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

  《阿甘正传》看后感

  我一直很少看电影,前两天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一段关于《阿甘正传》的影评,于是很想看看这部片子。

  《阿甘正传》获得了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是一部在平凡里孕育着神奇和启发的影片,在看似不经意间让人从中得到感悟。阿甘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但幸运的是上帝赐给了他一个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小时候珍妮为了让他不受欺负而教他奔跑,从此以后奔跑成了阿甘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他由此跑进了大学,获得了学位;跑过了越南战场,重获了生命;跑遍了整个美国,赢得了震撼,也由此跑出了自己的人生。

  刚开始觉得阿甘很傻、头脑简单,觉得他跑的快也只是上帝赐给了他一双“飞毛腿”而已,到后来,随着影片的不断深入,他在战场上独自脱险后却又不顾生命危险转回去救战友,才觉得他虽然简单却忠诚勇敢,退役后他为实现已故战友的诺言倾其所有买捕虾船去完成战友的愿望,并且坚持到底,看到这里我忽然对阿甘肃然起敬。让我震撼的不是他最后的成功成为了有钱人,而是他那种简单的执着,那种对信念的坚持,他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跑,但是他只知道我只能这么做,他活得努力,坦荡不求回报。我们这些生活中的正常人却往往缺乏这种精神,因为种种胆怯、困难而退缩,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能长久坚持,往往便轻易的半途而废了。

  阿甘说他是“傻人做傻事”,可是他活得很充实,很快乐,他永远对生活充满了希望,让我们看到幸福其实很简单,有了目标后就踏实去做,向着这个目标活着。阿甘是一个低智商的人,他其实没有奢望过什么,也没有刻意追求过什么,但是影片就是把这个“傻子”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人。

  影片开头阿甘说了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这是阿甘的妈妈曾经说过的话,蕴含着这个母亲给儿子对人生态度的讲解,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充满很多不确定因素和意想不到的事情。我想阿甘的妈妈是想告诉他,生活需要他自己去细细品味,不管是酸甜苦辣都要积极乐观的面对。这位母亲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她一直鼓励阿甘自强不息,她始终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对待,在她即将离世的时候,她对他已成为百万富翁的儿子说:“无需害怕,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命中注定是你的母亲,我已尽我所能做到最好,你做的很好,我相信你能创造自己的命运,你要尽量利用你的天赋。”这位母亲的伟大是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另一个感动。

  天空中,一根羽毛随意飞舞,飘过树梢,飞过蓝天,最后落在阿甘的脚下,阿甘把它拾起来夹在书页里,然后开始给坐在长椅上给等公车的一些人娓娓道来他一生的故事。整个影片在这种淡淡的平静中开始,在这种淡淡的平静中结束,像一篇怡静的散文,优美淡雅而发人深省。

篇2:平安校园动画电影观后感

平安校园动画电影观后感

  z

  又是个睡意增强的下午,我们的同学们却个个做得整整齐齐,瞪大双眼看着大屏幕。

  这节班队课,老师给我们欣赏动画片。“动画片”,大家都愣了一下,怎么可能,老师怎么会抽空“请”我们看动画片呢?肯定有误解在里头。所以,我们也没带多少的期待来欣赏。可是,当一幅幅色彩鲜艳、吸引人的画面出现时,我们还是聚精会神地开始欣赏。

  看,忽忽,他撅着嘴巴,嘟哝着:“考差了而已,反正都有前十名,计较什么嘛。反正这个家里也没有谁疼我了,哼,我要带上零食,离家出走。”

  很快,他整理好行李,打开房间的门,没理会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报的爸爸,踮着脚溜了出去。他猜也没猜到,接下来他竟然……

  他掉进了一个猎人设下的陷阱里,与他同在陷阱里的还有一只会说话的白色小狗,据介绍,这可是珍稀动物呢!忽忽吓了一大跳,抬起头,看着这有洞口大小的天空,一个身影出现在他的眼前,“小朋友,你是怎么掉进去的呀?来,我来救你。”说着,他放下一根粗粗的绳子,把忽忽和小狗救了上来。接着,忽忽把自己离家出走的经过告诉了这位慈祥的大叔叔。这位慈祥的大叔叔立刻劝他回家,而他不肯,于是他就把忽忽带到了另一个居民家里,可这个居民等他一走,就打起这只珍惜动物的主意来了,幸好山王及时出现,才平息了风波。

  第二天,在大叔叔的劝阻下,忽忽回家了。

  哎,想必,他回到家就能看到父母是有多么关心他了。

  同学们我们可不能不够安全,不辞而别呀!

  另外我班还开展了电影续写活动,将活动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选一位同学的作文与你分享:

《忽忽续编》

  z

  正当忽忽嬉笑之时,忽然灵光一闪,一个邪恶的计划一下子,在忽忽脑海里油然而生,反复仔细琢磨,计划仿佛天衣无缝,谁也不会发现,忽忽不禁大笑一番,惹得公交车上的人奇怪地看着他,因为心中有鬼,忽忽只好一本正经,若无其事的玩起手指头来,大家也没在意,又转过头干各自的事去了.......

