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1)医院工作人员着装整齐,下班、就餐、开会应脱工作服。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图书室、会议室、行政办公室及其他公共场所。

  (2)诊疗护理处置前后要洗手,必要时消毒液浸泡洗手。无菌操作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执行注射一人一针一管一使用,换药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晨间护理湿式扫床一床一刷,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体温表使用前后分开浸泡消毒处理。

  (3)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无菌持物镊浸泡符合要求,消毒液每周更换2次,无菌持物镊每周更换2次,注明更换日期、消毒液名称和浓度。

  (4)无菌物品均要写明灭菌日期,有灭菌指示带,灭菌有效期为7天。物品摆放有序,无过期物品。

  (5)消毒用络合碘(碘酊及酒精注明浓度)每周更换2次,消毒瓶应加盖并每周消毒2次,无菌溶液注明开瓶时间及用法。

  (6)治疗室、换药室区分有菌区和无菌区,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污物与垃圾分开。

  (7)病室每天通风换气,地面每日用湿拖把拖地二次,每周大扫除一次,每周空气消毒一次。治疗室、产房、手术室、换药室及重症监护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每季空气细菌培养和监测一次。紫外线消毒要有时间登记与强度监测,监测不合格的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超过1000小时要更换。

  (9)便器每次用后消毒,消毒池加盖,消毒液应保持有效浓度并有标牌。

  (10)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要严密隔离,使用的器械、被服、房间进行严格终末处理,敷料进行焚烧。

  (11)凡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使用后,必须进行毁形和无害处理。

  (12)医务人员及病人换下的脏被服应分别放入污物车并分开清洗消毒;凡出院、转院、死亡病人床单应进行终末处理。

  (13) 对麻醉机的螺旋管、呼吸气囊、呼吸机导管、吸痰器、雾化器等,均应进行严格消毒灭菌处理。

  (14)各种内窥镜的清洗、消毒要彻底,并定期做细菌培养,接触乙肝病人的内窥镜应进行特殊处理。

  (15) 门诊应设传染病隔离诊室,一旦发现或疑有传染病员应立即就地隔离,按传染病报告程序上报。

篇2:院内消毒隔离管理总则

院内消毒隔离管理总则

  一、无菌技术原则

  1、无菌操作环境应清洁、宽阔。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扫地,更换床单等工作,减少走动,防止尘埃飞扬。

  2、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要穿戴整洁,帽子须遮全头发,口罩须盖住口鼻。最好用一次性口罩,一般情况下,口罩应每4-8小时更换,一旦潮湿微生物易于穿透,应及时更换。

  3、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且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摆放。无菌包的有效期一般为7天,梅雨季节5天,过期或受潮、污染应重新灭菌。

  4、进行无菌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凡经过灭菌而未被污染的区域称无菌区,如已铺的无菌盘内面,已消毒的手术区和穿刺部位等。

  5、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取无菌物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用物疑有或已被污染和沾有水液时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

  6、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二、一般原则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

  2、医务人员应着装整洁、不戴戒子、手镯、耳环,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3、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肥皂应采用悬挂式,擦手毛巾每日更换,接触特殊感染或传染病病人后应浸泡消毒双手。

  4、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垫一擦手。

  5、凡感染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必须实行双消毒,即消毒——清洁——灭菌或消毒。

  6、凡能耐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凡士林,油类和粉剂应采用干热灭菌。

  7、清洁彻底(去污)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8、棉布包装材料应洗涤去浆后再使用,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清洗后才可再次使用。

  (一)、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的消毒

  1、空气消毒:

  方法:紫外线灯、熏蒸。

  时间:病区治疗室、换药室每日二次,病房每周一次,手术室每次手术后消毒加每晚一次,门诊小科每日一次,每次>30min。

  2、物体表面:包括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卫生间等物体表面。方法: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当表面受到病源菌的污染时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或用紫外线距污染物进行照射30min.。

  3、地面: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1-2次,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拖地。治疗室、换药室、注射室、化验室的各科物表及台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

  (二)、常用医疗用品的消毒

  1、体温计在清洁的基础上,用0.5%过氧乙酸浸泡5min后再放入另一0.5%

  过氧乙酸浸泡30min,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2、湿化瓶、螺蚊管、引流瓶、氧气面罩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水冲净、沥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一人一用一日一换一消毒。

  3、注射器、输液器、手套、鼻导管、胃管、引流管、吸痰管等使用一次性一用一换。

  4、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有污染时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血压计外壳、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

  5、压舌板、开口器、窥阴器用后清洁去污、擦干,用压力蒸汽灭菌后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6、扎脉带:用后清洁擦干,浸泡在500mg/L含氯制剂中30min,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7、治疗盘、离心器每日清洁,有污染时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每周消毒一次。

  8、泡镊桶、碘酒、酒精小瓶每周更换2次,清洗擦干后高压灭菌,干燥保存泡镊桶4小时一换。

  三、卫生洁具的消毒

  抹布、拖把分别使用,不得混用,拖把明显标记,分区使用,用后浸入500mg/L含氯消毒剂中30min,再用清洁水洗净,凉干备用。

  四、常用物品消毒处理原则

  1、无菌物品包布必须用双层,一换一清洗。

  2、无菌包放入专用柜内,一次性无菌物品必须置于清洁容器中,定点定位,按时间先后顺序放置和使用,避免积压失效。

  3、敷料、棉球储槽每日消毒一次。

  4、伤口换药先换无菌伤口,后换污染伤口,最后换感染伤口。

  5、湿化瓶每日更换消毒,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无菌蒸馏水。

  6、负压吸引器停止使用后引流瓶、引流管、瓶盖均应用500mg/L含氯制剂浸泡消毒30min后清洗凉干备用,引流管口按插在消毒瓶内。

  7、静脉输液导管24小时必须更换一次。

  8、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用复合碘涂擦二遍,待半干燥后即可注射。

  五、本院消毒液

  1、复合碘:主要用于注射部位,手术切口,粘膜消毒。

  2、0.5%过氧乙酸:体温表浸泡。

  3、75%酒精:浸泡棉球。

  4、2%碱性戊二醛:内窥镜、泡镊桶、车针消毒。

  5、含氯制剂:浸泡消毒、拖地、擦物表。

篇3: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

  2、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必须换衣、帽、鞋并及时消毒处理。

  3、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做到随脏随换。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点衣被。

  4、病室内要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

  5、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6、治疗室、病房、厕所等的拖把,应标识清楚,分开清洗,悬挂晾干,每周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7、血压计袖带应每周清洗,特殊污染后随时消毒。听诊器保持清洁,接触病人后及时消毒。

  8、弯盘、治疗碗用后及时放入消毒液进行预处理浸泡消毒后,送消毒供应室灭菌后再用;体温计用后放入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

  9、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必须进行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其它物品按病室消毒隔离措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