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库存的计算方法
以前的库存理论是构筑于物量,也就是商品数量的基础上的。希望大批量低价订购零部件材料,您想要省去订购的麻烦,还想避免短缺——您肯定会问那么应该要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多少都与生产管理学发祥地的美国,没有以大量生产意向为基础有关系。
另外,库存是受时间约束的。仓库备有存货的理由是,预先以库存的形式优先取得时间,是为了想缩短从收到订单到交货的生产周期。考虑这一点,库存理论并不是以物量为基准而是按照接近于时间(天数)的基准会比较有用。事实上,订货点的决定方法比较简单的是按照天数基准。以下内容将介绍这种方法。
根据订货点方式使得库存控制最适化,是通过如同使用ABC分析让BC排列进行分类那么,使用量比较小的,不适合每天要使用的几百个几十个零件。说起来,倒是比较适合零散的消费类型的品种。譬如,接受订货生产的企业,是间断性的接到订单,这是才会需要零部件,那么存货库存的零部件就以这种形式进行消耗。
假设每个订单(=消费)都是间断的,在一定时期内都习惯性的保持平均稳定,每个订单都是互相独立的(没有周期性也不会一窝蜂的)。这时,如果详细研究订货间隔就会发现它是很有趣的。如果取订货间隔为横坐标,而纵坐标为频率(用对数)做成单对数图表的话,曲线图会是右下降的直线。
这被称为poisson到达。也就是曲线周期很短,被大家所熟知的poisson到达。比如(不是最好的比方)地震的发生就是这个形式。因此,大地震后容易发生余震。如果中间有停顿那么概率就变得低了。可是间隔的平均值是存在的,那就可以从实际成果来计算。
那么,对现有零件的消费实际成果进行调查,就会知道现在的消费情况是以平均τ天为间隔。另一方面,从安排购买这个零部件到交货的采购周期为L日。铸件零部件,使用间隔为7.5天,购买周期定为1个月(30天)吗?
订货点的基准,是指购买周期中被消费的数量。这个公式是L/τ。按这个例子就变成有4个。反过来说,4个就相当于30天的量。如果以天数测量订货点的水平,那就是L天(即30天)。
虽说如此,这是没有考虑安全库存时的数字。实际上,接受订货的间隔会有变动,而且短期内持续的概率应该会很高。因此安全库存就是必要的。这应该怎样决定呢?原本安全库存就是在理论和现实之间起到的润滑油的一个东西,而没有安全库存的库存管理,就如同不加润滑油在转的变速箱一样。
因此,平均间隔τ天可到到达 possion(使用零件) ,一定期间L天内发生几次,其实只是通过L/τ就可以解决了。那个概率图就会形成右侧稍向上的山形状。上述的例子,就会变成如下的图表。总之,1个月有3次消费的概率约2成,消费4次的概率也有2成。完全没有的概率,也有2%存在。5次以上的可能性,也就是短缺发生的危险性,也有37%。
有趣的是,这个图片的形式是仅仅由L和τ的比决定的,L=20日,τ=5日结果也是一样的。并不是根据购买周期的绝对值来定的。这个图表的形式就被成为poisson分布。同时,poisson分布的性质是标准差是由平均值的平方根计算出的。不过这不是重点。
那么,按这个例子,将短缺率的危险率控制在5%以下,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订货点设定为7个就可以了。也即,安全库存=3个。顺便说一下,订货点(
天数基准)为P,采购周期为L,平均使用间隔表示为τ,P =1.4 L+1.1τ(日)。这样的公式就能计算出近似结果。以上面的例子来看得出的结果约为50天的量。
这一招大家学会了吗?
