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集》学习心得体会
“七要工作法”——“不懂要问”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进京赶考》:古时候,有两位书生一同进京赶考,走到一片荒漠地的时候,迷了路。甲担心误考,不肯久留,不假思索的就独自一人朝东方一条大路走去。乙没有像甲那样盲目,而是耐心的等待看看能不能找个人,问一下路。正在乙左顾右盼之时,迎面走来一位长者,他便上前两手抱拳施礼问道:“请问前辈,京城怎么走?”那位长者见书生彬彬有礼,将头向北抬了一下,便走了。乙书生恍然大悟,果断的向北方走去,最后顺利地到达了京城赴考,并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而甲却因走错路,未赶上时间名落孙山,追悔莫及。
在学习《耕耘集》时,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它让我知道了我自身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幸运的是它同时又教给了我弥补这一缺陷的方法。
这一切,还得从我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来叙说。在不久之前,我的身上,基本上重演了一次甲书生那荒唐可笑的行为。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我陪同站长到南宫市,参加我们管理处关于20**年的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由我开车返回站里,故事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返回的路途中,我们要经过一个岔路口才能上高速。但是,我是第一次到管理处,只是在来的时候认了一下路,对路线不是特别的熟。在经过这个岔路口时,我想也没想,就选了一个自己印象中认为正确的方向,就开车往回赶。结果,本来1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高速入口,我却在开了半个小时车的情况下仍没有到达,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没办法只能掉头重新往回走,因为我的错误,我们多走了一个小时的车程。
这个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个小事,但是我当时真的很懊悔,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看清楚路,后悔在自己不确认路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去问问知道的人。可是没办法,事情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后悔药吃。我所能做的只有是想着怎么改正,怎么去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但是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什么这样的错误会发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改正,我心里还真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不过在学习《耕耘集》的过程时,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不懂就问”中——《进京赶考》这一故事中有这样几点启迪:一、不懂就问,不能装懂 二、不问就走弯路,欲速则不达 三、学问者自身要有一定的基础。
这三点启迪给了我莫www.aishibei.com大的教育,同时也让我感受颇深。正是因为我的不懂不问,不懂装懂,做事情不经过思考,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去做,才造成这一错误的出现。古之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像孔子这人的圣贤尚且在自己不清楚某些问题的时候,做到“不懂就问”,我还有什么理由自己不懂装懂,做事不经大脑,想当然的去做呢?
同样,《进京赶考》这一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自己不懂装懂的无知和可笑,更是让我能够痛定思痛,去反思。我想着改正,它同样也教给了我改正的方法,教给了我怎样去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答案很简答,只有四个字——不懂要问。很简单的几个字,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包含发人深省的真理,“不懂要问”——不懂不要紧,不清楚不要紧,但是你要去问,问一次你就会明白一次,你就会学习一次,你知识的积累就会多一次。长期坚持下去,我想我们会问的更多,但是我们所学所得一定会达到一个令我们自己惊讶的地步。
《耕耘集》作为我们衡大管理处所有人员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的“七要工作法” “蚂蚁精神” “做一个把‘把信送到加西亚’的人”等等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通过学习我只是体会到了其中一小部分,但是却对我的提供了莫大帮助,所以对它的研读我将继续下去,相信通过不断的对《耕耘集》的学习,我所得到的知识将终身收益。
篇2:七要工作法《耕耘集》学习心得体会
《耕耘集》学习心得体会
“七要工作法”——“不懂要问”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进京赶考》:古时候,有两位书生一同进京赶考,走到一片荒漠地的时候,迷了路。甲担心误考,不肯久留,不假思索的就独自一人朝东方一条大路走去。乙没有像甲那样盲目,而是耐心的等待看看能不能找个人,问一下路。正在乙左顾右盼之时,迎面走来一位长者,他便上前两手抱拳施礼问道:“请问前辈,京城怎么走?”那位长者见书生彬彬有礼,将头向北抬了一下,便走了。乙书生恍然大悟,果断的向北方走去,最后顺利地到达了京城赴考,并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而甲却因走错路,未赶上时间名落孙山,追悔莫及。
在学习《耕耘集》时,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它让我知道了我自身存在的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幸运的是它同时又教给了我弥补这一缺陷的方法。
这一切,还得从我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来叙说。在不久之前,我的身上,基本上重演了一次甲书生那荒唐可笑的行为。故事是这样的:一天我陪同站长到南宫市,参加我们管理处关于20**年的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由我开车返回站里,故事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返回的路途中,我们要经过一个岔路口才能上高速。但是,我是第一次到管理处,只是在来的时候认了一下路,对路线不是特别的熟。在经过这个岔路口时,我想也没想,就选了一个自己印象中认为正确的方向,就开车往回赶。结果,本来1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高速入口,我却在开了半个小时车的情况下仍没有到达,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没办法只能掉头重新往回走,因为我的错误,我们多走了一个小时的车程。
这个事情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个小事,但是我当时真的很懊悔,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看清楚路,后悔在自己不确认路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去问问知道的人。可是没办法,事情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后悔药吃。我所能做的只有是想着怎么改正,怎么去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但是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什么这样的错误会发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改正,我心里还真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不过在学习《耕耘集》的过程时,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在“不懂就问”中——《进京赶考》这一故事中有这样几点启迪:一、不懂就问,不能装懂 二、不问就走弯路,欲速则不达 三、学问者自身要有一定的基础。
这三点启迪给了我莫www.aishibei.com大的教育,同时也让我感受颇深。正是因为我的不懂不问,不懂装懂,做事情不经过思考,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去做,才造成这一错误的出现。古之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像孔子这人的圣贤尚且在自己不清楚某些问题的时候,做到“不懂就问”,我还有什么理由自己不懂装懂,做事不经大脑,想当然的去做呢?
