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浴间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作业指导

厕浴间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作业指导

一、材料要求

  1.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双组份),应有出厂合格证,应经复试合格后使用。

  甲组份是以聚醚树脂和二异氰酸酯等原料,经过聚合及反应制成的含有端异氰酸酯基的聚氨基甲酸酯预聚物,外观为浅黄粘稠状,桶装,每桶20kg。

  乙组份是由固化剂、促进剂、增韧剂、防霉剂、填充剂和稀剂等混合加工制成,外观有红、黑、白、黄及咖啡色等,膏状物,桶装,每桶40kg。

二、主要机具

  1.一般应备有电动搅拌器(功率0.3-0.5KW,200-500r/min)、搅拌桶(容积10L),油漆桶(3L)、塑料或橡胶刮板、滚动刷、油漆刷、弹簧秤、干粉灭火器等。

三、作业条件

  1.涂刷防水层的基层表面,必须将尘土、杂物等清扫干净,表面残留的灰浆硬块和突出部分应铲平、扫净,抹灰、压不,阴阳角处应抹成圆弧或钝角。

  2.涂刷防水层的基层表面应保持干燥,并要平整、牢固,不得有空鼓、开裂及起砂等缺陷。

  3.在找平层接地漏、管根、出水口、卫生洁具根部(边沿),要收头圆滑。坡度符合设计要求,部件必须安装牢固,嵌封严密。经过验收。

  4.突出地面的管根、地漏、排水口、阴阳角等细部,应先做好附加层增补处理,刷完聚氨酯底胶后,经检查并办完隐蔽工程验收。

  5.防水层所用的各类材料,基层处理剂、二甲苯等均属易燃物品,储存和保管要远离火源,施工操作时,应严禁烟火。

  6.防水层施工不得在雨天、大风天进行,冬期施工的环境温度应不低于5℃。

四、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

  清理基层表面→细部处理→配制底胶→涂刷底胶(相当于冷底子油) →细部附中层施工→第一遍涂膜→第二遍涂膜→第三遍涂膜防水层施工→防水层一次试水→保护层饰面层施工→防水层二次试水→防水层验收

  2.防水层施工前,应将基层表面的尘土等杂物清除干净,并用干净的湿布擦一次。

  3.涂刷防水层的基层表面,不得有凸凹不平、松动、空鼓、起砂、开裂等缺陷,含水率一般不大于9%。

  4.涂刷底胶(相当于冷底子油):

  1)配制底胶,先将聚氨酯甲料、乙料加入二甲苯,比例为1:1.5:2(重量比)配合搅拌均匀,配制量应视具体情况定,不宜过多。

  2)涂刷底胶,将按上法配制好的底胶混合料,用长把滚刷均匀涂刷在基层表面,涂刷量为0.15-0.2kg/m2,涂后常温季节4h以后,手感不粘时,即可做下道工序。

  5.涂膜防水层施工:聚氨酯防水材料为聚氨酯甲料,聚氨酯乙料和二甲苯,配比为1:1.5:0.2(重量比).

  1)在施工中涂膜防水材料,其配合比计量要准确,并必须用电动搅拌机进行强力搅拌。

  2)附加层施工:地面的地漏、管根、出水口,卫生洁具等根部(边沿),阴、阳角等部位,应在大面积涂刷前,先做一布二油防水附加层,两侧各压交界缝200mm。涂刷仿水材料,具体要求是,常温4h表干后,再刷第二道涂膜防水材料,24h实干后,即可进行大面积涂膜防水层施工。

  3)涂膜防水层:第一道涂膜防水层:将已配好的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用塑料或橡皮刮板均匀涂刮在已涂好底胶的基层表面,每平方米用量为0.8kg,不得有漏刷和鼓泡等缺陷,24h固化后,可进行第二道涂层。

  第二道涂层:在已固化的涂层上,采用与第一道涂层相互垂直的方向均匀涂刷在涂层表面,涂刮量与第一道相同,不得有漏刷和鼓泡等缺陷。24h固化后,再按上述配方和方法涂刮第三道涂膜,涂刮量以0.4-0.5kg/m2为宜 。三道涂膜厚度为1.5mm。进行第一次试水,遇有渗漏,应进行补修,至不出现渗漏为止。

  除上述涂刷方法外,也可采用长把滚刷分层进行相互垂直的方向分四次涂刷。如条件允许,也可采用喷涂的方法,但要掌握好厚度和均匀度。细部不易喷涂的部位,应在实干后进行补刷。

