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描写了她作为一位母亲的与两个年幼的儿子相处的亲身经验,用温柔的笔触记录了20多个相处的小故事。我身兼教师和母亲双重身份,深刻的感受到他们母子之间的亲情。母亲的教育方式引人深思。对待孩子,我心里洋溢着满满的母爱。孩子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社会的希望。在农村学校任教多年,我面对了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里,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又成了问题学生。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帮助这群孩子的钥匙。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教育者不应只是片面的追求速度,我们也应像文中诉说的一样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一个缓慢又优雅的过程,慢慢长路,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简介】
龙应台,作家,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也有对母亲、孩子、兄弟、朋友等亲情、友情的款款深情。主要作品《野火集》、《目送》、《孩子你慢慢来》等散文集。她的笔调有时犀利,有时温柔细腻。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社会的病情。
【内容简介】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在《孩子你慢慢来》出版十五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全新简体版:大开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现数十幅龙应台私家珍藏照片;特别收录龙应台的孩子:少年华飞、青年华安在该书出版十周年时所撰的跋——看华文世界最受瞩目的女性,原来她是这样做妈妈的。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感触片段】 感一:成人比成才重要 解开“高分”这个镣铐 原文摘录: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说:“我白疼你了!”尤其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是考试考砸了,有些父母就会说:“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考得这么差?!”“你怎么就不给我们争气呢?养你有什么用啊?”“给你吃了那么多的营养品,你就考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坐在这里吃饭?”这些话当然是父母们的气话,但却反映出了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要用好的成绩来和父母交换爱。……
受到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以高分论英雄。过分的强调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道德情操与意志的培养。多数学生都沦为了学习的机器,而不只是为了充实自己。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们青春的灵魂就像被戴上了镣铐,还保持着最终纯真的梦想吗?
认真学习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拦路虎,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责骂。长此以往,反而会影响了孩子学习热情,促使了“破罐子破摔”错误思想。在我任教生涯中,我并不会因为某位学生一两次考试失误而严加指责,我会与他一起分析试卷,加以点拨,特意对她的学习态度表示赞同和欣赏,并表示期待着他的进步。这样一来,学生不但知道了自己的薄弱之处,还因为老师对他的肯定感到了巨大的动力,这样成绩自然会赶上去。
前段时间在,某校一位学生在一次重要的考试后,因为成绩不理想自杀了,这给我心里强烈的震撼。我很难去想象,是怎样的痛苦、怎样的绝望会让这个风华正茂的孩子抛弃父母,舍弃朋友而去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他弱小的心灵又经历过怎样的沧桑。小小的年纪,就将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号。也许只有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跳动的心脏,所谓的成才就是无稽之谈,完全失去意义,成人远比成才重要。
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不能成为一个交换的条件,我们爱孩子们,但我们的方式要正确。爱不是控制,不是交换,是给他们自由,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请给他必要的自由、必要的选择、必要的沟通、必要的自信、必要的榜样,必要的鼓励,必要的陪伴,这才是真爱。
为孩子们解开“高分”这个镣铐吧!
感二
原文摘录:
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瞬息消亡。留守儿童在重压之下采取的过激行为,给父母、给家庭、给社会留下言之不尽的疼痛。
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温情,大多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悲伤感,好强的孩子往往还会有意掩饰内心的孤独,时间长了就形成习惯性自闭,不善于也不喜欢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诸多在学校和家长面前表现良好,甚至特别乐观的的留守孩子,其实他们都有着双重性格。在这些个案中,如果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多一些,如果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健全一些……
这里是永嘉有名的超市之乡,大部分家长都外出开超市或者是打工,子女都交给长辈或者是亲戚监护。留守儿童在我们学校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这也给我们学校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父母们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成绩好或者差基本都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学校对这些孩子开展教育批评,但是也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及时巩固,所以效果甚微。
