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农场人先进事迹:生命之水 人生之路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爱就像水,濡沫滋润枯竭的生命;就像路,承载坎坷陪伴人生;就像烛,燃烧自身驱走黑暗;就像树,立于绝地撑起蓝天。
在z小区,提到郝z,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春天雪融、夏天雨落,他每次都会把地面上的积水扫进下水道;冬天下雪,他总是尽力把积雪打扫干净,让年纪更大的人也能安然的走过。20**年的最后一天,他直到夜里10点多还在扫雪,邻居们看见了都出来帮忙。别人问他为什么,郝师傅憨厚一笑,说:“怎么也得干干净净的迎新年啊!”
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时间并不宽裕、即使背负异样沉重、即使命运残酷无情,他依旧热心、善良、勤劳、忠厚。而他的一切,人们想一想就觉得透不过气来。
他曾有个令人羡慕、幸福和美的家。老伴曾z温柔善良,儿子郝z服役空军某部,就像每位父母愿望中的那种孩子,每次提起,老俩口就笑得合不拢嘴:荣立过三等功、参加过首都阅兵,英俊、高大、优秀,是他们的骄傲。
20**年10月,郝z转业归来,一家三口盼来了团聚,开始憧憬新的生活:孩子眼见能成家立业,老俩口可以安享天伦,甚至含饴弄孙也为时不远——幸福,似乎触手可及。
命运转折于那个寒夜,一场交通意外将全部憧憬粉碎无遗:郝z头部重创紧急抢救。噩讯传来,老俩口还在等待孩子回家。
看着满身鲜血、插着各种管子、毫无知觉的孩子,老俩口触目惊心、悲痛欲绝,没等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就被告知更大的噩耗:郝z瞳孔放大濒临死亡,即使抢救成功也将呈植物状态,另外的选择就是——放弃治疗。
郝z泪流满面,甚至没有听完就做出了抉择。那一刻,他的意志只有一个——即使希望只有一线,即使康复的可能都被断绝。
郝z下岗多年,打工和老伴的微薄工资积蓄不多,加上儿子的转业费,又向亲友借了很多钱。
经过抢救和治疗,郝z并没有成为植物人,但绝不能说幸运——严重的脑外伤使他智力受损,语言障碍,瘫痪在床。
听到噩耗的惊魂动魄、多少时间的椎心泣血、寝食难安的日夜祈盼,这些山一样的打击、火一样的煎熬,一波又一波的压在老俩口身上。不久,当郝z忧心忡忡的忙碌护理,老伴曾z突发脑出血!
又一个亲人倒下了,命运竟然如此残酷!
听到诊断,郝z几乎精神崩溃。
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恨不能以身相代的伤子之痛,本以为已是至极!
看着家人无助的眼睛,郝z忍住眼泪。
他是亲人生的希望,是全家的精神支柱,他不能脆弱,不能恍惚,甚至不能生病!他要打起精神,时刻保持警惕,命运已经重重打击他两次,谁知道未来还有什么!?他要拼尽全力,让亲人好好生活!
奔波、筹钱、治疗、护理!
郝z以年迈之躯背着高大魁梧的儿子四处求医,哈尔滨、鹤岗、佳木斯,打点滴、扎针灸、做康复。伤后的郝z智力退行,恐惧这些痛苦的治疗,发怒、哭闹,郝z脸上微笑,心里却在滴血,十指连心,那些打的、扎的针无异于加在他身上,他拥抱着儿子,就像二十几年前儿子稚龄时那样,想尽办法,哄着,劝着……
老伴儿瘫痪后情绪异常,郝z有空就为她按摩陪她聊天,让她宣泄痛苦排遣忧愁。这些习惯和包容体谅的相处模式一直沿留到现在——就像对孩子一样,无论老伴儿怎样发火、如何激动,他都耐心温和的劝慰;而他奔波护理再苦再累、筹钱治疗再急再难都不能表露分毫——他不仅在苦苦支撑这个家,还在收拾她们的痛苦独自消化。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照顾患病的亲人都不是轻松的事。
背着儿子周转于交通工具和各大医院之间,为他脱衣、穿衣、翻身、起坐、按摩,看似简单的行动在伤残后的躯体上做起来异样的吃力,即使在冬天也常被累得大汗淋漓;外出求医无论带着哪个,家里就得委托亲戚照顾另一个,看着这个,担心那个,唯恐委屈亲人是他永远要操心的;曾经不会家务、现在已经是行家里手,儿子每天吃饭、上厕所都在床上,他做饭、洗衣、收拾屋子、喂饭、擦洗、护理、应付各种意想不到事,等等,无微不至,每天从早忙到晚。只有等到母子都睡下了,他才能安心坐下来歇一歇,也经常是这个时候才感觉又累又饿——一天没有休息、也没能吃上一顿完整饭。夜里睡觉经常要穿着衣服——儿子一感冒就会闹肚子,要起来三四次照顾儿子。
为求最好的恢复,他在客厅和儿子卧室各钉了一个木架,千方百计让儿子每天扶着来回转圈、举手、扩胸;在两位亲人病情稳定之后,他长年坚持带她们做户外运动,一个一个的背扶下楼,推着或扶着她们行走,看看蓝天,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她们身体能力的点滴进步都令他欣慰不已,再苦再累都觉得值了。
在他精心的照料,老伴能拄拐自己行走,儿子也能拄双拐站立和短距离行走。当颤抖的声音久违的叫出一声“爸”,坚强的郝z再也无法抑制眼泪,在场的人们也无不动容。
在农场和大家的关心下,郝z一家走到现在。然而,比苦累更折磨人的是忧愁。妻儿如不在场,话到深处郝z就禁不住老泪纵横。他不敢设想以后,最常说的话就是:“我只希望自己多活一天,那样就能多照顾她们一天。”
邻里、朋友、亲戚、病友、医生、每一个知情的人,都被他深深的感动了——这位身陷苦难而顽强不屈的老人,每一天都在透支他孱弱的身体、含辛茹苦的坚持,他把自己的孩子养育两次,还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妻子,并且将为她们贡献终生!
