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研讨会观后感

  世博会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研讨会观后感

  20**年7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咨询工作委员会,组织了上海世博会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研讨会,邀请全国各省建筑同行参加进行学术交流,我有幸作为河南六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赴会代表团成员之一,来到了上海参加世博工程创新技术研讨会。该会宗旨是加强施工企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广建筑施工创新技术。

  上海世博会在建工程,主要由“一轴四馆”组成,即世博轴、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五部分组成;每个工程都大量采用了新技术、新创意、新能源、新材料,融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各种建筑、场馆风格独特,凝结者科技与文化成果,体现了21世纪“节能、环保、绿色、和谐”的建筑新思潮,充分诠释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本届讨论会以施工技术创新为主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讲解,把国外工程建设理念及工程施工方式,通过多幅照片展示,传达了国外建筑单位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新思想和施工手段;主要体现在施工组织以缩短总工期为原则,实施综合立体流水作业,通过采用成套工具式模板加快施工进度。安全设施注重实效,简陋但很实用,注重高空临边,行人通道,临街防护,上下作业都有措施;提倡我国向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发展,此举将会加快结构与施工技术的进步;随后由各参建单位技术专家讲解,所承担工程的技术难点及创新内容,最后组织半天时间到世博工程现场实地查看,短短两天时间,不仅领略了主办方周密的会议组织安排,也感受到世博工程的浩大及施工组织精心;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体现在对关键技术进行多种方案优化,结合现场实际环境,以缩短工期为原则,选择安全性、经济性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方案实施;大型钢结构吊装前对方案进行电脑三维建模演示,根据实际工况条件,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确保各项技术参数准确性,现场施工阶段措施到位,一次拼装成功;在节能降耗方面注重实效,现场加大宣传力度,节水方面措施到位,做到现场雨水、污水、洗车水等能够回收循环式使用;节电措施从点到面,根据部位特点,通过制度限定,节能灯具普及,限制大功率电气装置等措施,取得效果明显。

  综合感想:建筑施工,将“标准化、工具化、定型化”理念引深至施工管理、施工配套设施、节能降耗等方面尤为重要,需要我们提高思想意识,去不断努力创新并逐步完善。

篇2:《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自从孔子开办私学授徒以来,中国的教育行走了几千年。中国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主要引进前苏联的教育体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GG开放以后,我们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欧美教育,教育理念发生重大变革,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教育迎来一个春天。目前,我们的教育遭遇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我市是教育大市,如何发展教育大市,巩固教育强市的地位,任重道远。目前,我市乡村“麻雀小学”共有1000多所,形成了“老、少、边、穷”的现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由于师资、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促使一些学生家长心理上滋长了“赶名校”的现象,致使一些学校生源爆满,而另一些学校则产生了“学生荒”。

  二是教育方式变革的问题。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工程,一时很难看到的明显成效,而最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能是考试,不少老师这样认为,考试,名在考学生,实际是考老师!那么,考了试之后,要不要公布学生的成绩呢?回答是否定的。可是,不少教师认为这样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于是,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次是通常的做法。

  也许,这是长期形成的一贯做法,在现实中一时难以转过弯来。也许是中西方教育的传统习惯不同,西方学生的分数是当作隐私来加以保护的,老师交给学生的打过分的作业或试卷时,总是扣着或装在一个信封里递到学生手中,这样以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杨振宁教授在阐述东西方教育的区别时总结出东西方教育的两大特点: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动手能力,所以学生善于发明创造;东方教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学生识记能力强。也许,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人们处理分数的不同方式。

  三是母语教育问题。安庆日报文艺副刊沈天鸿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祸国殃民》,曾在省内外引www.aishibei.com起广泛关注。

  我读这篇文章,是因为它的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现在是新闻爆炸时代,一天有几千条几万条新闻在轰炸我们,让我们猝不及防,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个标题抓住读着的眼球,一篇作品就算成功了一半。《高校招生不考语文是祸国殃民》引起我的兴趣,首先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其次是个“老牌文艺青年”,平时好钻故纸堆。我曾严厉地批评,当下国人语言的粗鄙化现象,嘲笑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而脑袋越来越贫(主要是说人们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可谓“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大款就会让一个书生窘得钻地缝!人们对物质的热衷,冲淡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语言修养,到了尴尬的境地。

  我平时好文墨,偶尔写写东西自娱,偶有见报,欣喜之余,与同事共享,没想到,得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写这些诗词干什么,那可是退休的老头子干的!”现在,连教师都鄙视诗文,何况他人乎?据我了解,在我区近千人的教师中,没有几人阅读文艺作品,就是那些“曾今的文艺青年”,也是“渐行渐远”,无心境再去亲近诗文。没准想,你在大路上,见到一个西装革履或者摩登女郎的时候,他们会冷不丁给你个“粗鄙”!

  现在,就连一些高校的老师,也会迎合市场,语言“大众化”起来。譬如,我的女儿语文很不错,有当新闻主播的愿望。于是,家教少不了。可是,几个老师、教授、行业人士辅导下来,都有一个点评,“注意啦,某某同学,你说话不可太文艺!”再如,现在电视剧铺天盖地,我看了一些,觉得语言太贫乏,太小学化。当然,语言的口语化又是另一回事,口语化其实是很丰富的,鲜活的,水灵灵的,脆生生的。总而言之,生活语言简单起来,电视剧语言简单起来,我总结一句,“如果你的语文不好,你可以去做演员!”

