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我小的时候就对风筝满怀憧憬,可能是因为当时还不知道飞机是什么玩意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晚上抬头就能看到一闪一闪的眼睛,我抓着爸爸的胳膊让他看会眨眼的星星,后来老爸告诉我那是风筝尾巴上栓着的灯在高高的云朵里穿梭。上初一时我听过一篇学姐的朗诵诗,是通过风筝来写父女间亲情的,当时很感动,从此便爱上了风筝放飞的季节——春、秋。我第一篇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的作文也是关于风筝的,仿佛只要提起这个名词我心里就会充满许多美好而温润的回忆,现在在这众多感动之上恐怕还要加上这本《追风筝的人》了。
如果我硬要做个类比的话这本书在主旨上应该与托尔斯泰的《复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复活》并没有这种脉脉的温情,而且由于年龄和间隔时间的关系我已经基本忘却了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赎过程,现在只能就书论书,谈谈《追风筝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阿富汗作家写的书,对这个国家惟一的印象就是无休止的内乱和拉登,甚至不仅仅是那里,整个西亚就是铺天盖地的黄土、取之不尽的石油、永远裹着全身的虔诚的伊斯兰信徒,至于具体是阿富汗、伊朗还是伊拉克好像从来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这本书很是惊艳地融进了从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阿富汗国家背景,通过书内主人公阿米尔的眼看到了共和、苏联入侵和塔利班惊人的破坏力,以童年悠闲的背景与后来返回时所看到的残酷现实做了对比,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和战争的杀伤力,这种感觉很像《飘》。
而在一切罪恶都还没开始的时候,那里还是个充满欢笑的国度,有这样两个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他们从小一起长大,喝着同一个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样,可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阿米尔是少爷,而哈桑只是他的仆人——一个出生后学会的第一句话是他主人名字的仆人而已。阿米尔是懦弱的,在被欺负的时候他总选择忍气吞声,每次都是哈桑为他出头,这使阿米尔的父亲非常苦恼,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对于生来就失去母亲的阿米尔来讲,父亲是他惟一的亲人,他不愿意与人分享父亲的爱,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总会想出一些小花招恶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从来都不会生气。
那个冬天像往年一样举行了风筝大赛,阿米尔成为最后的赢家,父亲为他欢呼雀跃,可他却从此失掉了最忠诚的哈桑。由于哈桑义无反顾的善良使他每时每刻如坐针毡,哈桑像面镜子一样会倒映出他一切丑恶的背叛,他终于赶走了哈桑——以一种及其卑劣的方式。后来苏联入侵,阿米尔和父亲被迫移居美国,在那里他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直到二十五年后来自伊朗,一个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诉他:回阿富汗来,这里有能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最终还是回来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却意外得知已经死去的那个曾被他背叛却始终爱着他的仆人哈桑,实际是他同父异母的的弟弟,带着赎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危险、命悬一线,终于让他救回了哈桑的儿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风筝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追寻一条自我救赎的路,心里藏着阴暗,有些人敢于面对,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弥补,像阿米尔的父亲和哈桑的母亲;有些人在逃避后选择再次回归,像阿米尔。我想没有人是哈桑,因为不会有那样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追风筝的过程,希望在追到风筝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后仰望蓝天说一句:“这辈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篇2: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救赎的故事我看过的不多,但知道一般往往既感人又精彩,这个也不例外。
