培养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心得体会
按照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听说读写”是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所在,而其中“写”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非一日只功可就。因此,必须把“写”的训练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有所突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英语写作训练谈笔者的一孔之见,以抛砖引玉。
一、做好“点、线”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任何语言都有内在联系。英语也不例外,这种联系无非就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词组不认识,句子不会译。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记单词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在讲解高中英语第一册第四十六课中的Bush House时,笔者问学生现任美国总统是谁,学生回答“George Bush”。接着笔者又问:“如果Bush这个单词小写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完词典说“灌木丛”。这样做不但拓展了词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单词,背单词的兴趣。当然任何单词如果不和其他单词发生联系,就没有其真正的使用价值。就像砖块,石头一样,如果不把他们砌在一起盖房子,再多也没有用。这就像单词和词组的关系一样,单个单词如不出现在词组中其使用范围就会非常狭窄,使用率就会很低。例如,come“来”这个单词。他一旦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构成词组,其涵义就远不止“来”。
come from出身于,产于,来自
come back回来
come on(风雨等)开始;举行,演出;(灯)亮,(花)开;进展;赶快
come in进来;到来;存在上市;上台
come across碰到
come along跟去;赶快;进行
come down下降;病倒;传下来
come first在前面,名列第一
come for来拿,来取,来找
come forward涌现
come out。出来,出版;有…结果;开花;洗掉,褪色;罢工
come up?走近,走上前来;出现
词组不但增加了单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任何词或词组离开句子,其涵义是不完整的。come from虽表达了“来自”这一涵义,但他人并不能完全明白你要说什么。只有在句子中,这个词组的涵义才更生动,更完整。
He comes from NingXia.他来自宁夏。
This word comes from Latin.
这个字来自拉丁文。
The largest and most delicious peaches come from Fengcheng.最大最好吃的桃产于风城。
如何才能把词、词组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句子中呢?汉语中没有时态的复杂变化,只借助于助词“着,了,过”即可。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和语态变化。而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则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词—词组—句子,这三点中由于时态和语态,而不能成为一线。因此,要突破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上的这个瓶颈,必须要使学生真正弄明白,掌握时态和语态的用法。做到运用自如。
汉语中我们说,“他来了。”“他来过。”和“他要来。”这三句话的动词都是“来”。“来”的时间不同体现在助词“了”“要”“过”上。而英语的表达则要通过时态的变化来体现的。
He has come.他来了。(强调过去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He came.他来过。(动作发生在过去)
He will come.他要来。(动作尚未发生)
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是有规律。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以及同各种时态联用的时间状语。例如:
用于一般现在时态的时间状语:every day/week/month/year/summer…often?always? usually? sometimes…
用于一般过去时态的时间状语: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last week /month /year/summer…two days ago…
用于一般将来时的时间状语:tomorrow,the day after tomorrow, next week /month /year /summer…
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构成时态和语态的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形式。例如:
work—worked—worked—working—works
study—studied—studied—studying—studies
go—went—gone—going—goes
cut—cut—cut—cutting—cuts
学生只要记住了时态和语态的基本定义,基本形式和标志,再辅之以大量的相关练习,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造句子的能力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二、注意英汉差异,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许多学生写英文短文,都习惯用汉语去思考。结果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很拗口,句意生硬,令人费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例如:
1.英语中的名词分(1)可数名词—单数名词
—复数名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
(2)不可数名词。water,luggage,furniture,advice
(3)名词单复数相同。sheep,deer,fish,swine,salmon
(4)既能可数又不可数的名词。hair,wood,paper,sand,rain
2.英语中的代词(1)人称代词—主格人称代词we, you, they, he, she
—宾格人称代词me, your, him, her, us, them
(2)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ers, his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 our
(3)反身代词?myself, yourself, himself, ourselves
(4)不定代词?the other, another, one everyone
(5)指示代词?this, that, those,these
(6)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 whose, whom
另外,学生还常常:
1.忽视英语介词远比汉语介词活跃这一特性,用错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一些固定搭配。例如:
(1)Suddenly we caught sight (at) a car and some men .(of)
2.常忽视汉语中没有和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这一特性,常常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例如:
