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大讲堂讲座学习有感:关于生命教育

  参加“家长大讲堂”讲座学习有感――关于生命教育

  20**年5月28日下午13:20我参加了三道街小学组织的“家长大讲堂”关于生命教育主题讲座,在听了蓝天旅行社林总的讲座后很有感触,以前对此类内容也有过接触,但通过这次活动对生命教育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我国平均一天大约有四十名中小学生死亡,也就是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多么可怕的数字,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它不仅摧毁一个个幼小的生命,而且使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高于一切;而火灾、交通事故、溺水等却把人们唯一的生命夺走,听闻者谁不心惊?今天听了关于生命教育讲座后,所感所思记录于此,请珍爱生命的同胞共勉:

  1、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告诉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要学会自我保护。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小隐患,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却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比如:家中有许多的电器插座,如果放在小孩容易碰到的地方,就会造成触电;阳台、窗台旁有较低的桌子、椅子,小孩就容易爬上去,如果这时窗子开着的话,就容易从窗口摔下去,一旦我们发现了这种安全隐患,要提醒自己家的孩子,但最重要的还是告诉他要懂得自我保护,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每一件事,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一句话:生命第一!

  2、珍爱自己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境遇是不同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当面对危险的时候知道如何做,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发生火灾时没有科学的自救方法,很可能将宝贵的生命白白断送在火海之中,日常生活中要告诉我们的孩子在火灾发生时,被浓烟中有毒气体呛死的并不比被火烧死的少,因此,在火灾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这样才能仅可能防止吸入浓烟,如果找不到湿毛巾,在穿越有浓烟的走廊时,要俯下身子前进,因为,在近地面处浓烟较少,可能还能够呼吸到残留的几丝氧气。所以不仅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险性,还要知道怎样预防火灾和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生死只在一瞬间,采取正确方法最重要。

  3、安全,一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人类来说,安全永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无论是谁,都应该爱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保护生命安全的最基本常识。其实,不要去说火灾、地震等严重的灾难,就是在我们身边也常有一些不幸的发生,只因为某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没有安全常识而酿成苦果,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男孩因被同学打了一下而想“报仇”,拿着一根粉笔头向那个同学扔去,没想到,粉笔头无比精确地打到了那名同学的眼睛上,从此,那名同学就永远失去了“看”的权利,而那个扔粉笔头的同学则让自己本不富裕的家庭负担受伤同学的所有赔偿以及医药费www.aishibei.com用,一件原本不大的小事却因缺少安全意识而使两个家庭遭受损失和痛苦,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深刻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小学生,凡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常常不自觉的冲动与盲动,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携起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比如告诉他们不要在教室和走廊中随意打闹,在危险的地方不要随意推其他小朋友,上体育课和多人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手中不要拿着尖锐的东西,以免碰伤他人等等,让他们掌握这些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伤害他人,也不要受到伤害。

  生命是宝贵的,孩子们的金色童年只有一次,青春的火花也只蹦跳一次,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健康和安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通过这次讲座,告诉那些只顾着让孩子读书、读书、读书的家长,不要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导致许多孩子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到那时,家长就后悔莫及了。 做为家长要系统的了解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然后教育我们的孩子远离危险和伤害,虽然地震、火灾、洪水,我们也许一辈子都碰不到,但是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防范于未然,那就有备无患啦!

篇2:家长大讲堂讲座学习有感:关于生命教育

  参加“家长大讲堂”讲座学习有感――关于生命教育

  20**年5月28日下午13:20我参加了三道街小学组织的“家长大讲堂”关于生命教育主题讲座,在听了蓝天旅行社林总的讲座后很有感触,以前对此类内容也有过接触,但通过这次活动对生命教育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我国平均一天大约有四十名中小学生死亡,也就是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多么可怕的数字,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它不仅摧毁一个个幼小的生命,而且使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高于一切;而火灾、交通事故、溺水等却把人们唯一的生命夺走,听闻者谁不心惊?今天听了关于生命教育讲座后,所感所思记录于此,请珍爱生命的同胞共勉:

  1、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告诉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安全隐患无处不在,要学会自我保护。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小隐患,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却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比如:家中有许多的电器插座,如果放在小孩容易碰到的地方,就会造成触电;阳台、窗台旁有较低的桌子、椅子,小孩就容易爬上去,如果这时窗子开着的话,就容易从窗口摔下去,一旦我们发现了这种安全隐患,要提醒自己家的孩子,但最重要的还是告诉他要懂得自我保护,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每一件事,时时刻刻不能忘记一句话:生命第一!

  2、珍爱自己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境遇是不同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当面对危险的时候知道如何做,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发生火灾时没有科学的自救方法,很可能将宝贵的生命白白断送在火海之中,日常生活中要告诉我们的孩子在火灾发生时,被浓烟中有毒气体呛死的并不比被火烧死的少,因此,在火灾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这样才能仅可能防止吸入浓烟,如果找不到湿毛巾,在穿越有浓烟的走廊时,要俯下身子前进,因为,在近地面处浓烟较少,可能还能够呼吸到残留的几丝氧气。所以不仅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险性,还要知道怎样预防火灾和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生死只在一瞬间,采取正确方法最重要。

