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1 目的
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施,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如工作场所、硬件和软件、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运输设施等的控制;对工作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
3 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进行控制。
3.2 行政部协助生产部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进控制。
4 程序
4.3 生产设施的识别、提供和维护
4.3.1 设施的识别
"公司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设备和工具(包括工、卡、量具)、软件(计算机网络)、支持性服务(水、电、气供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等。"
4.3.2 设施的提供
a)生产部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及公司发展的需要,填写《生产设施配置申请单》,注明设施名称、用途、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等,报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负责组织安排采购或自制的有关事宜,供应部具体实施采购;"
b)需要自制的设施由使用部门提出,由开发部设计,经生产部和开发部共同审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组织加工制造,执行《设计和(或)开发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4.3.3 设施的验收
a)采购或自制完成的设施,生产部组织使用部门进行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由生产部和使用部门在《设施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并记录设施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设施验收单》由生产部保管。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使用部门自行验收;
b)验收不合格的设施,生产部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设施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c)生产部对验收合格的设施进行编号,建立《设施管理卡》和设施档案,并在《生产设施一览表》上登记;
d)生产部根据合格的设施验收单办理登记和建档手续;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仓库凭设施验收单办理入库手续。
4.3.4 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a)根据生产需要生产部组织编写设施的操作规程,发放给使用部门。对于大型、精密设备或关键、特殊过程所用的设施必须有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由部门技术负责人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b)生产部制定《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规定保养项目,频次,发给使用部门执行,各岗位负责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生产部每季度收集《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整理入档并作为制定年度检修计划的依据。
c)生产部每年12月制定下年度的《设施检修计划》,发至各部门执行。
d)日常生产中车间无法排除的故障,应填写《设施检修单》报生产部检修。检修中的设施应挂红色检修牌,检修好的设施应有使用部门负责人签字验收方可使用。生产部应将检修情况记录相应的《设施管理卡》上。
e)现场使用的设施应有统一的编号,以便于维护保养。
4.3.5 设施的报废
a)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施,由生产部填写《设施报废单》,经生部副总批准后报废,生产部在《设施管理卡》及《生产设施一览表》中注明情况。
b)对低值易耗的工装、夹具、辅具等,由使用部门填写《设施报废单》报生产部经理批准,即可报废。
c)报废的设施应挂黑色报废牌。
4.4 工作环境
行政部应协助生产部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根据生产作业需要,负责确定并提供作业场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
a)配置适用的厂房并根据生产需要适当装修,防止暴晒、风雨侵蚀和潮湿;
b)配置必要的通风、消防器材,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职业卫生、安全;
c)生产部对车间设施实行定置管理,要考虑人体工效学的要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d)确保员工生产符合劳动法规的要求。
5 相关文件
《设计和(或)开发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生产设施配置申请单》。
6.2 《设施验收单》。
6.3 《设施管理卡》。
6.4 《生产设施一览表》。
6.5 《领物单》。
6.6 《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
6.7 《设施检修计划》。
6.8 《设施检修单》。
6.9 《设施报废单》。
篇2: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1 目的
识别并提供和维护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所需要的设施,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如工作场所、硬件和软件、工具和设备、支持性服务如通讯、运输设施等的控制;对工作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
3 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设施进行控制。
3.2 行政部协助生产部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进控制。
4 程序
4.3 生产设施的识别、提供和维护
4.3.1 设施的识别
公司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活动所需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车间、办公场所等)、设备和工具(包括工、卡、量具)、软件(计算机网络)、支持性服务(水、电、气供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等。"
4.3.2 设施的提供
a)生产部根据使用部门的要求及公司发展的需要,填写《生产设施配置申请单》,注明设施名称、用途、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等,报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负责组织安排采购或自制的有关事宜,供应部具体实施采购;"