(1)One does not need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other. (the)
(2)Today I visited the Smiths—my first visit to (a) American family. (an)
3.忽视英语中的一致现象。包括动词与其主语的一致,称谓的一致,主从句中时态的一致等。例如:
(1)The game speaks for (themselves). (itself)
(2)The new boy or girl in school quickly (become) one of the class after a few games. (becomes)
4.忽视英语中的平行结构现象。平行结构中常借助于并列连词and, or等。
由于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不同。
汉语说:强壮如牛。而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
汉语称妻子“糟糠”而英语中则呢称“better half”。
这些差异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应用的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更标准,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三、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熟悉文体格式,是提高英语写作的必备条件。
习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形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组合到一起,就成了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给家人写信或写求职信,虽然两者属于同一体裁——书信。但在写作上却有很大不同,家信可以用比较短、比较口语化的句子,用词也较随便,而求职信则不然,所用句子则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不能用口语化的句子,用词要求严谨。以日记的写作为例:日记的写作具体分为下面五项:
1.标题(title)。这一项主要是注明谁的日记。如:A page from Li Ming’s Diary.如果不公开,这一标题可省去。
2.日期和星期(Date and Day)。先写月,日,年,再写星期(不用缩写)1996年9月17日,星期二?September 17,Tuesday,年可以省去。
3.天气。天气在日期和星期的稍靠右方,常用形容词来表示天气,如:breezy微风的,rainy ,fine later雨转晴,cloudy阴天的,多云的,hot炎热的等等。
4.正文(body)。内容可以抒情,可以议论。
5.时态。多用过去时。知道上述几点,写作时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基本就是一篇符合标准的日记了。
四、运用适当的www.aishibei.com训练方法
写作和任何形式的知识技能一样都是可以通过课堂训练加以提高的。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1.消除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恐惧感
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怕英文写作,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到,能力不够,缺乏自信心。为了避免学生的这种恐惧感,在教学中,笔者从来不搞疲劳战术,始终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安排教学进度,并在写作题材安排上注意难易适度。
2.训练方法的有效性,生动性。
要克服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和生动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训练写作时,很少给学生完整的范文。如果经常给学生范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写。而是等着老师念范文,自己去背。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背烦的,背烦了就更不愿去写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笔者要求学生上黑板上去写。然后加以评改。评改时,一个句子可以多给学生几种表达方式,使学生有选择,增加了写作材料的广度。
3.多鼓励,多表扬。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教学有效果,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切忌:“你写得不行”而是应该说:“好,这个句子用得好”。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会使他们更有信心去写、去练。有了这种主动性,写作这一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2:学生英文写作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心得体会
按照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听说读写”是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所在,而其中“写”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非一日只功可就。因此,必须把“写”的训练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有所突破。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英语写作训练谈笔者的一孔之见,以抛砖引玉。
一、做好“点、线”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任何语言都有内在联系。英语也不例外,这种联系无非就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词组不认识,句子不会译。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记单词的监督: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在讲解高中英语第一册第四十六课中的Bush House时,笔者问学生现任美国总统是谁,学生回答“George Bush”。接着笔者又问:“如果Bush这个单词小写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完词典说“灌木丛”。这样做不但拓展了词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单词,背单词的兴趣。当然任何单词如果不和其他单词发生联系,就没有其真正的使用价值。就像砖块,石头一样,如果不把他们砌在一起盖房子,再多也没有用。这就像单词和词组的关系一样,单个单词如不出现在词组中其使用范围就会非常狭窄,使用率就会很低。例如,come“来”这个单词。他一旦和其他单词组合到一起构成词组,其涵义就远不止“来”。
come from出身于,产于,来自
come back回来
come on(风雨等)开始;举行,演出;(灯)亮,(花)开;进展;赶快
come in进来;到来;存在上市;上台
come across碰到
come along跟去;赶快;进行
come down下降;病倒;传下来
come first在前面,名列第一
come for来拿,来取,来找
come forward涌现
come out。出来,出版;有…结果;开花;洗掉,褪色;罢工
come up?走近,走上前来;出现
词组不但增加了单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任何词或词组离开句子,其涵义是不完整的。come from虽表达了“来自”这一涵义,但他人并不能完全明白你要说什么。只有在句子中,这个词组的涵义才更生动,更完整。
He comes from NingXia.他来自宁夏。
This word comes from Latin.