一学生平时在学生上态度懒散,经常出入网吧、台球室,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是个十足的问题学生。与其谈心,我了解到,其父母在小学的时候就出去开超市,忙于生意,一年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该生刚开始是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开始不认真学习,刚开始时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关心他的学习状况,要他好好学习,到了暑假会来接他。为了能增加与父母的交流,他的状况越来越多,开始逃课,打架。时间久了,父母反而麻痹了,以为儿子不是块学习的料,不再关心他的学习。他自己也因为懒散惯了,落下的知识太多,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他的出发点很幼稚,但是也很让人心疼,只是想与父母多沟通,多说说话,但是因为忙于生计,这点小小的要求也成了奢望。
多数家长内疚自己不在家,在孩子感情上投入少,转而产生一种金钱物质上的弥补愿望。孩子要钱给钱,要物给物,百依百顺。于是孩子有了一种享受欲,好吃懒做,讲吃好穿,上网吧,抽烟,喝酒,赌博,早恋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监护,而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过分宠爱放纵,只管孩子到校,而不管孩子在干什么。对于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家庭辅导、心理上的沟通根本帮不上孩子;还有少数孩子是留给亲朋好友照管,甚至无人照管,这部分孩子得到关爱更少,自由程度更高,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各种安全隐患随时都有发生。这类群体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关心这些留守儿童。我们呼吁家长,父母的爱是不能代替的,虽然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原因,但抽出点时间来关注一下你的孩子,哪怕是打电话也行,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让他们感到没有被遗忘。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让他们从心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不再有孤独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
感三
原文摘录:
该生在留下的遗书里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成绩和思想均滑坡的原因,也解剖了自己陷入网络后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他说:“上网成瘾后,意志衰退了,学业也丢了。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自己曾经树下的理想。我恨自己,也想过重新振作,但就是无法从网络中解脱出来,我现在唯有一死,才能得到彻底解脱。”
其父在大恸之时打电话到媒体,强烈要求要把儿子的遗书向社会公开。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用儿子生命消亡前最后的忠告来警醒沉溺网吧的青少年,切莫走入网络岐途。
村子里那几间黑网吧,我去过好几次了,每次都能在里面找到逃来上网的学生。因为上了网瘾,原本诚实的孩子学会了撒谎,变着法子找父母骗钱,找同学借钱,后来发展到逃学上网,通宵上网,沉迷在网络里,影响了心理健康。孩子上网成瘾给孩子成长和家庭管教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很多孩子还发展到了需要心理治疗与矫正的地步。
初中生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力差,认知能力有限,自我意识又非常强烈,加上身处在有网络诱惑,又没有严格监管的社会环境下,导致学生上网成瘾。班级中个别同学本来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就是沉迷于网络,成绩一步步的退步。课堂中不能集中注意力,浑浑噩噩,又想好好学习,但是又禁受不住网络的诱惑,让这些孩子心理十分矛盾痛苦。
学生沉迷网络,是由于心理、社会及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我从这位学生的性格入手,他性格内向,好面子。我就多肯定他,鼓励他,激发他对学习的热情。对他普及网络知识,开展网络教育,认真网络本质。学生平时很少与人交流,我便经常找他聊天,和他聊聊自己的梦想,学习上困惑等,提示他要自己的梦想努力,不能梦段网络中。我与他父母沟通,对其不要过去严厉的责备,反而要应多关心陪伴孩子,给孩子一个和谐美满平等的家,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经过一个学期的三方共同努力,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终于回到了拔尖的位置,也脱离了网瘾。这个成功的例子,让我坚信,只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总能帮他们走出困境。
【结束语】
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反之则会成为社会的包袱,父母心中永远的痛,教师眼里的无奈。家庭、学习、社会给孩子青春的灵魂戴上了重重的镣铐,如果我们真是爱他们,那就要拿出孩子们想要的“真正的爱”来关心引导我们的孩子,请给他必要的自由、必要的选择、必要的沟通、必要的自信、必要的榜样,必要的鼓励,必要的陪伴,解掉他们身上的镣铐,给他们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篇2: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想说“慢慢”不容易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说实话,能让我细细品味的书籍真的不多,这与书本身无关,而与我经常性得焦躁和急性子有关。偶然中,本着习惯性“几秒一页”的跳看习惯,我拿起了《孩子,你慢慢来》。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记得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站在校园的楼梯转角,秋日温暖的阳光斜照在书页上,让我一阵感动,却又有着淡淡的忧伤和愧疚。我没有孩子,从教也只是短短五年光景;但却莫名地自带着一股“老气横秋”的架势。不愿意多等五分钟、不愿意多说一句话、不愿意多跑两趟路;碰上稍不顺心的坎,不是期待着时间快快飞逝,便是躲在一旁逃避现实。于是,看到“长长的路,慢慢的走”时,眼泪早已止不住的往下掉;也于是我虔诚地细细读完了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