  因为,一些知名高校不考语文,学校就根据高考指挥棒,弱化语文教育,据了解,一些重点高中,高三的语文课就是理科生的睡觉课。语文教师一上堂,望着底下哗啦啦的倒下睡觉的风景,也自得其乐,自顾自地讲起来,算是对得起天地良心!

  高考不考语文,谁的不幸?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GG开放,世人瞩目。所以,纽约也好,温哥华也罢,伦敦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仿佛一夜之间,哗啦啦,一下子冒出许多的“孔子学院”出来,现在,我看,一些老外学汉语的热情远远盖过国人,他们埋下首,啃起线装的“砖头”来,是傻还是精明!?几年前,我看过一篇国际论坛获头奖的论文《孔子——21世纪道德的坐标》,文中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在道德、人文即将丧失殆尽的时候,如何重拾信心,去拯救人类的道德,感触颇深!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感受,欠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谅解。

篇3:《我们俩》观后感

  《我们俩》观后感

  一部《我们俩》,栖栖遑遑的酸楚,让我很是心疼。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爱情让人唏嘘,忘年之交的友情更叫人浓浓感伤。很中国的电影,院子、老人、孩子,有些贫穷的生活,没法解决的孤独,含蓄真切的爱。人生的结果往往很久很久以后才会有答案,种种深切的感受常常不能言说,我们脆弱的生命最难以承受什么?真情。平淡的,琐碎的,才是,真情……

  《我们俩》上映于20**年,算是老片了,初次看到是18岁时,只晓得感动,不能解真情。经历这些年的成长,终于明白不论经过怎样的时间,那个胡同深处破落寂寞的老四合院里的冬春夏秋,从皑皑飞雪到倾盆之雨再到满山黄叶,才是在这世上实实在在的不可轮回、永不褪色的真情,人生如四季,春夏秋冬走完,生命也将近,无论完美与否。

  故事简单,拍摄手法也简单,音乐、对白更异常简单。它从最普通的角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最朴实清淡的的真情:一位戏剧学院的女大学生租了老太太一间简陋的小屋,两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同生活了三个季度,随后小马搬出去与男友一起生活,老太太则寿终正寝。我看来,这是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因为心疼。

  老太太当过兵、骑过马、抽过大烟、未曾生育、抱养一个女儿却与她不怎么亲近,女大学生乐观向上、率性直为、开朗大方而又细腻敏感。老人原来的生活孤独而平静,“不近人情”的执拗、不可掩饰的孤单,她和老街坊为水壶加柴蓄水,才能不让那一丁点点缀寂寞的温暖在平静中消失殆尽;女孩有冻的红扑扑的脸,为房租讨价还价、整日里奔忙、挂灯笼时喃喃自语,艰辛求学的日子里依然乐观个性,她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中用自己的呼吸方式努力过着自www.aishibei.com己的生活。女孩和老人站在院子中央,因为被掐断的电话线被打嘴皮官司,一言一语都是孩子话: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小院里种种矛盾交汇,却温馨可爱,主人公的感情从不可掩饰的冰冷到不可捉摸的细腻再到不可割舍的牵挂,她们都是艰辛不富裕的人,吵嘴,生气,然后依赖,揪着观影人跌入其中。

  故事中的“秋”,很心碎,很酸楚。女孩搬出去与男友同住,临走时,老人颤抖地走到女孩屋子里看看,转身拉住女孩的手,大大的浑浊且无助的眼睛,说了四句同样的话,“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字字揪心,无助的绝境。老人又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寂寞、冷清。外孙结婚,老人给孙儿腾房,被养女送到郊区一间破平房里。病倒了,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不是养女,不是外孙,而是简简单单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女孩。女孩急匆匆跑着去看她,紧握住老人那双沧桑的手,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女孩的关心,而是对温情和生活的需要。孤独张望人来人往的老迈身影辞世了,女孩蹲在天桥上,看着手机,空白、不知所措。重返老院子,推开门,窗上有新“喜”,物是人非。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总觉的物质能给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如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感就渐渐淡了。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正一步步衰老在生命的最后垂暮时光中,寂寞度日。眼前的世界繁华欣荣,戎马一生的人被遗忘,终日辛劳的人被遗忘,庭院深深深几许,鳏寡孤苦谁人诉?一个再舒服的拐杖,也比不上一只温暖的手。

  正月初三回老家看望过世的外婆,冰凉的墓碑直让我冷到心里。时间它跑的那样不管不顾,那样快,好些人,我都没来得及好好疼,尤其是孩子一样的外婆,她以老人特有的狡黠与幽默,让我安心踏实,勇闯这世界。她也总是等我,她的在意,是真心实意地把我捧在了心窝里。

  岁月安好之中,品得这样一部好电影,尽管悲伤,却直面人性,尽管不能言语,却会心微笑——虽然最后鼻子很酸。这电影是要走进内心的,电影院留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