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环境
1.目的
明确规范本公司工作环境中的安全、环保、卫生、现场定置管理的要求,消除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和物理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企业的生产、工作秩序得到正常进行。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现场工作环境管理工作。
3.职责
3.1生产部负责生产现场安全、环保、设备和卫生管理工作。
3.2生产车间负责工作场所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4.措施和方法
4.1影响生产现场工作环境的物理因素有:垃圾、卫生、原辅料挥发出的有害物质。
4.2消除措施
4.2.1操作人员对易挥发物及时盖紧,适量周转,正确使用。
4.2.2保持个人卫生清洁。
4.2.3适当增加通风设施,加速空气流通。
4.2.4定期清洁环境。
4.3管理措施
4.3.1生产部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4.3.2生产部应加强各污染源的控制。
4.3.3生产现场按《生产工作环境控制程序》执行。
4.3.4工作场所设施由生产车间自行负责维护和保养,如遇损坏不能自行修复,可报告生产部委托单位进行。
5.相关文件
《生产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篇2: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1 目的
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施,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如工作场所、硬件和软件、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运输设施等的控制;对工作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
3 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进行控制。
3.2 行政部协助生产部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进控制。
4 程序
4.3 生产设施的识别、提供和维护
4.3.1 设施的识别
公司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设备和工具(包括工、卡、量具)、软件(计算机网络)、支持性服务(水、电、气供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等。"
4.3.2 设施的提供
a)生产部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及公司发展的需要,填写《生产设施配置申请单》,注明设施名称、用途、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等,报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负责组织安排采购或自制的有关事宜,供应部具体实施采购;"
b)需要自制的设施由使用部门提出,由开发部设计,经生产部和开发部共同审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组织加工制造,执行《设计和(或)开发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4.3.3 设施的验收
a)采购或自制完成的设施,生产部组织使用部门进行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由生产部和使用部门在《设施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并记录设施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设施验收单》由生产部保管。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使用部门自行验收;
b)验收不合格的设施,生产部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设施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c)生产部对验收合格的设施进行编号,建立《设施管理卡》和设施档案,并在《生产设施一览表》上登记;
d)生产部根据合格的设施验收单办理登记和建档手续;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仓库凭设施验收单办理入库手续。
4.3.4 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a)根据生产需要生产部组织编写设施的操作规程,发放给使用部门。对于大型、精密设备或关键、特殊过程所用的设施必须有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由部门技术负责人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b)生产部制定《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规定保养项目,频次,发给使用部门执行,各岗位负责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生产部每季度收集《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整理入档并作为制定年度检修计划的依据。
c)生产部每年12月制定下年度的《设施检修计划》,发至各部门执行。
d)日常生产中车间无法排除的故障,应填写《设施检修单》报生产部检修。检修中的设施应挂红色检修牌,检修好的设施应有使用部门负责人签字验收方可使用。生产部应将检修情况记录相应的《设施管理卡》上。
e)现场使用的设施应有统一的编号,以便于维护保养。
4.3.5 设施的报废
a)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施,由生产部填写《设施报废单》,经生部副总批准后报废,生产部在《设施管理卡》及《生产设施一览表》中注明情况。
b)对低值易耗的工装、夹具、辅具等,由使用部门填写《设施报废单》报生产部经理批准,即可报废。
