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现在总有很多人说,想找本好书看看很难。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又怎么能看的完呢?在豆瓣上看到《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书简介,书中首页上介绍:卢安克独特又传奇的经历足够让你佩服:在偏僻的广西农村居住、教书、做农活、放牛……
不过卢安克的说法是:“其实我很自私,因为我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合的环境,我有条件选择这样的生活,我的钱在农村生活足够我用。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活保障而工作。”但是,卢安克说:“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方面说佩服我,把我神化;一方面却又对我说‘你应该结婚、挣钱,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而卢安克所践行的教育理念是:它除了智力的教育外,还强调人的躯体、感情、意志和精神都进入教育体系。它要求基础教育让艺术、体育和高级手工进入和支持理论课;它不提倡学生用课本而是要求自己写自己的课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Federico Mayor的话说就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种教育,将使你的孩子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与思想三重健全的人才。其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华德福教育。华德福 (Waldorf Education) 是起源于德国、在世界各地已有80多年实践历史的一种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把人生目标放在比考大学、找好工作更高的位置上。生活不是高中毕业以后才开始的,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准备好迎接生活的挑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环境中,华德福教育提供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卢安克作为一个华德福教育研究和实践者进入中国,但他发现自己很难影响周围的大人社会,那种喝酒、怕闷、大吃大喝、消费物质的大人社会也在继续地影响着下一代。他发现他们已经僵化,基本上不可能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他在与儿童的互动中通过一个个任务,执着地教他们相信:自己不是无能的、不能改变周围环境的、没有希望的。理想的社会可以借自己的手造成。
在教育方面,其实卢安克已经去过中国很多城市当过英语老师,但是,虽然班上的孩子能够用英语讲出很多其他学生说不出的句子,但这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 ,家长们有意见,学校只好把他解聘了。而在广西的农村,卢安克用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他上课开展的是教育活动不是办学,参加活动的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文凭,老师也不接受任何费用。上课时不用课本,上课时也不是老师在上面讲学,而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卢安克的到来,改变了学生的想法,改变了林广屯。村里需要修一条路,他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画图、做模型、做实验。刚开始,学生们觉得这些只是在玩而不是在学习,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不会有用。但随着卢安克的指导,最后,一条宽不足1米长、长不足300米的水泥路建成,遇到雨天,村里不会再泥泞不堪。
当学生和村民对卢安克的想象渐次破灭,发现这个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金钱、帮助、面子等,学生也没有了对他某一天会走的安全感的破坏,卢安克的心态越来越平稳,与学生能够更好地合作。他在最后一篇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没有了对学生的期望和成见。他不想进入城市,因为发现那里的人都害怕吃亏,他们都固执地想要抓住什么,他认为自己害羞的个性不能适应,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能活得如农民般“随便”一点。起先,作为一个志愿者,他想要改变什么;但后来,他发现是这片土地给了他许多。他追求和平,最后在村庄中找到了和平,因此感到非常的快乐。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从事这个教育的人,很多是义务的,支持这个教育的款项,很多是捐助的。感谢那么多的人为支持这个教育所做的一切,也许他们并不在乎感谢,因为,他们是天使一样的人。卢安克不办学校,不去城里,不吃肉,不结婚。他就是守在安静的乡村,安静的做他的教育实践。这样一点一滴的行动,是最有价值的。
卢安克不要说在中国没有,我想在德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个孩子描述的,他是为了全人类而存在的。 卢安克说,德国的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已经没有他能做的事情了,而中国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看了这本书,它有别于其他的教育书籍,使我深深的受到了震憾,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们也许不可能像卢安克那样的洒脱,但作为教师更加应该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我们的孩子的天性合作,让我们的孩子找到自己、能够创造。而不在城市的五光十色、斑驳陆离中迷失天性。
篇2:《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读后感
现在总有很多人说,想找本好书看看很难。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又怎么能看的完呢?在豆瓣上看到《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书简介,书中首页上介绍:卢安克独特又传奇的经历足够让你佩服:在偏僻的广西农村居住、教书、做农活、放牛……
不过卢安克的说法是:“其实我很自私,因为我是为了自己的兴趣选择最适合的环境,我有条件选择这样的生活,我的钱在农村生活足够我用。别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必须为了生活保障而工作。”但是,卢安克说:“我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一方面说佩服我,把我神化;一方面却又对我说‘你应该结婚、挣钱,要求我像他们一样呢?这不是很矛盾吗?”
