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自从孔子开办私学授徒以来,中国的教育行走了几千年。中国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主要引进前苏联的教育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GG开放以后,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欧美教育,教育理念发生重大变革,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教育迎来一个春天。目前,我们的教育遭遇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我市是教育大市,如何发展教育大市,巩固教育强市的地位,任重道远。目前,我市乡村“麻雀小学”共有1000多所,形成了“老、少、边、穷”的现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由于师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促使一些学生家长心理上滋长了“赶名校”的现象,致使一些学校生源爆满,而另一些学校则产生了“学生荒”。
二是教育方式变革的问题。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工程,一时很难看到的明显成效,而最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能是考试,不少老师这样认为,考试,名在考学生,实际是考老师!那么,考了试之后,要不要公布学生的成绩呢?回答是否定的。可是,不少教师认为这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于是,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次是通常的做法。
也许,这是长期形成的一贯做法,在现实中一时难以转过弯来。也许是中西方教育的传统习惯不同,西方学生的分数是当作隐私来加以保护的,老师交给学生的打过分的作业或试卷时,总是扣着或装在一个信封里递到学生手中,这样以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杨振宁教授在阐述东西方教育的区别时总结出东西方教育的两大特点: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所以学生善于发明创造;东方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学生识记能力强。也许,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人们处理分数的不同方式。
三是母语教育问题。安庆日报文艺副刊沈天鸿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祸国殃民》,曾在省内外引www.aishibei.com起广泛关注。
我读这篇文章,是因为它的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现在是新闻爆炸时代,一天有几千条几万条新闻在轰炸我们,让我们猝不及防,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个标题抓住读着的眼球,一篇作品就算成功了一半。《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祸国殃民》引起我的兴趣,首先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其次是个“老牌文艺青年”,平时好钻故纸堆。我曾严厉地批评,当下国人语言的粗鄙化现象,嘲笑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而脑袋越来越贫(主要是说人们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可谓“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大款就会让一个书生窘得钻地缝!人们对物质的热衷,冲淡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语言修养,到了尴尬的境地。
我平时好文墨,偶尔写写东西自娱,偶有见报,欣喜之余,与同事共享,没想到,得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写这些诗词干什么,那可是退休的老头子干的!”现在,连教师都鄙视诗文,何况他人乎?据我了解,在我区近千人的教师中,没有几人阅读文艺作品,就是那些“曾今的文艺青年”,也是“渐行渐远”,无心境再去亲近诗文。没准想,你在大路上,见到一个西装革履或者摩登女郎的时候,他们会冷不丁给你个“粗鄙”!
现在,就连一些高校的老师,也会迎合市场,语言“大众化”起来。譬如,我的女儿语文很不错,有当新闻主播的愿望。于是,家教少不了。可是,几个老师、教授、行业人士辅导下来,都有一个点评,“注意啦,某某同学,你说话不可太文艺!”再如,现在电视剧铺天盖地,我看了一些,觉得语言太贫乏,太小学化。当然,语言的口语化又是另一回事,口语化其实是很丰富的,鲜活的,水灵灵的,脆生生的。总而言之,生活语言简单起来,电视剧语言简单起来,我总结一句,“如果你的语文不好,你可以去做演员!”
因为,一些知名高校不考语文,学校就根据高考指挥棒,弱化语文教育,据了解,一些重点高中,高三的语文课就是理科生的睡觉课。语文教师一上堂,望着底下哗啦啦的倒下睡觉的风景,也自得其乐,自顾自地讲起来,算是对得起天地良心!