篇2:仓库存货盘点制度
仓库存货盘点制度
一、目的
为保证仓库存货盘点的正确性,使盘点事务有章可循,并加强有关人员的管理责任,以达到有效管理仓库存货的目的,特制定仓库存货盘点制度。
二、盘点范围和方式
1、盘点范围:仓库存放的各品牌的库存货品及物料,含供应商寄放货品。
2、盘点方式:每月月末,由财务部会同仓储部相关人员对仓储部所经管货品及物料实施全面清点盘存一次。
三、盘点人员的指派和职责
1、监盘人:由仓储主管和财务主管共同担任,负责盘点工作的指挥、协调和督导。
2、盘点人:每一组安排财务部和仓储部各一人作为盘点人对存货进行清点,人员由仓储主管和财务主管各自指派,负责清点存货数量。
3、记录员:由财务主管指派一名财务人员,负责对盘点人清点的存货数量进行记录,填制《存货实地盘点明细表》。
4、司机:由公司总经理指派,负责参与盘点人员的接送。四、盘点前准备事项
1、盘点编组:由财务主管和仓储主管在每月15号前,事先依据盘点仓库和品牌,共同编排《盘点人员编排表》,报综合部总经理核定后,公布实施。
2、仓储部将接受盘点的用具(如计算器)预先准备妥当,盘点所需的《存货实地盘点明细表》由财务部准备。
3、仓储部要对仓库存货的堆码和堆置进行整理,力求货品整齐、规范、品类集中,并置放存货标示牌。
4、仓管员要对进出仓库的单据进行清理,追回因紧急发货未收回的出库单,办妥入库货品的入库手续。
五、盘点报告
1、财务部根据《存货实地盘点表》编制《盘点盈亏报告表》,由仓储部仓管责任人及主管共同填列差异原因的说明后,送回财务部门汇总转呈综合部总经理签核处理意见。
2、每月仓库盘点完后,由监盘人、盘点人、记录员在《存货实地盘点表》上签字确认,财务部应在盘点后第二天12:00前将《盘点盈亏报告表》交与仓储部主管,仓储部及相关责任人要对盘点盈亏情况进行核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财务确认。仓储部必须在收到《盘点盈亏报告表》后3天内核查及填列好差异原因,并交还给财务部,由财务部呈报上级签核。
3、盘点盈亏由财务部暂列待处理科目,待查明原因后,根据综合部总经理签批处理意见,追究个人管理责任部分,计入个人应收款予以收回,其他部分作公司存货管理损溢。
六、注意事项
1、所有参加盘点工作的人员,对于本身的工作职责及应行准备事项,必须深入了解。
2、盘点人员盘点当日一律不得请假,并依规定时间提早到达指定工作地点向监盘人报到,按受工作安排。如有特殊事由委托他人代班的须经事先报备核准,否则以旷工论处。
3、所有盘点财务都以静态盘点为原则,因此盘点开始后仓库货物的进出不调整盘点表。
4、盘点人员工作时间之外开展盘点工作的,报主管核准,作加班处理。
5、盘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各组盘点人员均受监盘人指挥监督,盘点结束后,经监盘人核准才可以离开岗位,否则以工作早退论处。
七、奖罚
1、对盘点工作中,拒不服从安排的人员,可由主管人员提出,并报公司作50-200元不等的罚款。旷工和早退的另记。
2、财务部门在盘点后第二天12:00之前未向仓库报送《盘点盈亏报告表》的,公司对财务主管和当事人处50-100元的罚款。在限定时间仍未上交的,公司可重复处罚。
3、仓储部门在收到财务的《盘点盈亏报告表》后,在3天内未核查及填列好差异原因并交还财务部的,公司对仓储主管和当事人处50-100元的罚款。在限定时间仍未上交的,公司可重复处罚。
八、本制度制定后,呈公司总经理和综合部总经理核准后实施。
篇3: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Inventory Control),是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物品,产成品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库存控制是使用控制库存的方法,得到更高的盈利的商业手段。 库存控制是仓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它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库存控制策略
展开
库存控制的定义
库存控制要考虑下边几个方面,销量,到货周期,采购周期,特殊季节特殊需求等等。
库存控制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每次进货都记录下来,要有盘库功能,库存的价值与市场同步涨跌,要有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和采购周期安排采购。进行单件成本核算,节约奖励,对供货商进行管理,价格和服务,均衡采购,保持大家的竞争才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
实物库存控制只是库存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针对仓库的物料进行盘点、数据管理、保管、发放等,通过执行防腐、温湿度控制等手段,达到使保管的实物库存保持最佳状态的目的。
那么,如何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库存控制呢?库存控制应该是为了达到公司的财务运营目标,特别是现金流运作,通过优化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es,DSCMP),合理设置ERP控制策略,并辅之以相应的信息处理手段、工具,从而实现在保证及时交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积压与报废、贬值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物库存控制仅仅是实现公司财务目标的一种手段,或者仅仅是整个库存控制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从组织功能的角度讲,实物库存控制主要是仓储管理部门的责任,而广义的库存控制应该是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责任。
库存控制的意义
库存控制的作用
主要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库存的合理控制
库存量过大所产生的问题: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
库存控制
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货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造成产成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库存量过小所产生的问题: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使订货(生产)成本提高;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库存控制系统三大分类
库存控制系统都必须解决三个问题: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库存量?何时提出补充订货?每次订多少?按照对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典型的库存控制系统。
