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180多封家书,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 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的教育的文字篇。傅雷老先生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

  傅雷还很重视“因材施教”,他对儿子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对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傅雷家书》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此外,傅雷在家书中一直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念——坚强。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不怕挫折;二是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象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烦恼。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如此细腻的情感让我难以想象是出自那个严谨近于残酷,倔强甚至有些暴躁的学者。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篇2: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这个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一生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虽然官运亨通一般人难以企及,但使曾国藩声名显赫,举国皆知,并使后世褒贬悬殊的,却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不过自打下天京后,为消除朝廷的疑忌,曾国潘主动收敛羽翼,亲自裁剪湘军,在朝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曾国潘除了治军有法之外,还非常重视采用外国军火,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由科举入仕途,由此青云直上,出将入相,成为晚清王朝的一根柱石,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苟延了60年! 曾国藩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朝为官或指挥沙场,但从不放松对家人尤其是对后代的教育和督促,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丰厚的人生大书---《曾国藩家书》。

  这套家书在如烟波浩渺的古代作品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独具特色的书中各篇虽或长或短,但全都真实而细密,平常而又深入,设计周围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无矫揉造作之态,就像面对面的诉说家务世事。曾国藩是好儿子,能使父母放心,并得到他们的欢心;是好哥哥,教导照顾弟弟妹妹体贴入微,情真意切;是成功的父亲,仁慈而又严正,是子女的好榜样。凡是想要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兄父的角色,都不可不看这些情真意切的家书。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不仅细致入微,而且面面俱到,从修炼身心到洞察对手,从做大事的本领到高人一筹的功夫,从战胜绝境的胆略到培养与众不同的气质,从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到掌握成功的步骤,从巧处人际关系到为官之道,从追求学识到养生经验,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智慧闪烁,读来扣人心弦。从这些家书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功高震主的曾国藩内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惶恐,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这位风云人物“不以善小而莫为”,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务实精神。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长期以来曾国藩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的家书虽不乏日常琐事,但在看似琐事的叙述中,却蕴含了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其中漫溢着的骨肉亲情,对这感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大多数官宦世家,胜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正因为人们对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的评价有如此激烈的争议,所以这一著作无疑是了解和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尽管曾氏著作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但仅这一部家书就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