而卢安克所践行的教育理念是:它除了智力的教育外,还强调人的躯体、感情、意志和精神都进入教育体系。它要求基础教育让艺术、体育和高级手工进入和支持理论课;它不提倡学生用课本而是要求自己写自己的课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Federico Mayor的话说就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种教育,将使你的孩子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与思想三重健全的人才。其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华德福教育。华德福 (Waldorf Education) 是起源于德国、在世界各地已有80多年实践历史的一种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把人生目标放在比考大学、找好工作更高的位置上。生活不是高中毕业以后才开始的,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准备好迎接生活的挑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环境中,华德福教育提供了一种明智的选择。
卢安克作为一个华德福教育研究和实践者进入中国,但他发现自己很难影响周围的大人社会,那种喝酒、怕闷、大吃大喝、消费物质的大人社会也在继续地影响着下一代。他发现他们已经僵化,基本上不可能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他在与儿童的互动中通过一个个任务,执着地教他们相信:自己不是无能的、不能改变周围环境的、没有希望的。理想的社会可以借自己的手造成。
在教育方面,其实卢安克已经去过中国很多城市当过英语老师,但是,虽然班上的孩子能够用英语讲出很多其他学生说不出的句子,但这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 ,家长们有意见,学校只好把他解聘了。而在广西的农村,卢安克用10元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他上课开展的是教育活动不是办学,参加活动的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文凭,老师也不接受任何费用。上课时不用课本,上课时也不是老师在上面讲学,而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卢安克的到来,改变了学生的想法,改变了林广屯。村里需要修一条路,他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画图、做模型、做实验。刚开始,学生们觉得这些只是在玩而不是在学习,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和设计不会有用。但随着卢安克的指导,最后,一条宽不足1米长、长不足300米的水泥路建成,遇到雨天,村里不会再泥泞不堪。
当学生和村民对卢安克的想象渐次破灭,发现这个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金钱、帮助、面子等,学生也没有了对他某一天会走的安全感的破坏,卢安克的心态越来越平稳,与学生能够更好地合作。他在最后一篇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没有了对学生的期望和成见。他不想进入城市,因为发现那里的人都害怕吃亏,他们都固执地想要抓住什么,他认为自己害羞的个性不能适应,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能活得如农民般“随便”一点。起先,作为一个志愿者,他想要改变什么;但后来,他发现是这片土地给了他许多。他追求和平,最后在村庄中找到了和平,因此感到非常的快乐。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从事这个教育的人,很多是义务的,支持这个教育的款项,很多是捐助的。感谢那么多的人为支持这个教育所做的一切,也许他们并不在乎感谢,因为,他们是天使一样的人。卢安克不办学校,不去城里,不吃肉,不结婚。他就是守在安静的乡村,安静的做他的教育实践。这样一点一滴的行动,是最有价值的。
卢安克不要说在中国没有,我想在德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个孩子描述的,他是为了全人类而存在的。 卢安克说,德国的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已经没有他能做的事情了,而中国有很多需要做的事情。
看了这本书,它有别于其他的教育书籍,使我深深的受到了震憾,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呢?我们也许不可能像卢安克那样的洒脱,但作为教师更加应该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我们的孩子的天性合作,让我们的孩子找到自己、能够创造。而不在城市的五光十色、斑驳陆离中迷失天性。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