  第二天早晨,大家都去上体育课了,教室里静悄悄的,仿佛因为众同学的离开,教室没了往日的热闹,而感到心灰意冷,忽然,一道黑影从室外冲了进来,仿佛有目的的,跑到那位炫富的同学桌旁,拿起一瓶墨水瓶,直泼同学的作业本和语文书,作业本还算幸运,只是盖掉几篇作文,而语文书则惨不忍睹,不是一两篇课文,而是一大半,整整一大半语文书跟个地图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即使翻到末页,也有一片片黑色,也怪“好看”的。

  体育课后,一个愤怒的声音从教室中传出来:“是谁干的?”一下子,教室立刻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件事,而忽忽呢,则一个劲乱喊:“是谁?快站出来!”可是,谁干的,忽忽最清楚!!!

  那位同学气得青筋暴突,脸上涨得通红,一个劲的朝桌上打,忽忽见了,心中大快,想:“昨天你不很神气吗?”突然,一滴滴豆大的眼泪从他眼中流出,他哭了,并不是因为怕父母责怪他——他家很有钱,而是怕班主任责怪与他——一年级他被班主任打过手心,现在他也还记得,见到泪珠,忽忽后悔了,可又有些不甘,一时间,竟然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这么办......

  终于,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他终于软了下来,鼓起勇气,走到那位同学跟前,当着全班同学,承认了错误....

篇3:《我们俩》观后感

  《我们俩》观后感

  一部《我们俩》,栖栖遑遑的酸楚,让我很是心疼。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爱情让人唏嘘,忘年之交的友情更叫人浓浓感伤。很中国的电影,院子、老人、孩子,有些贫穷的生活,没法解决的孤独,含蓄真切的爱。人生的结果往往很久很久以后才会有答案,种种深切的感受常常不能言说,我们脆弱的生命最难以承受什么?真情。平淡的,琐碎的,才是,真情……

  《我们俩》上映于20**年,算是老片了,初次看到是18岁时,只晓得感动,不能解真情。经历这些年的成长,终于明白不论经过怎样的时间,那个胡同深处破落寂寞的老四合院里的冬春夏秋,从皑皑飞雪到倾盆之雨再到满山黄叶,才是在这世上实实在在的不可轮回、永不褪色的真情,人生如四季,春夏秋冬走完,生命也将近,无论完美与否。

  故事简单,拍摄手法也简单,音乐、对白更异常简单。它从最普通的角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最朴实清淡的的真情:一位戏剧学院的女大学生租了老太太一间简陋的小屋,两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同生活了三个季度,随后小马搬出去与男友一起生活,老太太则寿终正寝。我看来,这是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因为心疼。

  老太太当过兵、骑过马、抽过大烟、未曾生育、抱养一个女儿却与她不怎么亲近,女大学生乐观向上、率性直为、开朗大方而又细腻敏感。老人原来的生活孤独而平静,“不近人情”的执拗、不可掩饰的孤单,她和老街坊为水壶加柴蓄水,才能不让那一丁点点缀寂寞的温暖在平静中消失殆尽;女孩有冻的红扑扑的脸,为房租讨价还价、整日里奔忙、挂灯笼时喃喃自语,艰辛求学的日子里依然乐观个性,她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中用自己的呼吸方式努力过着自www.aishibei.com己的生活。女孩和老人站在院子中央,因为被掐断的电话线被打嘴皮官司,一言一语都是孩子话: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小院里种种矛盾交汇,却温馨可爱,主人公的感情从不可掩饰的冰冷到不可捉摸的细腻再到不可割舍的牵挂,她们都是艰辛不富裕的人,吵嘴,生气,然后依赖,揪着观影人跌入其中。

  故事中的“秋”,很心碎,很酸楚。女孩搬出去与男友同住,临走时,老人颤抖地走到女孩屋子里看看,转身拉住女孩的手,大大的浑浊且无助的眼睛,说了四句同样的话,“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字字揪心,无助的绝境。老人又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寂寞、冷清。外孙结婚,老人给孙儿腾房,被养女送到郊区一间破平房里。病倒了,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不是养女,不是外孙,而是简简单单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女孩。女孩急匆匆跑着去看她,紧握住老人那双沧桑的手,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女孩的关心,而是对温情和生活的需要。孤独张望人来人往的老迈身影辞世了,女孩蹲在天桥上,看着手机,空白、不知所措。重返老院子,推开门,窗上有新“喜”,物是人非。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总觉的物质能给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如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感就渐渐淡了。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正一步步衰老在生命的最后垂暮时光中,寂寞度日。眼前的世界繁华欣荣,戎马一生的人被遗忘,终日辛劳的人被遗忘,庭院深深深几许,鳏寡孤苦谁人诉?一个再舒服的拐杖,也比不上一只温暖的手。

  正月初三回老家看望过世的外婆,冰凉的墓碑直让我冷到心里。时间它跑的那样不管不顾,那样快,好些人,我都没来得及好好疼,尤其是孩子一样的外婆,她以老人特有的狡黠与幽默,让我安心踏实,勇闯这世界。她也总是等我,她的在意,是真心实意地把我捧在了心窝里。

  岁月安好之中,品得这样一部好电影,尽管悲伤,却直面人性,尽管不能言语,却会心微笑——虽然最后鼻子很酸。这电影是要走进内心的,电影院留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