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先进事迹:七载插队沐乡恩 十八年回报寄深情
z同志是上海市路灯管理中心照明公司工程部主任,中共党员。公司的同事们都说,老袁是一位低调做人,稳妥做事,
吃苦在前,从不张扬的人。
z1972年初中毕业后去安徽省东至县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的东至县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山区县,17岁的z开始了一生中极其艰苦的农村生活。当地的农民质朴、热情、厚道,村子里不少大爷大娘都把年轻的z当成自己的孩子,z不会烧饭洗衣,大娘就手把手地教他做饭,衣服脏了,大娘就帮他洗净晒干,z病了,大娘深夜冒雨请来赤脚医生给他打针吃药,还给他端来热气腾腾的鸡蛋面条。干了一天农活的z有时懒得烧饭,大娘就让自己的孩子过来喊他吃饭,虽然饭菜十分简陋,少油缺盐,却是热饭热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让z感到了家庭的温暖,后来,z干脆把自己的口粮全部交给大娘家,开始在曹大娘家搭伙,一天三顿,整整在曹大娘家吃了7年。这一切在z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979年,z和所有知青一起,回到了故乡上海,刚刚参加工作的他,收入不高,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z的收入逐步提高,生活逐渐好转。他从来未曾忘记过东至农村的老乡们,有时做梦都会和他们相聚。1994年秋季,z终于回到了阔别15年的东至农村,他带着平时积攒的5000多元,挨家挨户看望村子里的大爷大娘、兄弟姐妹,这家送300,那家送200,虽然数目不多,却是自己的一份心意。村里的男女老少像迎接亲人一样地和他拉家常,畅叙离别之情。z当晚就住在曹大娘家,一家人聊了整整一夜。
以后,每逢春节、十一或五一长假,z都要专程回农村看望老人们,每次都要带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款,接济那些还不富裕的老乡们。曹大娘一家对自己的悉心照料,z更是时时记在心头,每年回农村看望老人,z都会资助老人一家,少则三千,多则五千。有一次,老人的儿子打电话给z,说老家想建新房,但是资金不足,想向他借5000元。z问明情况后告诉他,这5000元不是借给你的,而是真心送给你家的。并一次寄去了5000元。18年来,z一共为当年插队落户的农村乡亲们捐赠了九万余元。
老袁不仅关爱着东至农村的老人,对他们的儿孙辈,也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他为不少村里的年轻人介绍工作,帮助他们在城市站稳脚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报答着乡亲们。农村的乡亲们来沪,都要投奔z,老袁总是为他们找好旅馆,并支付住宿费用。
在照明公司,很少有人知道z多年来一直资助农村老乡的故事,他自己也从不提起这些事情。老袁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不值得炫耀。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z就是这样一位懂得知恩图报的好人,他用自己的忠诚和行动谱写着共产党员感恩社会的高尚道德和情操。
篇2:油库党支部爱心助学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油库党支部“爱心助学”好人好事先进事迹
“油库的叔叔阿姨又要来了!”11月11日下午,上海崇明县建设村的初一小女孩方方(化名)很早就等在了家门口。从两年前登上《新民晚报》“爱心助学”名单起,中国石化上海石油闵行油库的党员们就经常出现在她的生活中,给她经济上的资助,帮她买学习用品,还帮她家干农活。
父母离家家境贫困
与左邻右舍新建的楼房相比,方方的家实在简陋。破旧的一层老宅,桌椅家具都很简单。屋外,70多岁的奶奶正在砍芦粟,地里还种着南瓜、蚕豆、蔬菜。
或许是缺乏营养的关系,方方长得很瘦弱。拿着8位叔叔阿姨带来的新书包、水果和慰问金,方方羞涩地笑了。“他们这几年帮了我们大忙了!”年迈的爷爷不善言辞,但感激之情是从心里涌出来的。
登上“爱心助学”名单
2年前,这个小女孩的生活一夜改变。父亲离开身边,母亲远走他乡,只剩她和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以种地为生的家庭失去了劳动力,方方的学费、生活费一下子没了着落。经过学校审核后,方方登上了《新民晚报》的“爱心助学”名单,求助社会热心人的支持。闵行油库党支部看到了这份名单后,对方方的家境同情不已。那时崇明隧桥还没通车,但油库的党员叔叔阿姨还是走进了方方的生活。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每年,油库都组织员工们捐款,给方方送上几千元的助学金和慰问品。方方也不定期地写信给党员叔叔阿姨。方方的学习成长时时牵挂着党员们的心:方方英语考了第一,叔叔阿姨买了一台复读机奖励她;数学成绩不太理想,大家又商量着要帮她买参考书,支部里的年轻党员还为她辅导功课……
每逢春节、中秋这些节假日,油库员工就会结伴来到方方家,送上一些零花钱,再看看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根本没干过农活的城里小伙姑娘,经过爷爷奶奶的“培训”,剥甜芦粟、摘柿子、打水、搬重物,一个个做得有模有样。
依偎在叔叔阿姨身边,方方轻声说起自己长大后的理想。“如果你考上大学,我们就资助你到大学毕业。哪怕我们都退休了,‘接班人’还会一直关心你!”油库副主任潘冠群说。
11月15日,《新民晚报》在“上海好心人”专栏以版面头条的形式刊登了闵行油库党支部“好心人”们的事迹,《劳动报》、人民网、东方网也分别进行了报道。该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提升了中国石化“负责任、受尊敬”的形象。
篇3:好人好事先进事迹项目团队事迹