c)报废的设施应挂黑色报废牌。
4.4 工作环境
行政部应协助生产部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根据生产作业需要,负责确定并提供作业场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
a)配置适用的厂房并根据生产需要适当装修,防止暴晒、风雨侵蚀和潮湿;
b)配置必要的通风、消防器材,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职业卫生、安全;
c)生产部对车间设施实行定置管理,要考虑人体工效学的要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d)确保员工生产符合劳动法规的要求。
5 相关文件《设计和(或)开发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生产设施配置申请单》。
6.2 《设施验收单》。
6.3 《设施管理卡》。
6.4 《生产设施一览表》。
6.5 《领物单》。
6.6 《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
6.7 《设施检修计划》。
6.8 《设施检修单》。
6.9 《设施报废单》。
篇3:企业环境改造是预算控制前提
企业环境改造是预算控制的前提
互反应,从而演绎出同一预算思想和系统在不同企业的不同成长过程和结果。预算从思想到行为状态的过渡,是企业“内生长”的行为,不是外接入的硬件,是企业以行动对管理和控制思想的选择。
预算的思想与企业环境的交互关系表现为:企业奉行的管理哲学决定着预算系统的定位;预算系统的定位,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与效率;如何协调预算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决定着预算系统的操作策略和操作技术。
企业的经营过程是在有序管理和系统控制环境下的运作行为;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以委托--受托关系及受托责任为基础的会计控制;实现和实施会计控制,则以预算系统为主要手段。所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运动过程中,预算系统是企业价值控制(会计控制)的主干,是在系统化的、制度体系的协同中执行其功能。这就是预算系统在企业管理和控制范畴中的定位。
对预算系统的定位,不是光从预算的性质特征进行逻辑推理,就能让其对号入座,并使人心悦诚服,还必须对企业各阶层的全体成员(尤其是高级管理层及核心业务部门管理者),进行如何正确认识控制与业务之间关系的教育与培训;必须从理念上澄清管理与控制行为的认识误区,扫除横在控制活动中的人为障碍。唯如此,预算控制作为思想的种子,才不致在企业的土壤里窒息或变异。
在大多数企业里,长期流行并身体力行的是业务至上、技术至上、生产至上的“纯军事观点”,尽管管理者鲜有在口头上公然否认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不是没有),但在实际操作中,或当控制与业务发生冲突时,被忽略、被牺牲,或靠边站的、屈从的、非管理和控制莫属。
把财务会计功能简单地定义为是对业务部门提供“优质服务”,武断地理解成是为业务部门和业务活动“提供方便”的次等、另类,完全不懂或不顾财务会计的管理和控制性质(如预算控制),是很多企业风行一时和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误解。对会计控制功能和地位的蓄意贬低的偏见和误解主要表现为:
1.混淆会计与簿记、会计之观念总结与会计之过程控制的不同功能,把会计笼统理解为实际上的簿记。这可从不少企业对会计工作性质的理解(如把会计理解为发发工资,报销费用的事务处理),以及企业招揽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知识结构狭隘得到证明。这是典型的外行对专业行为在概念上的无知和霸道。专业行为自有专业定义和定位,容不得外界随意篡改或规定,当专业成为可以被人信手涂鸦的黑板,专业也就不成其为专业和学科。市场条件下的企业从事的是商业行为,当专业能够为商业的利润目标服务时,专业就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反之专业就会被阉割,被压缩到最小生存空间,直至被清除出门。预算控制作为专业行为,只有两种情况下才会不自由或干脆失去生存空间:控制无益于商业目标;商业目标蜕变。
2.既然会计专业被无知地理解为只是记账的簿记,那么用来完成簿记功能的专业人员也就无须懂得和掌握其他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自然无权过问或无能过问业务作业过程,控制也就失去基础和对象。小会计们埋头于仔细核对出租车票的日期和签名,兢兢业业地根据一堆单据扒拉算盘算算账,再高级一点,也仅是按照业务部门的需要提供数字,供其决策而已。会计不是业务的附庸还能是什么呢?
3.把会计当作玩弄数字的魔术和投机取巧的奇技淫巧。不少企业在三个方面十分尊重和仰仗会计专业,认为这些雕虫小技应当是每个会计专业人员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当企业想从税收中谋求利润时,会计人员会被奉为上宾,被推心置腹地挤出他的“专业避税”知识,为企业作贡献;当企业缺钱想去银行化缘,却又担心银行嫌贫爱富,瞧不上企业那套褴褛的衣衫(财务状况不良),会计人员则必须冲锋陷阵,操起“专业”的裁剪刀,为企业缝制出一套能吸引银行家眼球的漂亮行头(蒙骗贷款的财务报表);当企业领导为自己的政绩和业绩而辗转难眠时,会计人员突然备受器重,成为心腹师爷,要求与领导和企业同舟共济,于是,他们眼花缭乱地舞起魔杖,编织出一幅锦绣河山,为企业和自己铺就一条美好“钱”程。
把会计定位在三流“伺服”档次,无非就是想扼杀会计的控制功能,把企业会计摆弄成经济活动中麻木盲从的低能儿,远离行为过程和行为实质的“圈外人”,从而突破控制的重围,杀出一条捷径,明目张胆地,名正言顺地实现其将企业资产向个人财富转移的“丰功伟业”。不少企业奉行的“会计丫环”文化,已经把会计折腾得对企业财产既当不了家,更作不了主。
如果企业的管理文化已经先验为企业行为建立了上下、高低、主仆、甚至尊卑的森严等级,试想,会计以及预算控制怎么可能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对业务活动说三道四呢?如果服务企业目标成为企业内部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预算控制服务企业目标的核心地位将是无可置疑的,其功能履行的前途,必定是可让其纵横驰骋的一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