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才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篇2: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这段时间,我在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很快我就被这本书吸引。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书籍,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给我以深深的启迪,也给我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教师有一个通病,我们总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有了爱学生就会听话,有了爱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而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感人的故事、经验介绍,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看到爱的力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因为爱而越位,因为爱反而让孩子受到了伤害。我也常把“爱”和“教育”等同起来,认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就有了一切,只要对学生付出爱,就会有“回报”。王老师的书让我明白,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育智慧,爱≠专业水平。感觉有几点感受最深:

  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其实说句心理话,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一开始我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 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是呀,我们不应总是责怪孩子,多从成因上找找,我们就能以更宽容的心对待孩子。

  三、现代教育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全书读来,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如:一个不爱学习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老师用几乎公式化的思维方式认为:“怎样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成了我的首要难题。”于是老师开始主动接近他,深入了解他,谈话“一开始涉及到学习的话题,他就有些退缩”最终起作用的还是老师在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在帮助他解决一个个学习困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努力得到转化。王老师认为这位老师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的归因错误,走了不少的“弯路”:学习的重要性是一个很常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位老师的这个归因就缺乏“智慧”!“这也是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教师面对学习障碍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做让学生更反感的“傻事”,做的是无用功。而智慧的提问题应该是:“明明知道学习重要,为什么还不起劲呢?”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结束语:王哓春老师的观点新颖地认为:“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正像科学能解决很多问题,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一样。”我们教师所应该拥有,而且必须拥有的不光是爱,更重要的是要有王老师所说的专业水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阅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在阅读的同时自己也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同时也勉励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篇3: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利用暑假中的一些闲暇时间,我略读了加拿大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这本书在生动浅显中蕴含着大智慧,书中用了很多日常生活的事例,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得生动而明白,值得我们去阅读、品味。捧起这本书来,并不像在听作者的说教,而更像是与作者的一次对话,让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凝神处,自己教学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在眼前,重新激起我的热情,引起我的反思。

  作为一名阳光下最光辉职业一员的教师,我们身上担负着教育年轻一代的职责,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该让我们的教育刻板话,教条化,我们需要培养教学机智,需要教育智慧的滋养,飞速发展的时代召唤着鲜活灵动的教育学。教育学需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化的知识形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通过生活中实际经历的实例,激发我们教师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性的机智,激励我们成为一名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引路人。我们需要的不是生硬冷冰的教育学,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教育学。以下便是我从此书中得到的感受与启发。

  一个机智的教育者必须意识到跨过障碍走过来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教师自己。老师应该放下架子,站在孩子的身边,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洞察孩子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孩子认识要跨过的地方,为孩子寻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到另一边,走向理性的世界。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只有具有教育机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学生所思所想的教师,才能成为成功的教育者。

  其实,教育机智还不仅仅表现在爱,希望与尊重,教育智慧的意蕴还很深很深。但总而言之,教育机智是是指向孩子的,是对孩子幸福的关心。范梅南先生的这部力作不只是用头脑而更多的是用心在创作,是用整个身心在表达。《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已经陷入理论陷阱的教育学。它告诉我们,教育学是活生生的,教育成效是与我们对学生的细微的态度和方法有着直接关系的。此书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许多源于生活的经验,引导我们更善于反思,不断的激发出我对教育的热情,对孩子的的责任心。

  范梅南先生教授讲述的不是教条式的教育学理论,而是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教育学。原来教育学可以是那么的灵动而又鲜活,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充满爱,充满希望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