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著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

杜威著《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

  经验论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他的《经验与教育》即是为了总结、修改和完善他的关于经验的理论。他在《经验与教育》中说,教育是经验继续不断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

  杜威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强调教育与个人经验直接的有机联系。他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但是,经验与教育之间并非等同,并非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的作用。他提出,经验具有连续性。因而要注意经验的形式和方向。每种经验都是一种推动力,判断一种经验的价值,要依据它的推动的方向和结果。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这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中吸取一切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经验的东西。同时经验的交互作用,任何经验都是客观条件和内在条件的相互作用,即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不仅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环境的变化又对学生起着反作用。杜威的经验的连续性和经验的交互性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联合,成为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标准。

  杜威提出“传统教育”远离生活,具有以下的三点弊病;

  一,“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

  二,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去训练学生;

  三,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提出“进步教育”的理想用来取代“传统教育”其只要内容是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学习各种技能技巧;教育同现实需要相适应,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作准备;让学生熟悉变动中的世界,发对固定不变的目标和教材。

  杜威强调教育同实际的社会生活协调一致,注意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提倡师生直接的融洽关系和比较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篇2:《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

  到好友处拜访时看见《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借回家已有一段时日,现在要写读书心得,就选择了它。刚开始纯粹为了读书而读书,但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后,发现有很多就东西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值得自己慢慢体味与琢磨,现整理出以下笔记:

  一、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有些教师处理问题过于“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特别“乖”。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人的宽容度往往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

  二、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以智取胜。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练就一身过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案例”,来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差,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的习惯,提高素养。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者独具慧眼,不以粗暴、简单的方式加以归因、干预和压制。重在发现和研究,积极探求学生表现的背后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教育好学生,而且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一个深入学生生活的探索教育方法最优化的“研究者”。解决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就如同医生要能对症下药。教育智慧起码也和爱心一样重要!同样,老师的真心如果没有更多的智慧相伴,则真心换回来的很可能就不是真心。由此可见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它让我受益匪浅。在教育的路上,我也愿像书中写的那样:脸上带着笑容,心中充满阳光,为教育准备了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篇3: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从教20余年来,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五花八门的家长,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这成了长时间来的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极强的我,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师生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与学生的友谊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