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理管理知识-梅约及其霍桑试验
乔治·埃尔顿·梅约(George Elton Mayo),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1924?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由梅约负责进行了着名的霍桑试验 (Hawthorne Experiment),即在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为测定各种有关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由此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试验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1924?927年)。该试验是选择一批工人分为两组:一组为"试验组",先后改变工场照明强度,让工人在不同照明强度下工作;另一组为"控制组",工人在照明度始终维持不变的条件下工作。试验者希望通过试验得出照明度对生产率的影响,但试验结果发现,照明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个试验似乎以失败告终。但这个试验得出了两条结论:(1)工场的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一项微不足道的因素;(2)由于牵涉因素太多,难以控制,且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足以影响试验结果,故照明对产量的影响无法准确测量。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928年4月)。旨在试验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通过材料供应、工作方法、工作时间、劳动条件、工资、管理作风与方式等各个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实验,发现无论各个因素如何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其他因素对生产率也没有特别的影响,而似乎是由于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工人工作态度也有所变化,因而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1928?931年)。两年内他们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全公司范围的普查与访问,调查了2万多人次,发现所得结论与上述试验所得相同,即"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于是研究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932年)。以集体计件工资制刺激,企图形成"快手"对"慢手"的压力以提高效率。公司当局给他们规定的产量标准是焊合7312个接点,但他们完成的只有6000?600个接点。试验发现,工人既不会为超定额而充当"快手",也不会因完不成定额而成"慢手",当他们达到他们自认为是"过得去"的产量时就会自动松懈下来。其原因是,生产小组无形中形成默契的行为规范,即工作不要做得太多,否则就是"害人精";工作不要做得太少,否则就是"懒惰鬼";不应当告诉监工任何会损害同伴的事,否则就是"告密者";不应当企图对别人保持距离或多管闲事;不应当过分喧嚷,自以为是和热心领导等等。根本原因则有三:一是怕标准再度提高;二是怕失业;三是为保护速度慢的同伴。这一阶段的试验,还发现了"霍桑效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和兴趣,足以导致较佳的成绩,至少在初始阶段是如此。
通过四个阶段历时近8年的霍桑试验,梅约等人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这个结论的获得是相当有意义的,这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对工人的影响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修正。
根据霍桑试验,梅约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这是很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同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而士气的高低,则取决于社会因素特别是人群关系对工人的满足程度,即他的工作是否被上级、同伴和社会所承认。满足程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所以,领导的职责在于提高士气,善于倾听和沟通下属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这样就可以解决劳资之间乃至整个"工业文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效率。梅约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的问世,开辟了管理和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并且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更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篇2:《哈佛家训》读后感
《哈佛家训》读后感
今年的暑假是看书时间较充足的一个暑假。因而有较多的时间在家捧读。高深的理论性格使然总不怎么喜欢,也许更是因为天资愚笨而无法领略其要义的缘故吧。倒是看了许多简短的小故事,感悟许多人生的哲理。现辑录其中几个与大家共享:
篱笆上的铁钉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象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
你的朋友和你的家人都是你宝贵的生命财富,他们让你更自信,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向你敞开心扉。可是有时你会说出伤害他们的话,或者做出让他们痛心的事情。不要认为他们不会介意,就像在篱笆上钉过钉子一样,伤害会留下永远的痕迹。
坏脾气是一把双刃的剑,它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让兔子奔跑
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有人认为这个是小兔子的弱点,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师就强制它去学游泳.小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学会.它不仅很疑惑,而且很痛苦.
猫头鹰说:"小兔子是为了奔跑而生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它发挥奔跑的特长."
看来世界上还是有智者.
看看我们的周围吧!我们整个教育制度的设计,就像捕鼠器一样,完成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优点与特长.
父母师长注意的是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优势。
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只要能改正一个人的缺点,他就会变得更好。
一定要让猴子唱歌,一定要让鹦鹉举重,这不仅是残忍的,也是愚蠢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人们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小兔子跑个痛快!
改变一生的赞美
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
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还是居住在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富有的家庭。
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接着她回来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
继母的话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道路。
在继母到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作家。卡耐基接受了继母的礼物和期望,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他了解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那股热忱,他亲眼看到她用自己的热忱,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家庭。所以,他不愿辜负她。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卡耐基的想象力,激励了他的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的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美国的富www.aishibei.com豪和着名作家,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赞美永远都不是多余的,尤其是对于孩子。一次真诚的赞美,可能胜过一万次严厉的责备。
一道终生受用的测试题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你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生命危在旦夕。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你的恩人,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是你一见倾心的异性,如果错过了,你一辈子都会后悔。
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请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别人会怎样选择,你可以猜一猜: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然而,每个老人最后都只能把死作为他们的终点站,。
你先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你认为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
医生,你可以在将来某个时候去报答他, 但是你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认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没有一个人(包括我在内)一开始都没想到。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故事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会引起人们会心的感悟。《哈佛家训》以品性、梦想、真爱、成功、思维、心理、智慧、创意、勇气和觉悟十个章节辑录了一百多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生活意义,给我们的思维以启迪,引导我们对人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这是一本推荐给青少年的教育读本,但是对我们,对于我们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应该说,它不是纯理论的教育书籍,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平易近人的道理和心灵的感悟。
篇3:《哈佛人生课》读后感
《哈佛人生课》读后感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应该是人一辈子的事情,永远都不过时。论语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接受知识,“思”就是深入思考,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进行发挥,并且有所创新。这句话说起来简单,解释起来也不难,但要真正做到,就有很大难度。所以我们应该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当今世界竞争不断加剧,知识爆炸,呈几何增长,科技发明眼花缭乱,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日新月异。每个人的知识都需要随时更新,今天的知识肯定赶不上明天的发展速度。只有不断学习才是保障自己的唯一途径。
学习不但是一种心态,更应该是我们的一种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是实现自己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学习无论对于企业本身还是员工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从多方面丰富、提高自己,成为学习型员工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多听少说,多留意,少评论,是搜集和掌握知识的很好途径。
有这样一则故事,流传千年却经久不衰,因为它道出了真谛。
曾经有个小国来到罗马,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罗马国王很高兴。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小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国王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如此泱泱大国,不会连这点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一位民间的智者说他有办法。
国王将使者请到大殿,智者胸有成竹地拿着三个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人从另一边耳朵出生了。另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智者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因为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上帝给了我们两个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最基本的素质。
倾听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可以保证你学到前所未有的知识和能力,帮助提高自己。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一天不学习、不充实自己,新的知识技能就没有学会,也许明天被套退的就是自己。因此知识、经验和工作技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在工作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倾听。只有坚持多听、多想才能对工作中每天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新事物加以了解和熟知,做到学习与工作相伴,工作就是学习,这样才能天体有进步,天天有机会。
朋友,学习使人聪慧,学习提升能力,学习成就事业,学习实现人生价值。学习永远不会过时,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