这个字来自拉丁文。
The largest and most delicious peaches come from Fengcheng.最大最好吃的桃产于风城。
如何才能把词、词组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句子中呢?汉语中没有时态的复杂变化,只借助于助词“着,了,过”即可。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和语态变化。而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则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瓶颈。词—词组—句子,这三点中由于时态和语态,而不能成为一线。因此,要突破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上的这个瓶颈,必须要使学生真正弄明白,掌握时态和语态的用法。做到运用自如。
汉语中我们说,“他来了。”“他来过。”和“他要来。”这三句话的动词都是“来”。“来”的时间不同体现在助词“了”“要”“过”上。而英语的表达则要通过时态的变化来体现的。
He has come.他来了。(强调过去的动作对现在的影响)
He came.他来过。(动作发生在过去)
He will come.他要来。(动作尚未发生)
英语中的时态和语态的变化是有规律。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以及同各种时态联用的时间状语。例如:
用于一般现在时态的时间状语:every day/week/month/year/summer…often?always? usually? sometimes…
用于一般过去时态的时间状语: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last week /month /year/summer…two days ago…
用于一般将来时的时间状语:tomorrow,the day after tomorrow, next week /month /year /summer…
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构成时态和语态的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形式。例如:
work—worked—worked—working—works
study—studied—studied—studying—studies
go—went—gone—going—goes
cut—cut—cut—cutting—cuts
学生只要记住了时态和语态的基本定义,基本形式和标志,再辅之以大量的相关练习,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造句子的能力也就基本上具备了。
二、注意英汉差异,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许多学生写英文短文,都习惯用汉语去思考。结果写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很拗口,句意生硬,令人费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例如:
1.英语中的名词分(1)可数名词—单数名词
—复数名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
(2)不可数名词。water,luggage,furniture,advice
(3)名词单复数相同。sheep,deer,fish,swine,salmon
(4)既能可数又不可数的名词。hair,wood,paper,sand,rain
2.英语中的代词(1)人称代词—主格人称代词we, you, they, he, she
—宾格人称代词me, your, him, her, us, them
(2)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yours, hers, his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 our
(3)反身代词?myself, yourself, himself, ourselves
(4)不定代词?the other, another, one everyone
(5)指示代词?this, that, those,these
(6)关系代词?that, which ,who, whose, whom
另外,学生还常常:
1.忽视英语介词远比汉语介词活跃这一特性,用错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一些固定搭配。例如:
(1)Suddenly we caught sight (at) a car and some men .(of)
2.常忽视汉语中没有和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这一特性,常常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例如:
(1)One does not need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of (?)other. (the)
(2)Today I visited the Smiths—my first visit to (a) American family. (an)
3.忽视英语中的一致现象。包括动词与其主语的一致,称谓的一致,主从句中时态的一致等。例如:
(1)The game speaks for (themselves). (itself)
(2)The new boy or girl in school quickly (become) one of the class after a few games. (becomes)
4.忽视英语中的平行结构现象。平行结构中常借助于并列连词and, or等。
由于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不同。
汉语说:强壮如牛。而英语说:as strong as a horse。
汉语称妻子“糟糠”而英语中则呢称“better half”。
这些差异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应用的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更标准,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三、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熟悉文体格式,是提高英语写作的必备条件。
习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形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组合到一起,就成了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比如,给家人写信或写求职信,虽然两者属于同一体裁——书信。但在写作上却有很大不同,家信可以用比较短、比较口语化的句子,用词也较随便,而求职信则不然,所用句子则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不能用口语化的句子,用词要求严谨。以日记的写作为例:日记的写作具体分为下面五项:
1.标题(title)。这一项主要是注明谁的日记。如:A page from Li Ming’s Diary.如果不公开,这一标题可省去。
2.日期和星期(Date and Day)。先写月,日,年,再写星期(不用缩写)1996年9月17日,星期二?September 17,Tuesday,年可以省去。
3.天气。天气在日期和星期的稍靠右方,常用形容词来表示天气,如:breezy微风的,rainy ,fine later雨转晴,cloudy阴天的,多云的,hot炎热的等等。
4.正文(body)。内容可以抒情,可以议论。
5.时态。多用过去时。知道上述几点,写作时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基本就是一篇符合标准的日记了。
四、运用适当的www.aishibei.com训练方法
