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读后感

  《我们的孩子》读后感

  假期在家翻阅了《我们的孩子》这本书,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章目是『没有优点的孩子』,心中颇有感触,内容是说一位三年级学生在写『我的优点』的作文时,竟然一片空白,而家长认为他的孩子没有优点,是孩子的错,而作者也举出自己的女儿,写出自己十多项的优点,并认为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优点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家长的标准太高,对优点的要求过高,以致于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优点的人。

  看了这样的一篇文章,不禁回想,如果在我三年级时给我同样的题目,我的脑袋可能也会是一片空白,因为当时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优点有哪些,甚至不认为自己的一些特质算是优点吗?现在想想,其实优点是什幺,也许现在我可以来分析『优点』这两个字代表的究竟是什么意义,当自己还是个思想不成熟的孩子时,也许对自己而言,优点就是如家长、老师期望的特质一样,例如功课好、很乖等等,这些主要的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即使他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也可能自觉得这不是老师家长所期望的,在写这样的一篇作文,不会将这些优点写出来。我想,这除了让孩子容易失去自信心之外,还显示了在我们的家长、老师们会给学生一种观念,还是将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视为最高的评断依据,虽然这样的标准并不一定是最坏的,但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能正视自己的特点,成为对自我的肯定与支持吗。

  有句广告词这样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广告商之所以想出这样一句宣传词,除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外,多少反映了在我们的社会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确似乎家长们都认为,如果十分重视,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的教改团体一天到晚呼吁推动教育改革,可见得教育问题的确是许多人所关心的议题,然而,教育的品质提高了,受教育的人口提升了,但我们也看到街道上一家家的才艺班、课业辅导班四处林立,家长们殷切关心的,是小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点上,因此父母每天带着孩子奔波于各个辅导班,计划着让孩子考级。我同学说,"嗨,这在南京是很普遍的现象,一点都不希奇"可怜的孩子就从星期一补到星期天,天天在学习新的知识,并『广泛的接触不同的事物』以『培养优良的兴趣』。当然,培养兴趣是好的,学习新知也是好的,但孩子们真的乐于接www.aishibei.com受吗?也许他们只是家长互相炫耀的资本,也许只是圆了家长自己的梦想。也有些家长会这样说:"我给她创造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还要陪他学,这是为他(她)好呀"无论如何,当孩子对一项才艺失去兴趣,最放弃不下的,可能就是家长了,等到有一天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优点』,孩子们想到的可能是:我上过哪些才艺班、我会弹钢琴、我会跳芭蕾舞…,至于没学过的,也许想到:我跑得很快、我很会说笑话…但也许不敢将它写在作文纸上,因为:怕会被其它同学笑。

  当儿童长久在家长老师的期望之下,很容易的会接受长辈给他们的价值观,若是我们给儿童一个不同的机会成长,不要建议孩子们学这学那的才艺,孩子们的发展会如何呢?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也许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将不再是每个人都是放学后就走进课辅班,放假时就走进才艺班,这些才艺不再被认为是孩子不会输给其它人的工具,每个孩子都会发展出不同的价值观,也许某些人更能因此而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兴趣,我想,社会走向多元,对这个环境中的每个组成份子,也许会是件好事,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更加不同的选择,当有一天,社会中充满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想法,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可能会更懂得尊重其它人的想法、其它人的声音。

  我认为,家长们也许不用这么烦恼的为孩子着急,害怕孩子会输给其它人,因而替孩子布置好一条条的道路,让孩子照着长辈的期望而走,若是能让孩子对自我有更多的体会和认识,更加认同自己本身的特质,有自己的想法,有自我的主张,当面临抉择的时候,能做出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犹豫自己是否符合其它人的期望,也许这样对一个人来说,会有更属于自己的人生吧!就像写不出自己优点的孩子,其实不是他没有优点,而是他对自己的特质并不清楚,或是他的特点不符合长辈的要求,因而使得这些原本该是快乐的孩子,因为不被长辈认同而对自己失去自信,虽然我并不清楚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是如何,不知道他们是否快乐。