b)需要自制的设施由使用部门提出,由开发部设计,经生产部和开发部共同审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组织加工制造,执行《设计和(或)开发控制程序》的有关规定。
4.3.3 设施的验收
a)采购或自制完成的设施,生产部组织使用部门进行安装调试,确认满足要求后,由生产部和使用部门在《设施验收单》上签字验收,并记录设施名称、型号规格、技术参数、单价、数量、随机附件及资料等内容。《设施验收单》由生产部保管。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使用部门自行验收;
b)验收不合格的设施,生产部与供方协商解决,并在《设施验收单》上记录处理结果;
c)生产部对验收合格的设施进行编号,建立《设施管理卡》和设施档案,并在《生产设施一览表》上登记;
d)生产部根据合格的设施验收单办理登记和建档手续;低值易耗的工、卡、量具等由仓库凭设施验收单办理入库手续。
4.3.4 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a)根据生产需要生产部组织编写设施的操作规程,发放给使用部门。对于大型、精密设备或关键、特殊过程所用的设施必须有操作规程,相关操作人员应由部门技术负责人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b)生产部制定《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规定保养项目,频次,发给使用部门执行,各岗位负责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生产部每季度收集《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整理入档并作为制定年度检修计划的依据。
c)生产部每年12月制定下年度的《设施检修计划》,发至各部门执行。
d)日常生产中车间无法排除的故障,应填写《设施检修单》报生产部检修。检修中的设施应挂红色检修牌,检修好的设施应有使用部门负责人签字验收方可使用。生产部应将检修情况记录相应的《设施管理卡》上。
e)现场使用的设施应有统一的编号,以便于维护保养。
4.3.5 设施的报废
a)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施,由生产部填写《设施报废单》,经生部副总批准后报废,生产部在《设施管理卡》及《生产设施一览表》中注明情况。
b)对低值易耗的工装、夹具、辅具等,由使用部门填写《设施报废单》报生产部经理批准,即可报废。
c)报废的设施应挂黑色报废牌。
4.4 工作环境
行政部应协助生产部识别并管理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根据生产作业需要,负责确定并提供作业场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
a)配置适用的厂房并根据生产需要适当装修,防止暴晒、风雨侵蚀和潮湿;
b)配置必要的通风、消防器材,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职业卫生、安全;
c)生产部对车间设施实行定置管理,要考虑人体工效学的要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d)确保员工生产符合劳动法规的要求。
5 相关文件《设计和(或)开发控制程序》
6 记录
6.1 《生产设施配置申请单》。
6.2 《设施验收单》。
6.3 《设施管理卡》。
6.4 《生产设施一览表》。
6.5 《领物单》。
6.6 《设施日常保养项目表》。
6.7 《设施检修计划》。
6.8 《设施检修单》。
6.9 《设施报废单》。
篇3:工作现场环境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确保工作环境有序、清洁,能满足生产和服务运作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部门、车间、班组或工序的环境管理,包括文明生产。
3.职责
3.1各部门、车间负责现场环境的管理。
3.2行政部负责公共区域的管理,组织相关部门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查。
4.措施和方法
4.1现场定位:对工作环境中现场进行定位。
4.1.1定位对象
工作现场实行定位管理。定位管理的对象是人员、设备、工具器具、物料、产品。
4.1.2人员定位
1)每台设备和每道工序操作者定位,即机台等生产设备均固定,车间班组人员定点定位,固定工作场所,关键的工序和设备只能由经行政部和车间课长考核合格的上岗人员持证上岗。
2)人员定位时,车间班组招聘人员必须是经过行政部面试和责任部门操作考核合格人员,持公司的厂牌上岗。
4.1.3设备定位
冲裁机台、帮面针车机台、成型流水机台等设备定位,同时明确用哪些设备来完成相应的产品或工序。
4.1.4物料、产品定位
1)物料在加工前或加工后应放在指定的位置,并保管好原有标识。
2)完工后的成品、半成品应放在指定的料架、区域或流水线上,并对料架及区域进行标识。
3)物料、半成品、成品应有序的摆放、堆码,并防磕、碰、撞或划伤。
4.1.5工具器具定位
1)工具、器具摆放应合理,不应妨碍操作和物料、半成品搬运,如帮面的剪刀、针线等必须固定摆放。
2)工具器具应清洁,不得污染使用材料。
4.2现场文件
发至现场的文件应由使用人员保管。现场文件主要包括确认样、生产工艺单、检验标准、指令单、内部联络单、生产计划进度表、质量记录、色卡、作业指导书等。
1)现场文件应保持现行有效,不准使用失效和作废文件。
2)文件应保持清洁、清晰,并放在固定位置。不能随意乱放,不能损坏文件。
4.3现场卫生
1)应保持现场地面、料架、设备、门、窗、天花板清洁。应对工作区与物料、半成品、成品区进行划线标识。在工作区外,不准有物料、废料、杂物、脏物等,并确保通道顺畅。
2)上班前、班后应擦拭设备等设施,保持其清洁。
3)工作区地面不准有废料、杂物、脏物等。
4)物料、半成品、成品上不准有无用的杂质。
4.4公共场所(包括宿舍、食堂)
1)公共场所保持清洁,专人打扫,定期检查。
2)垃圾桶(箱)定位放置,每天定期清理,垃圾桶周围地面不能受到污染。
3)公共场所车辆定位存放,客人使用车辆由保安指引放置。
4)所有员工应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5)"5S"活动
4.5.1 "5S"活动内容"
1)整理: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与没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清除掉。
2)整顿:把留下来的必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
3)清扫:将工作场所内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
4)清洁:维持上面3S的成果。
5)素养:每位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划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
4.5.2要求
1)各个部门定期组织内部进行学习、宣贯、检查;
2)行政部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个部门进行"5S"检查、评比,并将结果公告,要求落后部门进行整改。
4.5.3检查
1)生产部应定期组织人员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查,评比。
2)行政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每周不定时对各部门(车间)现场管理进行检查,依据"5S"活动检查表进行,并记录检查结果。
4.6.2各部门对发现的问题,应进行分析,明确责任并限期整改。
4.7在工作环境中的检查记录、要求均应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进行管理。
5.相关文件
6.质量记录 保管部门 保管时间
6.1"5S"活动检查表 行政部\\各部门 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