高考不考语文,谁的不幸?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GG开放,世人瞩目。所以,纽约也好,温哥华也罢,伦敦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仿佛一夜之间,哗啦啦,一下子冒出许多的“孔子学院”出来,现在,我看,一些老外学汉语的热情远远盖过国人,他们埋下首,啃起线装的“砖头”来,是傻还是精明!?几年前,我看过一篇国际论坛获头奖的论文《孔子——21世纪道德的坐标》,文中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在道德、人文即将丧失殆尽的时候,如何重拾信心,去拯救人类的道德,感触颇深!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感受,欠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谅解。
篇2:《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自从孔子开办私学授徒以来,中国的教育行走了几千年。中国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主要引进前苏联的教育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GG开放以后,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欧美教育,教育理念发生重大变革,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教育迎来一个春天。目前,我们的教育遭遇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我市是教育大市,如何发展教育大市,巩固教育强市的地位,任重道远。目前,我市乡村“麻雀小学”共有1000多所,形成了“老、少、边、穷”的现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由于师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促使一些学生家长心理上滋长了“赶名校”的现象,致使一些学校生源爆满,而另一些学校则产生了“学生荒”。
二是教育方式变革的问题。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工程,一时很难看到的明显成效,而最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能是考试,不少老师这样认为,考试,名在考学生,实际是考老师!那么,考了试之后,要不要公布学生的成绩呢?回答是否定的。可是,不少教师认为这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于是,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次是通常的做法。
也许,这是长期形成的一贯做法,在现实中一时难以转过弯来。也许是中西方教育的传统习惯不同,西方学生的分数是当作隐私来加以保护的,老师交给学生的打过分的作业或试卷时,总是扣着或装在一个信封里递到学生手中,这样以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杨振宁教授在阐述东西方教育的区别时总结出东西方教育的两大特点: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所以学生善于发明创造;东方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学生识记能力强。也许,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人们处理分数的不同方式。
三是母语教育问题。安庆日报文艺副刊沈天鸿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祸国殃民》,曾在省内外引www.aishibei.com起广泛关注。
我读这篇文章,是因为它的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现在是新闻爆炸时代,一天有几千条几万条新闻在轰炸我们,让我们猝不及防,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个标题抓住读着的眼球,一篇作品就算成功了一半。《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祸国殃民》引起我的兴趣,首先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其次是个“老牌文艺青年”,平时好钻故纸堆。我曾严厉地批评,当下国人语言的粗鄙化现象,嘲笑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而脑袋越来越贫(主要是说人们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可谓“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大款就会让一个书生窘得钻地缝!人们对物质的热衷,冲淡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语言修养,到了尴尬的境地。
我平时好文墨,偶尔写写东西自娱,偶有见报,欣喜之余,与同事共享,没想到,得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写这些诗词干什么,那可是退休的老头子干的!”现在,连教师都鄙视诗文,何况他人乎?据我了解,在我区近千人的教师中,没有几人阅读文艺作品,就是那些“曾今的文艺青年”,也是“渐行渐远”,无心境再去亲近诗文。没准想,你在大路上,见到一个西装革履或者摩登女郎的时候,他们会冷不丁给你个“粗鄙”!
现在,就连一些高校的老师,也会迎合市场,语言“大众化”起来。譬如,我的女儿语文很不错,有当新闻主播的愿望。于是,家教少不了。可是,几个老师、教授、行业人士辅导下来,都有一个点评,“注意啦,某某同学,你说话不可太文艺!”再如,现在电视剧铺天盖地,我看了一些,觉得语言太贫乏,太小学化。当然,语言的口语化又是另一回事,口语化其实是很丰富的,鲜活的,水灵灵的,脆生生的。总而言之,生活语言简单起来,电视剧语言简单起来,我总结一句,“如果你的语文不好,你可以去做演员!”
因为,一些知名高校不考语文,学校就根据高考指挥棒,弱化语文教育,据了解,一些重点高中,高三的语文课就是理科生的睡觉课。语文教师一上堂,望着底下哗啦啦的倒下睡觉的风景,也自得其乐,自顾自地讲起来,算是对得起天地良心!