我感动着作者细细得与孩子慢慢体验着生命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感受着在她文字间不断徐徐向我传递出的温柔和无限的耐心。在我的生活中,我总是急切的盼望着盼望着:从开始有意识得认识这个世界开始,我盼望着快快长大就可以不用上学写作业;我盼望着快快独立就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我盼望着快快成功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可是渐渐地我却越来越疲惫,总是为失去的而懊悔,为不知得未来而受累。在我一路“奔波”的这一路上,伤害了我最亲近的父母,忽略了我最亲爱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 “慢慢”是一种非常奢侈的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淡定从容,是一种对生命最本真的敬重。孩子们慢慢来吧,让我与你们一起慢慢吟唱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的乐章;爸爸妈妈慢慢来吧,让我真正的陪伴在你们的身边细数岁月流光;爱人慢慢来吧,让我抓住我们每一次牵手时滑过指缝间得那一丝丝的温柔。太阳,你慢慢的落山,让美丽夕阳的余晖多留一会儿,月亮星辰你慢慢的离开,让这静谧温柔的夜更久一些。慢慢来吧,就像在我心中永远也忘不了秋日阳光普照的这个午后。
篇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描写了她作为一位母亲的与两个年幼的儿子相处的亲身经验,用温柔的笔触记录了20多个相处的小故事。我身兼教师和母亲双重身份,深刻的感受到他们母子之间的亲情。母亲的教育方式引人深思。对待孩子,我心里洋溢着满满的母爱。孩子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社会的希望。在农村学校任教多年,我面对了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里,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又成了问题学生。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帮助这群孩子的钥匙。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教育者不应只是片面的追求速度,我们也应像文中诉说的一样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一个缓慢又优雅的过程,慢慢长路,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简介】
龙应台,作家,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其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也有对母亲、孩子、兄弟、朋友等亲情、友情的款款深情。主要作品《野火集》、《目送》、《孩子你慢慢来》等散文集。她的笔调有时犀利,有时温柔细腻。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社会的病情。
【内容简介】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在《孩子你慢慢来》出版十五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全新简体版:大开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现数十幅龙应台私家珍藏照片;特别收录龙应台的孩子:少年华飞、青年华安在该书出版十周年时所撰的跋——看华文世界最受瞩目的女性,原来她是这样做妈妈的。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感触片段】 感一:成人比成才重要 解开“高分”这个镣铐 原文摘录: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孩子不懂事,说:“我白疼你了!”尤其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是考试考砸了,有些父母就会说:“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怎么考得这么差?!”“你怎么就不给我们争气呢?养你有什么用啊?”“给你吃了那么多的营养品,你就考成这个样子?还有脸坐在这里吃饭?”这些话当然是父母们的气话,但却反映出了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要用好的成绩来和父母交换爱。……
受到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以高分论英雄。过分的强调了应试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道德情操与意志的培养。多数学生都沦为了学习的机器,而不只是为了充实自己。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们青春的灵魂就像被戴上了镣铐,还保持着最终纯真的梦想吗?
认真学习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拦路虎,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责骂。长此以往,反而会影响了孩子学习热情,促使了“破罐子破摔”错误思想。在我任教生涯中,我并不会因为某位学生一两次考试失误而严加指责,我会与他一起分析试卷,加以点拨,特意对她的学习态度表示赞同和欣赏,并表示期待着他的进步。这样一来,学生不但知道了自己的薄弱之处,还因为老师对他的肯定感到了巨大的动力,这样成绩自然会赶上去。
前段时间在,某校一位学生在一次重要的考试后,因为成绩不理想自杀了,这给我心里强烈的震撼。我很难去想象,是怎样的痛苦、怎样的绝望会让这个风华正茂的孩子抛弃父母,舍弃朋友而去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他弱小的心灵又经历过怎样的沧桑。小小的年纪,就将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句号。也许只有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跳动的心脏,所谓的成才就是无稽之谈,完全失去意义,成人远比成才重要。
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不能成为一个交换的条件,我们爱孩子们,但我们的方式要正确。爱不是控制,不是交换,是给他们自由,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请给他必要的自由、必要的选择、必要的沟通、必要的自信、必要的榜样,必要的鼓励,必要的陪伴,这才是真爱。
为孩子们解开“高分”这个镣铐吧!