《追风筝的人》另一个强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巨大的阿富汗背景,而事实上,书 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阿富汗人的灾难生活——我已经见了太多次新闻中各种各样的自杀性袭击,汽车炸弹爆炸,哭泣的女人,眼神恐惧或是暴戾的 孩童,以及伤者血肉模糊的肢体……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麻木地扫过意义重复的新闻,几分钟后不带任何记忆。中东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和蜂窝煤差不多了——徒 劳地支撑着一个架子,里面乱成一团,不同的教派和政权以难以理解的激情和仇恨挫磨着自己的国家。
看上去离我要多遥远有多遥远。
而 《追风筝的人》,就是将这些真正撕碎了的,赤裸裸地展开给你看。故事在最后的部分有多次的过去今日的对比:当达涅尔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时候,展现在他面 前的,是他远远不敢相信的——身上腐臭气味的街头老年乞丐,居然是曾与母亲同品蜂蜜蛋糕喝下午茶的大学教授;自己与哈桑倾注全部心血整饬的庭院,已被专制 政权占领多年,破败不堪;天空中没有了风筝,街角断了熟悉的烤羊肉香味,塔利班的鞭声在体育场里阵阵传出,只有山坡大树上模糊的刻痕,才能让达涅尔痛心地 意识到这果真是自己的故园……精到的描写如同一祯祯真切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间,专制政权的摧毁式的统治让一切面目全非,刚刚在前半部分建立起来的意象 遭遇彻底的颠覆,繁荣与衰落,温馨与残酷,给人强烈的感官震撼,而当想到这并不是作者架空的虚构,是确确实实发生在这个与我们接壤的国家的近几年的时间内 的,便更让人惊讶得、触动得难抑悲声。
原来遥远并不远,很多的冷漠与麻木,只是因为不了解。平静的生活想象不到战乱的残忍,安稳的日子没 有动荡的惊惧,而当悲剧将这一切展示于你,世界便不一样。在看完书的第二天,晨报的体育版有多哈亚运会中两个伊拉克的沙滩排球女选手的介绍,她们的教练苦 苦哀求记者不要透露她们的名字,因为她们会因为运动的打扮而遭到国家极端分子的杀害,而抬眼看着报纸的右上角,调侃的东北味标题赫然写着中国代表团“得金 牌如同捡白菜”——不由得让人唏嘘!小说的电影版已经开机,地点选在中国喀什,为什么恐怕不用我赘言,直到今天,小说的原作者也是不能看到自己的故事在故 乡复原,这怎又不是另一种的悲哀。
悲剧是要比喜剧又更具大的力量的,摧毁与建立可以相当完整。这是一个救赎的故事,对于我而言,故事意义中的救赎恐怕理解的并不透彻,但却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战争的看法,也许这也是对城市冷漠心灵的一种拯救吧。
篇3:读书笔记追风筝的人
读书笔记—《追风筝的人》
这是一部语言纯净、感人的书:因为真挚、细腻而感人,因为直面自我而真挚,因为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善与恶的纠缠而深刻震撼,因为良知最终超越了怯懦而暖和人心。
故事讲述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佣人哈桑情同手足,从小一起玩耍,而阿米尔的爸爸也待哈桑的爸爸情同手足,并视哈桑如已出。然而,一场风筝大赛却成了成为改变两颗幼小心灵一生的梦魇,哈桑遭遇同乡恶人强暴,而胆小怯懦的阿米尔眼睁睁看着亲密无间的小伙伴痛苦,惊吓之余只是躲在暗处不敢相助。至此,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痛苦,逼走了可怜而忠心的哈桑,不久,为了躲避战争,阿米尔也跟随父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在内心深处无法原谅自己当对哈桑的背叛,这种自责与负罪情绪与日俱增,并且是任何美好事物也无法抹去心灵的伤痕。直至有一天,父亲一个好朋友的一通电话与鼓舞,让阿米尔走上自我心灵救赎之路,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去面对隐藏了二十多年的内心秘密,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但是这一次,阿米尔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去保护哈桑的儿子——自己的侄子。最终,他找到了打开心结的钥匙,也得到了解脱,卸下了几十年沉压心灵的桎梏。
在阿米尔的一次次内心挣扎与矛盾中,我们也同样在触及自己的内心,在思索着自己面临过的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由于年青冲动不成熟,或者某些私欲心理,我们犯过深刻或难以原谅的过错,由于害怕面对指责或责任,我们逃避、用尽一切方法隐藏真相,甚至扭曲事实。事过之后,良心的指责会让负罪感在深夜里不断地冲击你的灵魂,一切隐藏于内心的丑恶真相,如梦魇一样追随着你,长久的折磨,会令人堕落继而精神崩溃,而打开心结的那个钥匙,其实就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就像阿米尔一样,在苦苦追寻解脱自己的过程当中,在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他也渐渐顿悟了,与其终日忏悔自责,还不如勇敢面对不堪回首的过去,不再把罪恶感压抑在心底,而是向别人去坦诚,去恳求原谅,让自己抬起头来,走出往事,勇敢原谅过去那个恶罪的自己,并用真实行动去弥补生命中曾经残缺的伤口。
《追风筝的人》哈桑最终追到了那只风筝,在遇难时仍紧紧抓住不放,其实,他追到的、抓紧的是一种生命的真谛与爱的力量:我们要勇敢正视自己的过错,不仅仅是悔恨、自责,甚至是报复性的自虐,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原谅,学会振作,学会用一种积极正确的途径实现自我救赎。
摘下书中感人的片段: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高呼着跑出了,回过头来朝阿米尔微笑。
拉辛汗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