高考不考语文,谁的不幸?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GG开放,世人瞩目。所以,纽约也好,温哥华也罢,伦敦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仿佛一夜之间,哗啦啦,一下子冒出许多的“孔子学院”出来,现在,我看,一些老外学汉语的热情远远盖过国人,他们埋下首,啃起线装的“砖头”来,是傻还是精明!?几年前,我看过一篇国际论坛获头奖的论文《孔子——21世纪道德的坐标》,文中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在道德、人文即将丧失殆尽的时候,如何重拾信心,去拯救人类的道德,感触颇深!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感受,欠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谅解。
篇3:《只需改变一点点》读后感: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只需改变一点点》读后感
这是一本之前就有翻过,如今存放在书柜里的书,因为从中能找到一点信心,得到一点启发。于是选择再次捧起,仔细体味,并将小小心得写出——
“成功其实很简单,只需你每天进步百分之一就可以了。”一位成功学大师如是说,“成功又很不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多付出,哪怕百分之一。”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距离,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功与不成功只差一点点:成功其实很简单,只需改变一点点。
“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听起来好像没有惊人的声势,没有丰硕的成果。可我们不妨仔细地琢磨一番:如果我们每天、每时、每刻,能改变、进步,一点点,那又将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呢?每个良好习惯的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卓越成就的取得,都有个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的过程,正是这“一点点”的总和,而并非一蹴而就。纵使你有特殊的天赋,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是成功的客观规律。有的人在某个阶段出现的突飞猛进,看起来似乎很偶然,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其实是积以时日,能量聚积到临界程度后自然爆发的结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行的,要知道任何偶然中都存在着必然。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否则他也不会在当初刷新记录后持续保持着这样的成绩。任何卓越的成就都来自于一点点、一点点的进步,甚至有赖于一生的积累,指望一朝成名,马到成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美好的祝福而已。
一点点的改变,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却举足轻重。倘若时时都在改变,刻刻都有进步,仅此而已,就定会产生差异。就象人与人之间,在人生的起点上都是差不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天壤之别,原因往往就在于平时这些小小的改变,小小的积累。每天用几分钟发现自己的不足,一年365天都坚持改进,几年下来你就会拥有成功所需的足够条件。虽然每天只改变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改,日有所变,用心做好每天改变一点点的“加法”,相信不论我们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终会享受胜利的喜悦,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点点的改变,争取一点点的进步。
现代人常说:“我思故我在,我变故我在,我进故我在。”诚然,变化、发展早已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的、独特的要求。改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常变常新,才能紧随时代的脚步,适应变化纷繁的世界。
没有人会甘于平庸,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的欲望。尽管各人能力有别,条件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尝试着改变自己。“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改变自己一点点,并不需要改头换面,并不需要大刀阔斧。生活要从改变一点点做起,虽不止于那一点点,但只要有一点点改变,哪怕是生活习惯,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精彩。从此,前行的步伐也会越来越矫健,感觉也会越来越好。
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是否也能够“只需改变一点点”就能取得成绩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们不奢望180°大转变,因为每个行业有它的特点,并不是那么简单,但相信那肯定能取得成绩,就象每个人的改变只需看似一点点一样,“只需改变一点点”就会影响我们工作的局面和未来。
此外,这本书里更告诉了我们使自己变得更成功、更自信、更优秀的具体的实施方法:那就是以“发现”作楫,“改变”作舟。只需要改变一点点思维,只需要改变一点点态度,只需要改变一点点方法,只需要改变一点点习惯,只需要改变一点点心态,只需要改变一点点性格,只需要改变一点点……
当然, “改变一点点”并不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困难。毕竟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都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改变一点点,需要的是量的积累,贵在坚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改变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为目标尚远而轻易动摇,而需有持之以恒的韧劲;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为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需有攻艰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纷繁世界而分心走神,不为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需有专心致志的定力。要想领先一步,就必须将“一点点改变”进行到底。
而改变一点点,也需要我们用心设计,认真规划,既不能急躁,也不能糊弄,更不能作假,因为这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要跟人交换什么,而是我们对待自己的真实态度。
看完这本书,更使我坚信:一旦我们真正决定要开始改变的时候,我们又将离成功更近一些。只要我们善于改变,哪怕是一点点,工作也会注入新的活力,生活也会增添新的阳光。
不要要求太多,只需每天改变一点点,使每一天充实而又饱满。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每个人的进步都是在这一点点的改变中不断完善的,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