篇2:《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读后感

  《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一书。选择此书,原因有二:其一,我是一名教师,此书对于转变与提高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可能会有帮助;其二,我是一名家长,儿子今年4岁了,阅读书中理论,可或多或少地在儿子身上进行一些实践。

  《能力——孩子未来的生存之本》一书由东子与范景海合着。该书从“高分低能谁之过?”这一问题谈起,深入剖析了形成孩子高分低能这一现象的原因,继而借助各种生动典型的案例,阐述了作者对“能力”的理解,如“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生存能力在生活中练就”、“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等。

  因为带着“教师”与“家长”这双重身份来阅读此书,所以我特别关注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和两个观点。一个问题即“高分低能形成的原因”;两个观点即“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和“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

  过去,也曾经常看到或听到“高分低能”这种说法,对此也有粗浅的认识。在我的印象中,“高分低能”指的可能就是很会考高分,但不会自己削苹果,洗衣服之类的人吧?通过阅读该书以后,我发现我以前的认识是过于狭隘了。因为,这里的“能”包罗万象,它不仅包括“阅读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等,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甚至更包括“保持健康心理、心态的能力”等。

  一个问题:高分低能谁之过?

  该书用九节内容谈形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形成原因。我认为,归纳起来,可能就是这两点:第一,历史的原因。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在国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地形成了“高分即高能”的观点,这一历史所形成的原因,我们无法改变;第二,家庭教育的原因。如长辈丧失理智的爱、家长的过度保护、父母包办一切、不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等。这些,是可以学习和改变的,但我们众多的家长的确没有做好,所以我认为,这是形成孩子“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

  放眼当下,在暑期还没真正来临之前,很多家长都已为孩子们选择了“阅读写作班”、“奥数班”、“书法班”、“舞蹈班”等众多的培训班。据我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有些孩子整个假期都被这些培训任务挤得满满的,根本没有“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虽然,家长也必定是出于要发展和提高孩子知识能力的目的,但家长们的这些决定,是不顾及孩子的兴趣爱好、不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表现。试想,这样的教育,怎不会让孩子生厌?怎不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呢?

  家庭如此,学校亦如此。近几年来,“培养学生能力”的呼声很大,但着眼于“分数”的现状仍未改变。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每年毕业班众多学生都面临“考永兴”的挑战,因为有此一举,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家校老师、其他辅导班等处去学一些他们感觉难学的、不愿意学的、甚至还不适宜他们的身心年龄所学的内容,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高分低能谁之过?或许历史原因、家庭教育、教育体制等都是促使其形成的因素。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可变”与“不可变”。例如,学生必须面对毕业考试、中考、高考等无法改变,我们必须正视它。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方法可以改变,重点可以转移、教育的外延可以再拓宽等,我们必须用心去挖掘和发展它。

  两个www.aishibei.com观点: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 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

  在“有能力比高分数更重要”一章中,与其说作者是在阐述观点,不如说是在向我们引导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书中讲述了“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等诸类能力的培养途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有心为孩子们创设一定的条件,有意识地进行指导和引导,注意自身的学习和示范,讲究科学性,合理性,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逐渐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

  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培养这些能力的主阵地。作为教师,我们在着眼知识教学的同学,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加强学习,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能力”是本书第四章中的内容。书中谈到,悲观的孩子难成才、挫折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会玩耍的孩子快乐多、宽容他人就是解放自己、告诉孩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几年前,听说在诸暨市某二中有一名高二学生,平时成绩非常优异,但在高二的一次期末考试中,因为考试失常,致使心理难以接受,结果精神错乱,只得四处看病,在家静养,至今如此,可悲!

  今年上半年,本校一名女生,因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老师批评几句后,怀恨在心,结果写了一纸的污言秽语,诋毁老师!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心理变“自私”了、情感变“脆弱”了、抗挫折能力下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唯我独尊”,因而,在学校里与同学、老师相处中,一旦矛盾产生时,说着不得、动着不得,轻则小闹,重则大闹。

  所以,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干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才能有健康的生活和人生。

  作为教师,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正确看待“小皇帝”、“小公主”们的心理现状,因为他们自有形成的理由,同时更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从而真正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