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心课程改革的考察报告
20**年3月9日,校课改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去省z职教中心考察学习,听去了省z职教中心张校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关于课程改革的经验介绍,作为校课改办公室成员,通过此次考察学习体会颇深。
一、省z职教中心推动课改的主要做法
1.创新学校组织改革
省z职教中心实施二级管理,其组织结构为校长室(职能处室)、专业部(教研室)。校长室下设几个职能部门,主要代表校长室,负责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开展相关调研,为校长室决策提供参考;策划全校性的活动;对相关工作起指导、协调、检查和评价作用。专业部,主要职能是执行学校阶段性计划,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过程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常规管理。每个专业部下设3-4个教研室,负责专业部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2.强化教研室建设
教研室是学校各项工作执行部门,教研室设主任岗位,教研室主人,同时也是专业负责人,由全校公开招聘产生。教研室主任工作:一是负责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专业论证。二是负责组织更新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落实课程计划;三是负责师资队伍管理;四是负责本专业相关档案建设。
3.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学校设立一个专业20个企业的合作目标。校企合作有三个操作层面:学校层面,对大型、特大型企业,通过政府主要领导或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从而落实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务(如政府所辖的港区、港口,就是由z市梅副市长协调解决);专业部层面:本地的一般企业,一般由专业部出面协调解决,特殊的,才由学校出面解决;教研室层面:本地的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一般由教研室和相关教师联系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很好解决了校企合作问题。
4.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研究制定了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1288工程”。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教师提出素质提升要求:一是师德修养,关注教师个人品德;二是课程能力,关注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三是个人水平,关注教师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四是教育能力,关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力。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将四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成25-30个落实点,以年为单位进行考核。通过强行推进,最终以表格形式,有个人申报,逐层考核,并作为相关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几点建议
1. 加强专业科建设
学校专业科相当于省z职教中心www.aishibei.com的专业部,但我校专业科的职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是专业科职能没有一个很好的界定,或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或在专业科管理、评价方面有欠缺,这大大影响了学校课改的顺利推进,课改工作仍然定留在学校推进层面。所以建议借鉴省z职教中心专业部建设的做法,结合我校实际,加强专业科建设步伐。
2.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校教研组,相当于省z职教中心的教研室,自学校合并以来,教研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几乎不能发挥教研组功能。主要原因是对教研组没有很好的界定。尤其是教研组的外延出现混乱,使教研组长没有办法发挥其职能。所以建议借鉴省z职教中心教研室建设的做法,结合我校实际,加强专业科下教研组建设步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师资目前处于目标不够明确,个人成长方向不明现象。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教师个人价值受到影响。所以建议借鉴省z职教中心队伍建设的做法,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标准和评价方法。
篇2:职教中心课程改革的考察报告
职教中心课程改革的考察报告
20**年3月9日,校课改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去省z职教中心考察学习,听去了省z职教中心张校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关于课程改革的经验介绍,作为校课改办公室成员,通过此次考察学习体会颇深。
一、省z职教中心推动课改的主要做法
1.创新学校组织改革
省z职教中心实施二级管理,其组织结构为校长室(职能处室)、专业部(教研室)。校长室下设几个职能部门,主要代表校长室,负责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开展相关调研,为校长室决策提供参考;策划全校性的活动;对相关工作起指导、协调、检查和评价作用。专业部,主要职能是执行学校阶段性计划,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过程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生常规管理。每个专业部下设3-4个教研室,负责专业部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2.强化教研室建设
教研室是学校各项工作执行部门,教研室设主任岗位,教研室主人,同时也是专业负责人,由全校公开招聘产生。教研室主任工作:一是负责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专业论证。二是负责组织更新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落实课程计划;三是负责师资队伍管理;四是负责本专业相关档案建设。
3.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学校设立一个专业20个企业的合作目标。校企合作有三个操作层面:学校层面,对大型、特大型企业,通过政府主要领导或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从而落实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务(如政府所辖的港区、港口,就是由z市梅副市长协调解决);专业部层面:本地的一般企业,一般由专业部出面协调解决,特殊的,才由学校出面解决;教研室层面:本地的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一般由教研室和相关教师联系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很好解决了校企合作问题。
4.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研究制定了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1288工程”。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教师提出素质提升要求:一是师德修养,关注教师个人品德;二是课程能力,关注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三是个人水平,关注教师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四是教育能力,关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能力。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将四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成25-30个落实点,以年为单位进行考核。通过强行推进,最终以表格形式,有个人申报,逐层考核,并作为相关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几点建议
1. 加强专业科建设
学校专业科相当于省z职教中心www.aishibei.com的专业部,但我校专业科的职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是专业科职能没有一个很好的界定,或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或在专业科管理、评价方面有欠缺,这大大影响了学校课改的顺利推进,课改工作仍然定留在学校推进层面。所以建议借鉴省z职教中心专业部建设的做法,结合我校实际,加强专业科建设步伐。
2.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校教研组,相当于省z职教中心的教研室,自学校合并以来,教研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几乎不能发挥教研组功能。主要原因是对教研组没有很好的界定。尤其是教研组的外延出现混乱,使教研组长没有办法发挥其职能。所以建议借鉴省z职教中心教研室建设的做法,结合我校实际,加强专业科下教研组建设步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师资目前处于目标不够明确,个人成长方向不明现象。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一个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教师个人价值受到影响。所以建议借鉴省z职教中心队伍建设的做法,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标准和评价方法。
篇3:课程改革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课程改革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