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中学政教处第14周工作简报(甲流防控专刊)
政教处编印 20**年11月30日 第14周
●国内外防控形势
世界卫生组织27日发表的最新疫情公报称,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球已造成至少7826人死亡,一周之内死亡病例数增加了1076例。
截止11月29日,内地共报告69160例 死亡54例。
11月23日- 27 日,我省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60例,住院治疗35例,其中重症病例9例,死亡1例。截止27日,全省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199例,已治愈1989例,住院治疗56例,其中重症16例,死亡1例。
11月23日,我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65例,其中8例为实验室诊断病例,56例为临床诊断病例,1例外地报告病例,未发现重症病例和死亡。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目前均已得到有效救治,已治愈1例。
●防范知识
11月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做客强国论坛,以甲流防控形势及疫苗接种知识为主题与网友进行交流。梁主任讲话要点如下。
①接种疫苗肯定是安全的,我们国家安全性是通过临床试验得到了可靠的验证,我们疫苗是9月2日得到审批可以使用。
②目前这个阶段中国的疫苗全部都是免费接种,知情同意自愿免费接种的政策。主要是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承担疫苗管理经费。
③流感是一个呼吸道的传染病,所以一般预防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④一般轻微的不良反应对人体没有太大的伤害,一到两天就可以恢复。但是有一些严重的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些相对较大的伤害。
⑤流感是一个呼吸道的传染病,所以一般预防的方法都是有效的。包括这么几个方面:(1)营养很重要,营养要保持良好的平衡,以提高自己身体的素质,这对抵御任何疾病都有好处。(2)就是要保持室内的空气的清新。(3)减少去拥挤公共场所的机会。(4)回家以后要勤洗手,在外面也要勤洗手。(5)要戴口罩,口罩还是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很有效的手段。(6)作为家庭,我们想从外面回来以后要勤快更换衣服等等。这些对家庭预防甲型流感都是有效的,而且不论是流感还是其他的疾病,我们都应该坚持这样的预防的方法。(来自国家卫生部网站)
近期我省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呈增加态势并出现死亡病例,提醒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妊娠期妇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年龄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应及时就诊。
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并发生以下情况之一者,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持续高热3天以上;二是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三是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四是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五是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六是医学检查有肺炎征象;七是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我省近期再次出现降温天气,昼夜温差加大,公众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注意保持环境空气流通,勤洗手,减少在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场所不必要的逗留,避免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员密切接触;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来自湖北省卫生厅网站)
●正确的洗手方法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包括手腕、手掌和手指均要充分淋湿。
2. 搓:双手擦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的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甲及手腕,最少洗20秒。
3. 冲: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4. 捧:捧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或用擦手纸包着水龙头关闭,或用肘部关闭水龙头。
5. 擦:用擦手纸或干净毛巾将双手擦干。
整个洗手的过程至少持续30秒才能达到有效的清洁。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
为科学有序地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和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能力,有效防范疫情在学校大规模暴发,保障学生、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其他教育机构及其他部门举办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夏令营和冬令营等参照本方案执行。
一、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
在学校内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二)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
在学校内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但未发现与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7.5℃],或有明显的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者。
(三)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1周内,在同一学校(或同一校区、高校同一学院)发现10例及以上聚集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且其中至少有2例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二、职能分工
按照属地化管理、联防联控的原则,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教育、卫生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监督和指导所辖学校、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格局。
(一)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防控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全国及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二)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技术层面具体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并与辖区内学校建立信息联动机制;负责辖区内学校疫情分析报告、病例诊治、流行病学调查;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按照卫生部相关防控方案和技术文件,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负责指导学校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防控措施。
(三)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等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督促学校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制度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行政区域内学校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需的物资、经费等保障;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四)学校。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须的场所、设施、人员等;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五)其他相关部门。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依据各自职责,全力支持和做好相关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
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要积极开展以下常规预防措施:
1.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2.组织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3.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学校应在厕所(洗手间)、食堂、宿舍、教室和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配备充分的洗手设施。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和教职员工都知晓甲型H1N1预防知识,包括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以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入垃圾箱;不随地吐痰;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锻炼身体;自觉监测自我健康状况,有病及时就医,不带病上课等。倡导师生保持健康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 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特别是教室每一课间都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积极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学校的环境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
7.坚持晨检制度。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应每日开展晨检,特别是新学期开学或长假返校后一周内应强化晨检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寝室长等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要求其暂停上学,并及时就医。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症状消失24小时后,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学,无需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
8.做好学生日常缺勤登记,及时了解缺勤原因。一旦发现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缺勤异常增多的现象,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9.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明确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10.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当地政府及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部署,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开展本校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接种应坚持知情、自愿、免费的原则,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具体参见卫生部现行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