写作和任何形式的知识技能一样都是可以通过课堂训练加以提高的。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尝试:
1.消除学生对英语写作的恐惧感
很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非常怕英文写作,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到,能力不够,缺乏自信心。为了避免学生的这种恐惧感,在教学中,笔者从来不搞疲劳战术,始终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安排教学进度,并在写作题材安排上注意难易适度。
2.训练方法的有效性,生动性。
要克服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和生动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在训练写作时,很少给学生完整的范文。如果经常给学生范文,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写。而是等着老师念范文,自己去背。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背烦的,背烦了就更不愿去写了。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笔者要求学生上黑板上去写。然后加以评改。评改时,一个句子可以多给学生几种表达方式,使学生有选择,增加了写作材料的广度。
3.多鼓励,多表扬。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教学有效果,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切忌:“你写得不行”而是应该说:“好,这个句子用得好”。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会使他们更有信心去写、去练。有了这种主动性,写作这一教学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3:精细管理心得体会
精细管理时代 细节决定成败
------精细管理之我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物质产品极其丰富。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末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各家企业为了能够在商业浪潮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都纷纷走上了品牌战略路线,着重打造企业对外形象和优质的产品质量,全面致力于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此来增加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的砝码。"精细管理"便是在这种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它是企业在原有管理模式上的又一次革命。精细管理是将精细管理的意识及务实的作风贯穿于企业所有管理环节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将每一项管理服务工作做精、做细。《精细管理考评标准》(以下简称《精细标准》)在z公司的全面推行,完全符合z物业做强做大的发展需求,因为它在高于国标的基础上融入了我们企业多年的物业管理精髓,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标准进行了明确,具有很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本人就针对公司实施精细管理半年以来,浅谈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精细管理不是"秘籍",具备精细管理意识才是关键
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分析,各行各业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化已成为当今企业经营管理的难题,要想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靠创新、差异化来取胜。随着精细管理时代的来临,在物业管理行业中掀起了热潮,实行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有效之举。公司推行精细管理标准的初衷,也是为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整体服务质量。怎样将精细管理的精髓渗透到内部管理和服务之中的每个环节,让《精细标准》真正成为日常各项工作的指导依据,主要取决于执行者对《精细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推行精细管理的重要意义,便不能把握精细管理的灵魂和脉搏,精细管理工作就很难有效地落到实处。
在公司推行《精细标准》之初很多同仁应该都有类似感触,认为《精细标准》就是检验工作的结果,只要将《精细标准》上涉及的内容和要求与实际工作对照符合,就是达到了精细管理的标准,这些看法对《精细标准》的认识存有一定偏颇之处,因为现行的《精细标准》内容涵盖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执行规章制度并不等同于做好了精细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结果,忽视了过程中的细节管理。而精细管理是对全过程的过程控制,使工作和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每一道程序都处于受控管理范畴,即对工作、服务环节的规范。在精细管理中,树立精细管理意识才是取得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必须要重点突出两字真理"精"和"细",牢固树立精美、细致的过程管理意识,让精细管理观念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头脑深处,使其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以此来全面推动公司精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最终实现全员参与精细管理的浓厚企业文化氛围。
二、《精细标准》不是"极致",追求细节完美才是唯一
世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完美,但应该有一个追求工作细节完美的心态,并将其作为一种职业的固有习惯。目前,很多企业虽然立有远大的目标,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对细节的管理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事事以为"差不多"便可,结果由于执行的偏差,导致许多"差不多的计划" 到最后一个环节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作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在面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接触到的都是看似琐碎、简单的事情,往往就会掉以轻心导致出现问题。尤其在基层工作里,很多员工对工作细节忽视省略,反正结果差的不远就行了,作为管理人员如果不具备追求细节完美的精神,便很难发现员工作中的瑕疵和缺陷。以我处保安员制止客户违规为例,按照本大厦的货物出入管理规定,大件货物出入一律使用货梯,但某些客户往往贪图便捷欲携带货物乘搭客梯,保安员发现后,上前先行敬礼,耐心地解释,一个规范的指引手势指向货梯间,并帮其将货物送到货梯里,然后面带微笑地说声"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请慢走",一般来说客户均会表示理解并配合工作。