  4)在涂膜防水层施工前,应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进行技术和使用材料的交底。防水层施工完成后,经过24h以上的蓄水试验,未发现渗水漏水为合格,然后进行隐蔽工程检查验收,交下道施工。

  6.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做如下处理:

  1)当发现涂料粘度过大不易涂刷时,可加入少量二甲苯稀释,其加入量应不大于乙料的10%。

  2)当发现涂料固化太快,影响施工时,可加入少量磷酸或苯磺酰氯等缓凝剂,其加入量应不大于甲料的0.5%。

  3)当发现涂料固化太慢,影响施工时,可加入少量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作促凝剂,其加入量应不大于甲料的0.3%。

  4)涂膜防水层涂刷24h未固化仍有发粘现象,涂刷第二道涂料有困难时,可先涂一层滑石粉,再上人操作时,可不粘脚,且不会影响涂膜质量。

  如发现乙料有沉淀现象时,应搅拌均匀后再与甲料配制,否则会影响涂膜的质量。

五、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1)涂膜防水材料及无纺布技术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产品应附有出厂合格证、防水材料质量认证,现场取样试验,未经认证的或复试不合格的防水材料不得使用。

  2)聚氨酯涂膜防水层及其细部等做法,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并不得有渗漏水现象。

  2.基本项目:

  1)聚氨酯涂膜防水层的基层应牢固、表面洁净、平整,阴、阳角处呈圆弧形或钝角。

  2)聚氨酯底胶、聚氨酯涂膜附加层,其涂刷方法、搭接、收头应符合规定,并应粘结牢固、紧密,接缝封严,无损伤、空鼓等缺陷。

  3)聚氨酯涂膜防水层,应涂刷均匀,保护层和防水层粘结牢固,不得有损伤,厚度不匀等缺陷。

六、成品保护

  1.已涂刷好的聚氨酯涂膜防水层,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在未做好保护层以前,不得穿带钉鞋出入室内,以免破坏防水层。

  2.突出地面管根,地漏,排水口,卫生洁具等处的周边防水层不得碰损,部件不得变位。

  3.地漏、排水口等处应保持畅通,施工中要防止杂物掉入,试水后应进行认真清理。

  4.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过程中,未固化前不得上人走动,以免破坏防水层,造成渗漏的隐患。

  5.聚氨酯涂膜防水层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有关门口、墙面等部位,防止污染成品。

七、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空鼓:防水层空鼓一般发生在找平层与涂膜防水层之间和接缝处,原因是基层含水过大,使涂膜空鼓,形成气泡。施工中应控制含水率,并认真操作。

  2.渗漏:防水层渗漏水,多发生在穿过楼板的管根、地漏、卫生洁具及阴阳角等部位,原因是管根、地漏等部件松动、粘结不牢、涂刷不严密或防水层局部损坏,部件接槎封口处搭接长度不够所造成。在涂膜防水层施工前,应认真检查并加以修补。

篇2: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施工作业指导

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施工作业指导

一、主要材料及配件要求

  1. 轻钢龙骨主件:沿顶龙骨、沿地龙骨、加强龙骨、竖向龙骨、横向龙骨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轻钢骨架配件:支撑卡、卡托、角托、连接件、固定件、附墙龙骨、压条等附件应符合设计要求。

  3. 紧固材料:射钉、膨胀螺栓、镀锌自攻螺丝、木螺丝和粘结嵌缝料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填充隔声材料:按设计要求选用。

  5. 罩面板材:纸面石膏板规格、厚度由设计人员或按图纸要求选定。

二、主要机具

  直流电焊机、电动无齿锯、手电钻、螺丝刀、射钉枪、线坠、靠尺等。

三、作业条件

  1. 轻钢骨架、石膏罩面板隔墙施工前应先完成基本的验收工作,石膏罩面板安装应待屋面、顶棚和墙抹灰完成后进行。

  2. 设计要求隔墙有地枕带时,应待地枕带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程度后,方可进行轻钢骨架安装。