当苦难来临,他用自己的血汗濡沫、滋润亲人的生命;他把身体当作路,背负她们同行一生;他燃烧生命化作烛火,温暖照亮她们;他就是树,立于苦难、撑起蓝天、为她们遮风挡雨!
而支撑这一切的那颗心,常怀的又是怎样的心情啊,无时无刻不在掂念她们,恨不能陪伴她们直到永远!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日月流转,郝z已经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十多年紧张劳碌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之下,人们每次看到他,即使是他的照片,首先注意到的不是那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憔悴的精神,而是那双眼睛,沧桑、忧郁、总似隐含泪光。
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而他的忧愁,又有谁能解脱?!
篇2:农场技术员先进事迹
“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农场技术员先进事迹
张z,是z农场z管理区一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员。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几年来,他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坚持以**大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不断提高思想水平,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丰富政治理论和学习业务知识,充分发挥了岗位职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一定的文字综合能力。
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他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在工作中积极肯干,团结群众,认认真真为群众排忧觖难。他率先承包30余亩玉米高产创建品种、玉米品种对照试验田,带领广大农民发展高产试验田,是我站的优秀技术能手,张z同志努力专研,吃尽辛苦,换取今日丰硕的成果,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对于张z而言,在他从事技术员和农业高产示范田,起早贪黑忙碌在田地里,播种、施肥、打药,春夏秋三季和田地捆绑在一起。高产示范田是张z一直追求的目标。为了心中这个目标,他付出了常人所未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他几乎与他的田地“形影不离”。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他的手皲裂出血了,他不叫痛;他的腰直不起来了,他也不叫累。用他的话说:“节气不等人,不能因人为因素而使粮食减产!”
二、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大精神,积极领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活动中,该同志能够积极学习,自觉查找不足,整改提高。作为一名刚刚加入党组织的年轻同志,能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认真细致,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较强的党性。
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农业生产管理知识的学习。不管平时干活再苦、再累,他总要挤出时间到市内大书店买回农业生产适用的书籍,仔细研读。并主动积极参加场里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向老师虚心求教,与周围同志诚恳交流经验,这在无形中使他在农业生产管理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利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积极地为管理区广大农户服务。他召集种植户到地里进行现场传授经验,进行技术培训,向他们讲解农业玉米、大豆高产栽培新品种、新技术,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农业经验向广大种植户推广、传授。
三、工作勤恳,作风扎实参加工作以来,该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
在春播的重要环节时期热心帮助种植户,随时为职工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哪有困难,哪有他的身影,哪就有党员的身影。全区种植户只要遇到技术上的难题,都会向他求教,他总是有求必应,积极帮助解决。每到傍晚还主动到种植户家中走访,将种植户所遇到的困难一一进行讲解,帮助种植户度过难关。
在今年基层组织建设中,他更加努力学习,争先创优,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学习思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作业站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怎么样,经常地、大量地反映在本职工作上,落实到每一个党员的本职岗位中。
篇3:农场种植户先进事迹:身残志坚科技种田
农场种植户先进事迹:身残志坚 科技种田
在z农场岭丰管理区,大家经常会看到一对恩爱的聋哑夫妻骑着一辆摩托车穿梭于田间与营区,他们就是水田种植户秦z、王胜铭夫妇。小两口经营着90亩水田,他们克服了由于先天残疾带来的诸多不便,付出了超出常人多少倍的努力,靠着勤劳的双手走出一条自己的致富路,为管理区的职工群众树立了榜样。
说起这对小夫妻的水田种植,大家都会齐刷刷的竖起大拇指:“两口子聪明能干,地种的好。”管理区的管理干部也对他们在育苗、插秧等环节给与了很高评价:“他家的大棚摆盘标准高,苗床管理科学,在我们作业站是长势最好的秧苗!”分公司生产部的领导在检查育秧基地时,也对其给与了好评。
有回报必定有付出,为了能及早的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小两口边学边看、早出晚归,常常是烈日当头耕作在田间,太阳落山了也不回家。为了能节约成本,在今年插秧期间,小两口对机车改装动起了脑筋。通过学习农机知识,再加上两口子爱钻研爱琢磨,这不,他们对自家的的农用车进行了改装,通过悬挂设备在机车前后个安装了小车厢,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成本,仅此一项就节省了人工费4000多元。大家为此还开玩笑,让他俩去申请个专利呢!
如今,他们经营的水田一篇绿油油的,事儿会传来阵阵蛙鸣,就像是为夫妻俩奏响的幸福交响曲,在劳动中演奏美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