感二
原文摘录:
花一样的生命就这样瞬息消亡。留守儿童在重压之下采取的过激行为,给父母、给家庭、给社会留下言之不尽的疼痛。
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温情,大多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悲伤感,好强的孩子往往还会有意掩饰内心的孤独,时间长了就形成习惯性自闭,不善于也不喜欢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诸多在学校和家长面前表现良好,甚至特别乐观的的留守孩子,其实他们都有着双重性格。在这些个案中,如果父母平时与孩子沟通多一些,如果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健全一些……
这里是永嘉有名的超市之乡,大部分家长都外出开超市或者是打工,子女都交给长辈或者是亲戚监护。留守儿童在我们学校的比例是相当高的,这也给我们学校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父母们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成绩好或者差基本都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学校对这些孩子开展教育批评,但是也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及时巩固,所以效果甚微。
一学生平时在学生上态度懒散,经常出入网吧、台球室,经常与别人打架斗殴,是个十足的问题学生。与其谈心,我了解到,其父母在小学的时候就出去开超市,忙于生意,一年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该生刚开始是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开始不认真学习,刚开始时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关心他的学习状况,要他好好学习,到了暑假会来接他。为了能增加与父母的交流,他的状况越来越多,开始逃课,打架。时间久了,父母反而麻痹了,以为儿子不是块学习的料,不再关心他的学习。他自己也因为懒散惯了,落下的知识太多,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了。他的出发点很幼稚,但是也很让人心疼,只是想与父母多沟通,多说说话,但是因为忙于生计,这点小小的要求也成了奢望。
多数家长内疚自己不在家,在孩子感情上投入少,转而产生一种金钱物质上的弥补愿望。孩子要钱给钱,要物给物,百依百顺。于是孩子有了一种享受欲,好吃懒做,讲吃好穿,上网吧,抽烟,喝酒,赌博,早恋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来说形同虚设。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监护,而爷爷奶奶年岁已高,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过分宠爱放纵,只管孩子到校,而不管孩子在干什么。对于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家庭辅导、心理上的沟通根本帮不上孩子;还有少数孩子是留给亲朋好友照管,甚至无人照管,这部分孩子得到关爱更少,自由程度更高,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各种安全隐患随时都有发生。这类群体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关心这些留守儿童。我们呼吁家长,父母的爱是不能代替的,虽然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原因,但抽出点时间来关注一下你的孩子,哪怕是打电话也行,及时了解孩子的需要,让他们感到没有被遗忘。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让他们从心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不再有孤独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
感三
原文摘录:
该生在留下的遗书里详细说明了自己的成绩和思想均滑坡的原因,也解剖了自己陷入网络后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他说:“上网成瘾后,意志衰退了,学业也丢了。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自己曾经树下的理想。我恨自己,也想过重新振作,但就是无法从网络中解脱出来,我现在唯有一死,才能得到彻底解脱。”
其父在大恸之时打电话到媒体,强烈要求要把儿子的遗书向社会公开。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要用儿子生命消亡前最后的忠告来警醒沉溺网吧的青少年,切莫走入网络岐途。
村子里那几间黑网吧,我去过好几次了,每次都能在里面找到逃来上网的学生。因为上了网瘾,原本诚实的孩子学会了撒谎,变着法子找父母骗钱,找同学借钱,后来发展到逃学上网,通宵上网,沉迷在网络里,影响了心理健康。孩子上网成瘾给孩子成长和家庭管教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很多孩子还发展到了需要心理治疗与矫正的地步。
初中生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控力差,认知能力有限,自我意识又非常强烈,加上身处在有网络诱惑,又没有严格监管的社会环境下,导致学生上网成瘾。班级中个别同学本来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就是沉迷于网络,成绩一步步的退步。课堂中不能集中注意力,浑浑噩噩,又想好好学习,但是又禁受不住网络的诱惑,让这些孩子心理十分矛盾痛苦。
学生沉迷网络,是由于心理、社会及教育等方面的原因。我从这位学生的性格入手,他性格内向,好面子。我就多肯定他,鼓励他,激发他对学习的热情。对他普及网络知识,开展网络教育,认真网络本质。学生平时很少与人交流,我便经常找他聊天,和他聊聊自己的梦想,学习上困惑等,提示他要自己的梦想努力,不能梦段网络中。我与他父母沟通,对其不要过去严厉的责备,反而要应多关心陪伴孩子,给孩子一个和谐美满平等的家,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有利于戒除网络成瘾。经过一个学期的三方共同努力,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终于回到了拔尖的位置,也脱离了网瘾。这个成功的例子,让我坚信,只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总能帮他们走出困境。
【结束语】
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反之则会成为社会的包袱,父母心中永远的痛,教师眼里的无奈。家庭、学习、社会给孩子青春的灵魂戴上了重重的镣铐,如果我们真是爱他们,那就要拿出孩子们想要的“真正的爱”来关心引导我们的孩子,请给他必要的自由、必要的选择、必要的沟通、必要的自信、必要的榜样,必要的鼓励,必要的陪伴,解掉他们身上的镣铐,给他们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