好人好事先进事迹:项目团队事迹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z乐园项目是上海“十二五”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的重要部署,对上海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促进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参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z乐园项目的建设,对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诚”)来说是一场投身上海“四个率先”、 “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海诚股份在公司党委书记、总裁严晓俭和副总裁薛晓风的指挥和参与下,通过与美方的多次洽谈和层层竞标,一举中标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z乐园项目核心概念园区50%以上的设计项目。z项目的设计难度高是世界公认的,其美方设计团队的专业性和高标准的要求也是闻名遐迩。公司高度重视项目团队的人员配置,组成了以老中青合理配置的专业团队,特别是对公司的青年工程师委以重任,建立了由青年工程师为主的中国海诚上海z项目团队,为青年工程师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发展事业的“大平台”。中国海诚z项目团队秉承海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沟通协作,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发挥党团组织在项目团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z项目设计咨询阶段到实施阶段的2年多的时间里,克服一个个“难关”,使上海z乐园项目按计划进入了最后的施工图设计阶段,为保证明年乐园主体结构的顺利开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得到了z项目中美方业主的一致好评。
回顾这2年多的工作历程,中国海诚z项目团队的好人好事可以归纳为通过了4个难关的考验:
语言关
上海z项目是中美合作设计项目,z美方设计团队在中国海诚全日制工作的设计师就有30多位,美方提供的全部设计资料全部为专业英语资料,而我方提交的文件也必须用中英双语表达。所以对工程专业英语的掌握是项目工作开展的基础,中国海诚上海z项目团队在项目开始阶段就非常重视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定期组织有针对性地学习活动,主动创造英语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短短的时间内,团队内可用英语与外方自由交流的人员比例从开始时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保证了项目进行过程中信息沟通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技术关
z项目从世界范围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设计的特性鲜明,工程做法独特,很多内容是z设计公司独有的设计和工程技术要求。对于中国海诚迪斯尼项目团队来说,过“技术关”的第一步是要充分学习理解和融入到z的设计理念中去,有时要求你放弃一些原有的设计经验和工作习惯,从头学起。这对于团队中一些有经验的骨干工程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为了把一个“原汁原味”的z乐园呈现给上海,团队的每一个人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不怕困难,互帮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逐步完成了对z项目认识、吸收和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转型,成为真正的z项目工程师。
“技术关”的第二步是中国海诚迪斯尼项目团队在了解z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上海的建设法律和法规将美方z设计“上海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整个设计过程中海诚迪斯尼项目团队的党团员发挥了骨干的积极作用,带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设计难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对项目的执着也使美方设计团队的态度从开始的不理解、不信任转变为积极配合按照中国上海的设计法规和要求调整设计,使项目的发展进入了良性运作的状态。
时间关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z乐园项目将在20**年建成开园,届时对上海“大文化”发展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中国海诚党政领导班子和z项目团队充分理解按时完成上海z项目的意义,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由于z项目美方设计团队在项目策划阶段花费了较长的时间,所以留给海诚团队完成方案到施工图设计的时间仅仅只有9个月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团队中的业务骨干和党、团员关键时刻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推动项目以超越常规的速度、把握项目关键时间节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确保项目的有序和顺利的进行。
心理关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解决没有遇见过的技术难题、异常苛刻的时间进度要求和庞大的工作量,所有这些对中国海诚z项目团队的每个成员来说,在这2年多时间里每天都要承受的很强的心理压力,从一开始成功承接该项目的喜悦到正式启动上海z项目设计,很快地就转化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沉重。团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采用小组会的形式,定期开展各种活动,疏导压力,将个人压力分解为集体共同承担。党团员发挥核心骨干的作用,帮助团队成员树立信心,开拓思路,使整个团队平稳度过了心理影响最严重的时期。
上海z乐园项目已按计划进入了最后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并得到了z项目中美方业主的一致好评。海诚z项目团队将不辱使命,努力拼搏,让我们共同期待20**年上海z顺利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