(二)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后,应在强化各项常规预防措施的同时,采取以病例管理为主的防控措施,严防疫情传播。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指导患者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采取居家(在校)休息治疗或住院治疗。
2.做好患者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的医学指导和病情跟踪工作。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加强学校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
4.原则上不必对散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者)进行判定、追踪、登记和医学观察。
5.接到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标本送至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开展检测。
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学校应对病例做好登记。
2.加强与居家休息治疗患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告知患者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必须接触时应戴口罩。
3.高等学校应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划分独立场所,安排无条件居家的患者自我休息治疗,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如必须接触,应做好防护如戴口罩。学校应指定专人照顾其日常生活,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患者的相关治疗工作。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住院治疗。
4.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住院的患者应持有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出院证据方可上课。
5.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可正常上课、上班,但学校应要求其进行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后5天,一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报告。学校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出现确诊病例的班级在加强晨检工作的同时,应增加午检,以及时发现、报告可疑病例。
7.1周内,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8.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应在强化上述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强化疫情监测、病例管理、感染控制、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减少大型聚集活动等综合防控措施,减轻疫情危害。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对暴发疫情中发现的确诊、临床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参照上述散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管理。
2.对出现轻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无需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可指导其采取上述散发病例的管理措施;指导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重症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或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高危人群及时就医。
高危人群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包括:妊娠妇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指导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4.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强化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如健康告知书、宣传材料、电话、短信、黑板报等)做好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员工和家长的预防甲型H1N1流感宣传教育工作。
2.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在做好每日晨检和缺勤登记的同时,应增加午检,并每日向当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晨、午检和缺勤登记结果。高等学校应加强晨检工作,健全宿舍、班、院(系)、学生处和校医院等学生健康状况信息收集报送渠道。
3.加强学校的环境、玩具、教学用具等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
4.学校出现暴发疫情期间,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尽量减少大型聚集活动。如必须举行,尽量在室外举行;如在室内举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关防控措施,如保持良好通风,避免使用中央空调,同时尽可能缩短人群聚集的时间。社团和学生团体应尽量避免参加校外的活动。
5.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不得向任何机构提供场所举办各类培训活动。
6.停课措施。疫情达到以下标准时,可采取停课措施。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
(1)班级停课。
①如班级当天新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达5例及以上,或发现当天内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累计达30%及以上,该班可实施停课,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②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学校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通知学校继续实施停课,停课期限一般为7天。排除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学校可根据卫生部门建议予以复课。
③班级停课由学校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决定实施,同时报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④高校班级停课由高校自行决定。
(2)学校停课。
①如一所学校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休息治疗的学生过多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同意后实施全校停课措施。
停课期限一般为7天。停课期限满后,如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需症状完全消失24小时后方可恢复上课。
②如当地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强度或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增强趋势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专家组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同意后实施疫情所在地学校停课措施。
(3)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科学研判,酌情调整班级和学校停课标准。
(4)停课期间管理。
①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②中小学校停课放假后,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外管理,学生应减少外出,并避免校外的聚集和其他集体活动。高校停课后,要加强停课学生的在校管理。
③停课期间,出现轻症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无需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可对其采取上述散发病例的管理措施;出现重症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或高危人群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学校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篇2:幼儿园一季度综治工作简报
幼儿园一季度综治工作简报
1、开学前领导班子研究全年综治工作目标,制定综治工作计划,完善综治领导小组;
2、由于今年雪灾影响,幼儿园的雨蓬被压坏,开学前清除了楼顶雨蓬,消除了隐患;
3、开学初综治工作领导小组与各班级签订综治责任书
4、门卫管理严格,严格执行外来人员登记和学生外出请假制度,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校园
5、及时传达上级部门的安全文件,召开全园安全会议。
6、利用各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师生加强安全、法制教育。
7、针对春季流行性感冒,我园积极采取预防流感措施,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经常让小朋友洗手,晨检时用了口腔清洁液,发现病例及时隔离。
8、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学习,加强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9、进行常规安全教育,做好班级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做好安全教育日记。
10、每月对幼儿的棉被进行洗晒,定时对玩具、被褥等紫外线消毒。
zz第二幼儿园
篇3:幼儿园二季度综治工作简报
幼儿园二季度综治工作简报
(1)与片警、交警加强联系,保持通向幼儿园的马路畅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整治工。
(2)加强幼儿一日生活管理,多种途径多形式对幼儿开展安全教育,根据四川发生的地震进行逃生技能的教育,并进行爱国教育。
(3)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每天晨检,杜绝手足口病传入幼儿园内,同时利用校讯通短信平台通知家长测量体温,利用国旗下讲话、课堂等渠道进行教育。每天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保证幼儿园内的卫生安全,对其它传染疾病进行隔离检查。
(4)门卫管理严格,严格执行外来人员登记,严禁闲杂人员进入校园;
(5)在幼儿集体活动期间禁止外人进入园内,保持幼儿园无吸烟环境。
(6)消防安全防范工作落实到位,及时更换了灭火器中的液体,确保灭火器材的安全有效,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应急预案及其它安全应急预案。
(7)定期检查幼儿园各建筑设施,并上报教育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8)认真执行出行前、大型活动前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在“小小奥运火距”传递时请求交警协助,确保幼儿的安全。
(9)食品卫生工作方面,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随时对食堂的卫生状况进行督导、监测,并安排专人定期对食品的进货渠道、食品质量状况进行检查。
zz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