  3、安全,一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人类来说,安全永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无论是谁,都应该爱惜生命,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保护生命安全的最基本常识。其实,不要去说火灾、地震等严重的灾难,就是在我们身边也常有一些不幸的发生,只因为某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没有安全常识而酿成苦果,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男孩因被同学打了一下而想“报仇”,拿着一根粉笔头向那个同学扔去,没想到,粉笔头无比精确地打到了那名同学的眼睛上,从此,那名同学就永远失去了“看”的权利,而那个扔粉笔头的同学则让自己本不富裕的家庭负担受伤同学的所有赔偿以及医药费www.aishibei.com用,一件原本不大的小事却因缺少安全意识而使两个家庭遭受损失和痛苦,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深刻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我们小学生,凡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常常不自觉的冲动与盲动,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携起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比如告诉他们不要在教室和走廊中随意打闹,在危险的地方不要随意推其他小朋友,上体育课和多人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手中不要拿着尖锐的东西,以免碰伤他人等等,让他们掌握这些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伤害他人,也不要受到伤害。

  生命是宝贵的,孩子们的金色童年只有一次,青春的火花也只蹦跳一次,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健康和安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通过这次讲座,告诉那些只顾着让孩子读书、读书、读书的家长,不要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导致许多孩子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到那时,家长就后悔莫及了。 做为家长要系统的了解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然后教育我们的孩子远离危险和伤害,虽然地震、火灾、洪水,我们也许一辈子都碰不到,但是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防范于未然,那就有备无患啦!

篇3:读论语有感

做一个“不愠”之师 ——读《论语》有感

  《论语·学而》第一章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不愠”的君子。《论语》中,学而的首章内容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前辈先学在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时,似乎大都认为是“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有这个‘求名’的苦恼。” 从一般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来看,这样的解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然而,笔者从教十六年来,慢慢悟出另一番滋味来:似乎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并不是说“求名”,反而是在告诫为师者:身为弟子者在不能领悟老师传授的“道”时,为人师者能够不生气、不发怒,心平气和地耐心“启发诱导”。这样才是一位“去愠”的君子之师。惟其如此,才能与后面的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好教师标准一脉相承了。

  《论语》中,孔子认为,性质清的谓之智,性质浊的谓之愚。孔子首次把人类的智慧分为上、中、下三等。中等智慧的人富于可塑性,可以使之上下;上等智慧的人虽然处在极坏的环境里头也不能埋没他们的性灵;下等智慧的人纵令给予极好的教育,恐怕也难使得他们变聪明。所以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普通中小学教师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的孩子,按照古代的标准划分大多是中性之人,即可导而上下的普通人。学校课程中很多的知识,不是所有的学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而是需要几次三番的详细讲解和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在施教过程中,我们应该很清楚他们不是智慧过人的神童,也不是愚不可及的傻瓜。所以,遇到学生们“不知”的情况时,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们,耐下性子,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耐心地讲解。在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关怀下,孩子们所感受到的是温暖和亲切,惟其如此孩子们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和老师交流。

  上课过程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或在接受信息不畅通时,老师就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心理焦虑。如果再三讲解,学生仍然不能领会,就有可能会情绪升级:生气或发怒。这虽然是正常人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但是,要想做一个好教师,就得克服这种心理反应,“人不知,而不愠”做一个不愠之师。

  古人的智慧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隧道,使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从古圣先贤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及时的提醒。那么究竟该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愠”,平复下去呢?首先就是教师自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心态平和,外刚内柔,威而不猛,刚而不厉,像孔夫子那样循循然而善诱人。如此一位“不愠”君子师才是人师楷模。然而,修炼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啊。

  记得蔡礼旭老师说:“中国字里面含有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把这个真正的智慧好好研究,好好拿过来用。我们看一下,‘怒’是会意字,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心变什么?变奴隶。变谁的奴隶?变你坏脾气的奴隶,它要你往东你就得往东,要你往西你就得往西,等发完脾气之后,‘我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来?’因为你已经被奴役了,你已经无法主宰你自己。所以不能继续怒下去,要转成什么?‘恕’。你看这两个字就差这么一点点,把这个棱棱角角削掉了变什么?宽恕。这个‘恕’字我们看一下,一个‘如’,一个‘心’,叫如其心,叫同理心。如其心,就是你从他的角度来看,你就能原谅他了。我们教很多学生,看他的行为实在是很生气,或许一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我们的怒气马上压下来。不只压下来,提起来的是觉得他很可怜,这个时候你就能体谅他的苦,能够包容他的过失,就是宽恕的态度。所以怒不能用压的,要包容,进而懂得去帮助他,感化他。”

  中国的文化向来儒释道三位一体。一般道场入山门第一座建筑—天王殿的正中,多供奉着弥勒菩萨的应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他的意思是教导人们:进入佛门的第一个条件便是要有平等心和喜悦相,要用宽容大度对人对事。老师跨入教室之前也应该平心静气,调整心态,面带微笑,方能面对一室渴望的眼睛。假如自己的修养不够怎么办?那就要想方设法磨炼自己的性格,改掉旧日的脾气。那就得多学学弥勒佛把自己的肚子撑大一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只有大到容下所有求教于你的孩子,才是有心胸的好老师。

  既然从事了教育这个神圣的职业,那就必须让自己高尚起来,做一个君子之师。然而要做一个君子师,必定先要从“不愠”做起。只有不把情绪带入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做好教师这个职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和纯洁的心灵,不该带有怨怒和愤懑;更不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以智商的高低区别对待:易教而喜,难教则怒。而是用一颗公平仁慈的爱心去和孩子做心灵的沟通;用温和慈祥的目光去温暖和激励孩子勇于挑战自我,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