同样,《进京赶考》这一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自己不懂装懂的无知和可笑,更是让我能够痛定思痛,去反思。我想着改正,它同样也教给了我改正的方法,教给了我怎样去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出现。答案很简答,只有四个字——不懂要问。很简单的几个字,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却包含发人深省的真理,“不懂要问”——不懂不要紧,不清楚不要紧,但是你要去问,问一次你就会明白一次,你就会学习一次,你知识的积累就会多一次。长期坚持下去,我想我们会问的更多,但是我们所学所得一定会达到一个令我们自己惊讶的地步。
《耕耘集》作为我们衡大管理处所有人员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的“七要工作法” “蚂蚁精神” “做一个把‘把信送到加西亚’的人”等等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通过学习我只是体会到了其中一小部分,但是却对我的提供了莫大帮助,所以对它的研读我将继续下去,相信通过不断的对《耕耘集》的学习,我所得到的知识将终身收益。
篇3:精细管理心得体会
精细管理时代 细节决定成败
------精细管理之我见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物质产品极其丰富。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末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各家企业为了能够在商业浪潮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都纷纷走上了品牌战略路线,着重打造企业对外形象和优质的产品质量,全面致力于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此来增加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的砝码。"精细管理"便是在这种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它是企业在原有管理模式上的又一次革命。精细管理是将精细管理的意识及务实的作风贯穿于企业所有管理环节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将每一项管理服务工作做精、做细。《精细管理考评标准》(以下简称《精细标准》)在z公司的全面推行,完全符合z物业做强做大的发展需求,因为它在高于国标的基础上融入了我们企业多年的物业管理精髓,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标准进行了明确,具有很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本人就针对公司实施精细管理半年以来,浅谈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精细管理不是"秘籍",具备精细管理意识才是关键
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分析,各行各业的专业化程度将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产品和服务趋于同质化已成为当今企业经营管理的难题,要想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靠创新、差异化来取胜。随着精细管理时代的来临,在物业管理行业中掀起了热潮,实行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有效之举。公司推行精细管理标准的初衷,也是为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整体服务质量。怎样将精细管理的精髓渗透到内部管理和服务之中的每个环节,让《精细标准》真正成为日常各项工作的指导依据,主要取决于执行者对《精细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推行精细管理的重要意义,便不能把握精细管理的灵魂和脉搏,精细管理工作就很难有效地落到实处。
在公司推行《精细标准》之初很多同仁应该都有类似感触,认为《精细标准》就是检验工作的结果,只要将《精细标准》上涉及的内容和要求与实际工作对照符合,就是达到了精细管理的标准,这些看法对《精细标准》的认识存有一定偏颇之处,因为现行的《精细标准》内容涵盖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执行规章制度并不等同于做好了精细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结果,忽视了过程中的细节管理。而精细管理是对全过程的过程控制,使工作和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每一道程序都处于受控管理范畴,即对工作、服务环节的规范。在精细管理中,树立精细管理意识才是取得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必须要重点突出两字真理"精"和"细",牢固树立精美、细致的过程管理意识,让精细管理观念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头脑深处,使其转化为一种职业习惯,以此来全面推动公司精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最终实现全员参与精细管理的浓厚企业文化氛围。
二、《精细标准》不是"极致",追求细节完美才是唯一
世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完美,但应该有一个追求工作细节完美的心态,并将其作为一种职业的固有习惯。目前,很多企业虽然立有远大的目标,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对细节的管理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事事以为"差不多"便可,结果由于执行的偏差,导致许多"差不多的计划" 到最后一个环节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作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在面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接触到的都是看似琐碎、简单的事情,往往就会掉以轻心导致出现问题。尤其在基层工作里,很多员工对工作细节忽视省略,反正结果差的不远就行了,作为管理人员如果不具备追求细节完美的精神,便很难发现员工作中的瑕疵和缺陷。以我处保安员制止客户违规为例,按照本大厦的货物出入管理规定,大件货物出入一律使用货梯,但某些客户往往贪图便捷欲携带货物乘搭客梯,保安员发现后,上前先行敬礼,耐心地解释,一个规范的指引手势指向货梯间,并帮其将货物送到货梯里,然后面带微笑地说声"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请慢走",一般来说客户均会表示理解并配合工作。