  3. 根据设计施工图和材料计划,查实隔墙的全部材料,使其配套齐备。

  4. 所有的材料,必须有材料检测报告、合格证。

四、操作工艺

  1. 工艺流程

  轻隔墙放线—→ 安装门洞口框 —→ 安装沿顶龙骨和沿地龙骨 → 竖向龙骨分档 —→安装竖向龙骨—→安装横向龙骨卡档—→安装石膏罩面板—→施工接缝做法—→面层施工

  2. 放线:根据设计施工图,在已做好的地面或地枕带上,放出隔墙位置线、门窗洞口边框线,并放好顶龙骨位置边线。

  3. 安装门洞口框:放线后按设计,先将隔墙的门洞口框安装完毕。

  4. 安装沿顶龙骨和沿地龙骨:按已放好的隔墙位置线,按线安装顶龙骨和地龙骨,用射钉固定于主体上,其射钉钉距为600mm。

  5. 竖龙骨分档:根据隔墙放线门洞口位置,在安装顶地龙骨后,按罩面板的规格900mm或1200mm板宽,分档规格尺寸为450mm,不足模数的分档应避开门洞框边第一块罩面板位置,使破边石膏罩面板不在靠洞框处。

  6. 安装龙骨:按分档位置安装竖龙骨,竖龙骨上下两端插入沿顶龙骨及沿地龙骨,调整垂直及定位准确后,用抽心铆钉固定;靠墙、柱边龙骨用射钉或木螺丝与墙、柱固定,钉距为1000mm。

  7. 安装横向卡挡龙骨:根据设计要求,隔墙高度大于3m时应加横向卡档龙骨,采向抽心铆钉或螺栓固定。

  8. 安装石膏罩面板

  1) 检查龙骨安装质量、门洞口框是否符合设计及构造要求,龙骨间距是否符合石膏板宽度的模数。

  2) 安装一侧的纸面石膏板,从门口处开始,无门洞口的墙体由墙的一端开始,石膏板一般用自攻螺钉固定,板边钉距为200mm,板中间距为300mm,螺钉距石膏板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10mm,也不得大于16mm,自攻螺钉固定时,纸面石膏板必须与龙骨紧靠。

  3) 安装墙体内电管、电盒和电箱设备。

  4) 安装墙体内防火、隔声、防潮填充材料,与另一侧纸面石膏板同时进行安装填入。

  5) 安装墙体另一侧纸面石膏板:安装方法同第一侧纸面石膏板,其接缝应与第一侧面板错开。

  6) 安装双层纸面石膏板:第二层板的固定方法与第一层相同,但第三层板的接缝应与第一层错开,不能与第一层的接缝落在同一龙骨上。

  9. 接缝做法:纸面石膏板接缝做法有三种形式,即平缝、凹缝和压条缝。可按以下程序处理。

  1) 刮嵌缝腻子:刮嵌缝腻子前先将接缝内浮土清除干净,用小刮刀把腻子嵌入板缝,与板面填实刮平。

  2) 粘贴拉结带:待嵌缝腻子凝固原形即行粘贴拉接材料,先在接缝上薄刮一层稠度较稀的胶状腻子,厚度为1mm,宽度为拉结带宽,随即粘贴接结带,用中刮刀从上而下一个方向刮平压实,赶出胶腻子与接结带之间的气泡。

  3) 刮中层腻子:拉结带粘贴后,立即在上面再刮一层比拉结带宽80mm左右厚度约1mm的中层腻子,使拉结带埋入这层腻子中。

  4) 找平腻子:用大刮刀将腻子填满楔形槽与板抹平。

  10.墙面装饰、纸面石膏板墙面,根据设计要求,可做各种饰面。

五、质量标准

  以DBJ01-26-96中的第15.5.1至第15.5.3条的规定为准,严格遵守。

六、成品保护

  1. 轻钢龙骨隔墙施工中,工种间应保证已装项目不受损坏,墙内电管及设备不得碰动错位及损伤。

  2. 轻钢骨架及纸面石膏板入场,存放使用过程中应妥善保管,保证不变形,不受潮不污染、无损坏。

  3. 施工部位已安装的门窗、地面、墙面、窗台等应注意保护、防止损坏。

  4. 已安装完的墙体不得碰撞,保持墙面不受损坏和污染。

七、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 墙体收缩变形及板面裂缝:原因是竖向龙骨紧顶上下龙骨,没留伸缩量,超过2m长的墙体未做控制变形缝,造成墙面变形。隔墙周边应留3mm的空隙,这样可以减少因温度和湿度影响产生的变形和裂缝。