这一事例看似简单,但不具备良好服务素质的员工就很容易忽视言语和行为上的细节,出现一些不规范用语,使客户感觉生硬冷漠,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谩骂保安员。又如近期来,保安部对大厦消防中心保安员接听电话的用语进行了重新规范。刚刚开始执行时许多员工不习惯,说的五花八门,现在只要您任何时候拨打消防中心电话,都会听到清晰、准确的声音"您好、消防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电话服务用语,但却凝聚了追求细节完美的过程,为了使客户听到后有一种亲切感,首先是经过了管理处的斟字酌句,再次又分别向3家专业人工服务台咨询,最后才确定此句用语。为什么一句电话服务用语,我们会如此慎重对待?因为我认为,服务的细微之处最能体现服务的形象和档次,既然是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当成大事来办并一抓到底。我们明白,完美的结果是不可能存在,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完美的追求,就必定会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工作质量。终极的结果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奋进中不断地实现持续改进。因此,细节服务上的疏漏会直接影响着精细管理的最终结果。
在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中,我们不缺少雄才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就拿中日两个民族的工作精神作个比较,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次,但到了第三天,就可能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想把精细管理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件难事,其实他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中,只要进一步的把握细节管理,就能够体验到精细的真谛所在。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
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自身,无论在工作上有怎样远大的目标,但如果在每一个环节衔接上,每一个细节处理上不能够到位,最终目标都会被搁浅而导致失败。我们必须摒弃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工作作风,提倡注重细节管理、把小事做精、做细。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辟地指出了细节管理的重要性。纵观成功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对此,本人认为《精细标准》不是用来衡量长远工作的唯一标准,只有在不断地持续改进过程中追求细节的完美,力求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体现精细管理的内涵,掌控住管理服务工作的生命线。
三、适时调整,精细管理标准应与时俱进
公司的《精细标准》,从酝酿到推行历经了一年的时间,其中凝聚了公司领导集体的心血和智慧,《精细标准》的出台,可谓是z物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为今后全面提升z的管理品牌提供了有力地保障。但经过下半年全面推行的实操过程,以及公司本次对基层单位的考评,不难发现现行的《精细标准》有较多不足之处,仍存在一些形式化和表面化的因素,只局限于对结果的考查,而对过程的监控却无能为力。作为被考评单位,只要在考评前认真做好"功课",成绩就自然不会太差,单位之间的差距也无法拉开。
当然,此次考评,公司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对先进单位的评比,《精细标准》的检查只占50%,但本人认为这一比重仍然偏大。因此,《精细标准》的条款内容本身需要不断改进,应更全面、更充实,也更具可操作性。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和要求基层单位牢固树立精细管理的理念,并自觉贯穿于每个工作的环节和过程之中,从而汇集。公司应大力树立精细管理先进单位,并将其管理经验加以推广。《精细标准》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今年的推行和考评工作,我们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今后不断完善和提升标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针对目前精细管理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来看,尚处于一个全新的兴起阶段,我国才刚刚步入精细管理时期。能否让精细管理为我司提供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使其经营管理水平在同行业中略高一筹,取决于精细管理标准的制订及推进的程度。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状况和客户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标准,做到与时俱进。
本人认为要想快速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坚持两手一起抓的原则,即"左手抓战略、右手抓精细".精细化管理仍然将战略看成是最重要的,战略决定命运,决定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一个好的战略也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战略从精细中来,到精细中去。前期做得越细,战略定位就越准确;再好的战略,也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执行上。同时,战略制定的过程也要注意细节,要注意市场信息的调查,了解和掌握民众对服务需求的层次,采取"稳步走、滚雪球"战术,逐步扩大我司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尽快实现"区域管理"的品牌效应,这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控制成本,而且能更有效地拓宽了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多方渠道。
当然,要想打造z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也必须靠加快精细管理进程来作为后方有力地保障。可以这样做个比喻:管理是树,战略是大树的枝叶,精细是挂在树上的果子。放弃战略就等于大树放弃了树叶,大树不但不能参天入云,也结不出美丽真实的果实精细。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是说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找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为此,对于z的每一位员工来说,全身心的置身于精细管理行列中,为早日提升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在推进精细管理过程中,我们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去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将日常精细管理工作引向深入,及时修改精细管理的细节内容,使《精细标准》更具时效性和适用性,让z的品牌早日进入崭新的篇章。就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z明日精细管理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