这一事例看似简单,但不具备良好服务素质的员工就很容易忽视言语和行为上的细节,出现一些不规范用语,使客户感觉生硬冷漠,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谩骂保安员。又如近期来,保安部对大厦消防中心保安员接听电话的用语进行了重新规范。刚刚开始执行时许多员工不习惯,说的五花八门,现在只要您任何时候拨打消防中心电话,都会听到清晰、准确的声音"您好、消防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电话服务用语,但却凝聚了追求细节完美的过程,为了使客户听到后有一种亲切感,首先是经过了管理处的斟字酌句,再次又分别向3家专业人工服务台咨询,最后才确定此句用语。为什么一句电话服务用语,我们会如此慎重对待?因为我认为,服务的细微之处最能体现服务的形象和档次,既然是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当成大事来办并一抓到底。我们明白,完美的结果是不可能存在,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完美的追求,就必定会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工作质量。终极的结果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在奋进中不断地实现持续改进。因此,细节服务上的疏漏会直接影响着精细管理的最终结果。
在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中,我们不缺少雄才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就拿中日两个民族的工作精神作个比较,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擦六次,第二天可能擦六次,但到了第三天,就可能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想把精细管理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件难事,其实他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中,只要进一步的把握细节管理,就能够体验到精细的真谛所在。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
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自身,无论在工作上有怎样远大的目标,但如果在每一个环节衔接上,每一个细节处理上不能够到位,最终目标都会被搁浅而导致失败。我们必须摒弃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工作作风,提倡注重细节管理、把小事做精、做细。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辟地指出了细节管理的重要性。纵观成功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对此,本人认为《精细标准》不是用来衡量长远工作的唯一标准,只有在不断地持续改进过程中追求细节的完美,力求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体现精细管理的内涵,掌控住管理服务工作的生命线。
三、适时调整,精细管理标准应与时俱进
公司的《精细标准》,从酝酿到推行历经了一年的时间,其中凝聚了公司领导集体的心血和智慧,《精细标准》的出台,可谓是z物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为今后全面提升z的管理品牌提供了有力地保障。但经过下半年全面推行的实操过程,以及公司本次对基层单位的考评,不难发现现行的《精细标准》有较多不足之处,仍存在一些形式化和表面化的因素,只局限于对结果的考查,而对过程的监控却无能为力。作为被考评单位,只要在考评前认真做好"功课",成绩就自然不会太差,单位之间的差距也无法拉开。
当然,此次考评,公司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对先进单位的评比,《精细标准》的检查只占50%,但本人认为这一比重仍然偏大。因此,《精细标准》的条款内容本身需要不断改进,应更全面、更充实,也更具可操作性。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和要求基层单位牢固树立精细管理的理念,并自觉贯穿于每个工作的环节和过程之中,从而汇集。公司应大力树立精细管理先进单位,并将其管理经验加以推广。《精细标准》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今年的推行和考评工作,我们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今后不断完善和提升标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针对目前精细管理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来看,尚处于一个全新的兴起阶段,我国才刚刚步入精细管理时期。能否让精细管理为我司提供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使其经营管理水平在同行业中略高一筹,取决于精细管理标准的制订及推进的程度。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状况和客户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标准,做到与时俱进。
本人认为要想快速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坚持两手一起抓的原则,即"左手抓战略、右手抓精细".精细化管理仍然将战略看成是最重要的,战略决定命运,决定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一个好的战略也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战略从精细中来,到精细中去。前期做得越细,战略定位就越准确;再好的战略,也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执行上。同时,战略制定的过程也要注意细节,要注意市场信息的调查,了解和掌握民众对服务需求的层次,采取"稳步走、滚雪球"战术,逐步扩大我司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尽快实现"区域管理"的品牌效应,这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控制成本,而且能更有效地拓宽了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多方渠道。
当然,要想打造z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也必须靠加快精细管理进程来作为后方有力地保障。可以这样做个比喻:管理是树,战略是大树的枝叶,精细是挂在树上的果子。放弃战略就等于大树放弃了树叶,大树不但不能参天入云,也结不出美丽真实的果实精细。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是说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找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为此,对于z的每一位员工来说,全身心的置身于精细管理行列中,为早日提升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在推进精细管理过程中,我们要随着时代的要求去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将日常精细管理工作引向深入,及时修改精细管理的细节内容,使《精细标准》更具时效性和适用性,让z的品牌早日进入崭新的篇章。就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z明日精细管理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