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理谈判技巧-"白脸""黑脸"
有一回,传奇人物--亿万富翁休斯想购买大批飞机。他计划购买三十四架,而其中的十一架,更是非到手不可。起先,休斯亲自出马与飞机制造厂商洽谈,但却怎么谈都谈不拢,最后搞得这位大富翁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不过,休斯仍旧不死心,便找了一位代理人,帮他出面继续谈判。休斯告诉代理人,只要能买到他最中意的那十一架,他便满意了。而谈判的结果,这位代理人居然把三十四架飞机全部买到手。休斯十分佩服代理人的本事,便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代理人回答:"很简单,每次谈判一陷入僵局,我便问他们--你们到底是希望和我谈呢?还是希望再请休斯本人出面来谈?经我这么一问,对方只好乖乖的说--算了算了,一切就照你的意思办吧!"
要使用"白脸"和"黑脸"的战术,就需要有两名谈判者,两名谈判者不可以一同出席第一回合的谈判。两人一块儿出席的话,若是其中一人留给对方不良印象的话,必然会影响其对另一人的观感,这对第二回合的谈判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第一位出现谈判者唱的就是"黑脸",他的责任,在激起对方"这个人不好惹"、"碰到这种谈判的对手真是倒了八辈子霉"的反应。而第二位谈判者唱的是"白脸",也就是扮演"和平天使"的角色,使对方产生"总算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就这样,二者交替出现,轮番上阵,直到谈判达到目的为止。
第一个谈判者只需要做到使对方产生"真不想再和这种人谈下去了"的反感便够了,不过,这样的战术,只能用在对方极欲从谈判中获得协议的场合中。当对方有意借着谈判寻求问题的解决时,是不会因对第一个谈判者的印象欠佳,而中止谈判的。所以,在谈判前,你必须先设法控制对方对谈判所抱持的态度,如果是"可谈可不谈",那么"白脸"与"黑脸"战术便派不上用场了。
前面已经提过,谈判以在自己的地盘上进行较为有利,但是,在使用"白脸"与"黑脸"战术时,却反而以在对方的阵营中进行谈判为佳。不管第一位上阵的谈判者用什么方式向对方"挑战",如果谈判是在对方的阵营中进行的话,基于一种"反正这儿是我的地盘"的安全感,对方通常不会有过度情绪化的反应。因此,当第二名谈判者出现时,他们的态度自然也不至于过份恶劣了。
相反地,若谈判是在自己的地盘进行,而对方又被第一位上阵的谈判者激怒了的话,便很可能拒绝再度前来,或者干脆提出改换谈判地点的要求。一旦谈判地点变更,对方便可能因此而摆脱掉上回谈判所带来的不悦,重新振奋起来,以高昂的斗志再度面对你的挑战。果真如此,那么"白脸"与"黑脸"战术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白脸"与"黑脸"战术的功效是源自第一位谈判者与第二谈判者的"联线作业"上。第二位谈判者就是要利用 对方对第一位谈判者所产生的不良印象,继续其"承前启后"的工作。第一位谈判的"表演"若未成功,第二位谈判者自然也就没戏可唱了。
篇2:哈佛经理谈判技巧:走为上策
哈佛经理谈判技巧-走为上策
当谈判人员特别是谈判小组领导人对于谈判桌上的进展不满意时,常常使用"脱离现场"这种策略。它经常是谈判陷入僵局或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使用的一种策略。
当谈判小组长认为,双方需要在某种新环境中非正式地见面,用以鼓励为谈判建立一种信任和坦率的气氛的时候,也要采用这种策略。
众所周知,"交际场所"里充满了愉快的气氛。英国人到"绅士俱乐部",芬兰人去蒸气浴室,而日本人则在公众澡堂。
这种策略,对于双方重新建立一种合作精神是十分有帮助的,如果有足够时间、机会和新的建议,它能使大家意见合一。这个策略的价值在于:避开正式的谈判场所,把谈判转到轻松的环境中。当然,如果把全部谈判都搬到俱乐部来进行,也是不合宜的。
但只要小心谨慎,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策略。
篇3:哈佛经理谈判技巧:转折为先
哈佛经理谈判技巧-"转折"为先
"不过……"这个"不过",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说话技巧。有一位着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访问某位特别来宾时,就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技巧。"我想你一定不喜欢被问及有关私生活的情形,不过……".这个"不过,等于一种警告,警告特别来宾","虽然你不喜欢","不过我还是要……".在日常用语中,与"不过"同义的,还有"但是"、"然而"、"虽然如此"等等,以这些转折词做为提出质问时的"前导",会使对方较容易作答,而且又不致引起其反感。
"不过……"具有诱导对方回答问题的作用。前面所说的那位主持人,接着便这么问道:"不过,在电视机前面的观众,都热切地的希望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有关你私生活的情形,所以……".被如此一问,特别来宾即使不想回答,也难以拒绝了。
□ 缓和紧张气氛
在谈判时,当问题本身颇为复杂,叫人难以启口,但却又非问不可时,通常便得使用"缓动"的技巧。说话的缓动技巧,具有防止对方发怒,使谈判得以顺利进行的作用。
在谈判过程中,我们有时难免会变得情绪化,有时则不得不提出某些涉及人身攻击的问题,有时又不可避免地必须与曾是你手下败将的谈判对手再度会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如何处置呢? 这里举个例子说明。假设你现在的谈判对手,在不久之前,才和你谈过一件有关土地买卖的问题,当时对方觉得他所提出的价格非常合理,但事后却愈想愈不
对,愈想愈觉得价格太低,自己吃了个大亏。在这种情况下,当这位谈判对手再度与你面对面,讨论另一件有关土地买卖的问题时,必然是心不平、气不和的。所以,不论你开出的价格再怎么合理,对方一定不肯轻易地同意。他之所以不肯同意,并非价格合不合理的问题,而是他已打定了主意,要以更高的价格把土地卖出,以强补上一次的损失。
类似这样的例子经常发生。所以,当你发现眼前的谈判对手对你心存不平时,就不得不慎重处理,小心应付。而化干戈为玉帛的最好方式,便是一开始便诚恳、开门见山地向对方提出解释,以消除其蓄积于心中的不满与怨气,让一切能重新开始。
也许你可以这么说:"上一次土地买卖的事已经过去了,现在想来,我确实有些抱歉,不过……".接着便要设法让对方明白,心中也不再怨恨不平,谈判便可以顺利地进行了。这就是所谓说话的缓动技巧。
□ 话中插话
"话中插话"的说话缓动技巧,具有改变整个谈判情势的力量。
若男曾承办过一件已经由法院判定的诉讼案件。但谈判双方对于法院裁决的有效性却还有所争议,而经过数次的讨论,仍无具体结果。不过,若男已看出对方的信心有了些细微的动摇迹象。
法院判决的有效与否,对谈判结果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虽然对方觉得此一议题已无再谈下去的必要,但若男仍旧再三地使用"话中插话"的缓动技巧,努力地把话题拉回判决有效与否的问题上。若男一再告诉对方"虽然我们已就法院判决的问题充分地讨论过,再重新提出的话,确实是有些煞风景。不过……",接着便说明自己对判决的看法。就这样,一有机会,若男便反复陈述对法院判决的看法。最后,对方的信心终于完全动摇,而反过来接受若男的主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