  2. 轻钢骨架连接不牢固,原因是局部结点不符合构造要求,安装时局部节点应严格按图规定处理。钉固间距、位置、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3. 墙体罩面板不平,多数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龙骨安装横向错位,二是石膏板厚度不一致。

  明凹缝不均:纸面石膏板拉缝不很好掌握尺寸;施工时注意板块分档尺寸,保证板间拉缝一致。

篇3:钻孔灌注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钻孔灌注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保证钻孔灌注桩施工操作在受控状态下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承建的钻孔灌注桩工程。

3 职责

  3.1 生产部为该文件的归口管理部门。

  3.2 技术部负责该文件的技术指导。

  3.3 工程项目部负责该文件的监督和实施。

4 工作程序

  4.1 护筒埋设

  4.1.1 成孔时孔口应埋设护筒,护筒一般可用可用4-8mm钢板制作,其内径应大于钻孔直径100mm,上部宜开设1-2个溢浆口。

  4.1.2 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垂直、四周应用土夯实,护筒中心线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30mm。

  4.1.3 护筒的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0m,在砂性土中不宜小于1.5m,其高度尚应满足泥浆面高度的要求。

  4.1.4 如有特殊要求,护筒的制作、埋设应符合工程要求。

  4.2 钻机就位

  4.2.1 桩机机械设备必须鉴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4.2.2 在开工前,必须作好施工场地平整和临时设施,如供水、电、道路、排水、排污等。

  4.2.3 钻机就位必须稳固,周正、水平、确保“三点一线”。

  4.2.4 钻机转盘中心与桩位中心误差不大于20mm。

  4.3 成孔

  4.3.1 成孔前应对钻头,、钻杆用钢尺丈量其直径与长度,钻头直径一般不应小于设计孔径,钻杆长度误差小于1.5%。

  4.3.2 护筒底部钻进时宜采用慢速转动,以防止碰刮护筒。

  4.3.3 钻进时根据不同的地层应选用不同的技术参数。

  4.3.4 对于淤泥、粘性土的钻进,应保持进尺的均匀性,防止产生大的泥块。

  4.3.5 对于易产生倾斜的地层,钻进时可设置不小于3倍钻孔直径的导向扶正装置。

  4.3.6 钻进过程中,每加杆、换层或发现钻进速度明显改变时,均应准确记录有关情况。

  4.3.7 反循环成孔时,应确保泥浆补给量。

  4.3.8 终孔前应降低转速,加大泵量,以利清孔。

  4.3.9 终孔时,应由专业人员对孔深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提钻。

  4.4 泥浆

  4.4.1 成孔时对于一般地层可采用原土造浆护壁,尽可能保持良好的性能,比重一般控制在1.20-1.40。

  4.4.2 对于原土造浆不能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应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润土,必要时可掺入化学制品,以改善泥浆性能。

  4.4.3 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米。

  4.4.4 废弃的泥浆、碴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4.5 下导管

  4.5.1 导管壁厚不小于3mm,内径一般为200-300mm,可根据桩径合理选用。

  4.5.2 导管连接一般采用法兰或双螺扣连接,应尽可能选择使用双螺扣导管。

  4.5.3 导管连接后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4.5.4 导管底部离桩底一般为300-500mm,底管长度一般不小4m。

  4.6 清孔

  4.6.1 正循环清孔

  钻进终孔后,将钻头提离孔底80-100mm,采用大泵量向孔内输入比重为1.05-1.08的新泥浆,维持循环30分钟以上,直到清除孔底沉碴和孔壁泥皮。清孔时,泥浆上返速度不应小于0.25m/s。

  4.6.2 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到浇注水下混凝土。

  4.6.3 灌注混凝土前,孔底沉碴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端承桩≤50mm;

  b) 磨擦端承、端承磨擦≤100mm;

  c) 磨擦桩≤300mm。

  4.7 水下砼浇灌

  4.7.1 灌注前应检查孔内导管是否畅通。

  4.7.2 隔水栓应既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又要保证其能顺利排出。

  4.7.3 首灌量应根据桩径、桩长、导管直径计算。确保首灌后,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0.8m以上,并备有足够的储备量。

  4.7.4 浇灌时,导管埋深宜为2-6m,严禁将导管拔出砼面。

  4.7.5 水下砼浇灌应确保其连续性,中途不得停顿,对浇注过程中的一切故障均应记录。

  4.7.6 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桩顶不得偏低,应凿除的浮浆高度必须保证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

5 支持性文件

  5.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5.2砼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