定量库存控制系统
所谓定量库存控制系统就是订货点和订货量都是固定量的库存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当库存控制系统的现有库存量降到订货点(RL)及以下时,库存控制系统就向供应厂家发出订货,每次订货量均为一个固定的量Q。经过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提前期(LT),所发出的订货到达,库存量增加Q。订货提前期是从发出订货至到货的时间间隔,其中包括订货准备时间、发出订单、供方接受订货、供方生产、产品发运、提货、验收和入库等过程。显然,提前期一般为随机变量。
要发现现有库存量是否到达订货点RL,必须随时检查库存量。固定量系统需要随时检查库存量,并随时发出订货。这样,增加了管理工作量,但它使得库存量得到严密的控制。因此,固定量系统适用于重要物资的库存控制。
为了减少管理工作量,可采用双仓系统。所谓双仓系统是将同一种物资分放两仓(或两个容器),其中一仓使用完之后,库存控制系统就发出订货。在发出订货后,就开始使用另一仓的物资,直到到货,再将物资按两仓存放。
定期库存控制系统
固定量系统需要随时监视库存变化,对于物资种类很多且订货费用较高的情况,是很不经济的。固定间隔期系统可以弥补固定量系统的不足。
定期库存控制系统就是每经过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发出一次订货,订货量为将现有库存补充到一个最高水平S,如图3所示。当经过固定间隔时间t之后,发出订货,这时库存量降到L1,订货量为S-L1;经过一段时间(LT)到货,库存量增加S-L1;再经过固定间隔期t之后,又发出订货,这时库存量降到L2,订货量为S-L2,经过一段时间(LT)到货,库存量增加S-L2。
固定间隔期系统不需要随时检查库存量,到了固定的间隔期,各种不同的物资可以同时订货。这样。简化了管理,也节省了订货费。不同物资的最高水平S可以不同。固定间隔期系统的缺点是不论库存水平L降得多还是少,都要按期发出订货,当L很高时,订货量是很少的。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就出现了最大最小系统。
最大最小库存控制系统
最大最小库存控制系统仍然是一种固定间隔期系统,只不过它需要确定一个订货点s。
当经过时间间隔t时,如果库存量降到s及以下,则发出订货;否则,再经过时间t时再考虑是否发出订货。最大最小系统如图10-4所示。当经过间隔时间t之后,库存量降到L1,L1小于s,发出订货,订货量为S-L1,经过一段时间LT到货,库存量增加S-L1。再经过时间t之后,库存量降到L2,L2大于s,不发出订货。再经过时间t,库存量降到L3,L3小于s,发出订货,订货量为S-L3,经过一段时间LT到货,库存量增加S-L3,如此循环。[1]
正确理解"库存控制"
在谈到所谓"库存控制"的时候,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仓储管理",这实际上是个很大的曲解。
传统的狭义观点认为,库存控制主要是针对仓库的物料进行盘点、数据处理、保管、发放等,通过执行防腐、温湿度控制等手段,达到使保管的实物库存保持最佳状态的目的。这只是库存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可以定义为实物库存控制。那么,如何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库存控制呢?库存控制应该是为了达到公司的财务运营目标,特别是现金流运作,通过优化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es,DSCMP),合理设置ERP控制策略,并辅之以相应的信息处理手段、工具,从而实现在保证及时交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积压与报废、贬值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物库存控制仅仅是实现公司财务目标的一种手段,或者仅仅是整个库存控制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从组织功能的角度讲,实物库存控制主要是仓储管理部门的责任,而广义的库存控制应该是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责任。
原因
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库存控制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实物库存控制呢?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的企业不重视库存控制。特别是那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只要有钱赚,就很少有人去考虑库存周转的问题。库存控制被简单地理解为仓储管理,除非到了没钱花的时候,才可能有人去看库存问题,而看的结果也往往是很简单,采购买多了,或者是仓储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好。
ERP的误导,特别是一些国产所谓ERP的误导。一些简单的进销存软件被大言不惭地称之为ERP,企业上了他们的所谓ERP就可以降低多少库存,似乎库存控制就靠他们的小软件就可以搞定了。即使像SAP、BAAN这些世界ERP领域的老大们,也在他们的功能模块里面把简单的仓储管理功能定义为"库存管理"或者"库存控制"。这样就使得本来就不太明白什么叫库存控制的我们,更搞不清楚什么叫库存控制了。
组织结构重点
其实,从广义地角度理解库存控制,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我们知道,所谓世界级制造的两个关键考核指标(KPI)就是,客户满意度以及库存周转率,而这个库存周转率实际上就是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所在。
库存控制的手段。库存周转率的提高,单单靠所谓的实物库存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这个大流程流程的输出,而这个大流程除了包括仓储管理这个环节之外,更重要的部分还包括:预测与订单处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料计划与采购控制,库存计划与预测本身,以及成品、原材料的配送与发货的策略,甚至包括海关管理流程。而伴随着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的整个过程,则是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管理。也就是说,库存本身是贯穿于整个需求与供应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要想达到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须控制好各个环节上的库存,而不是仅仅管理好已经到手的实物库存。
库存控制的组织结构与考核。既然库存控制是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的输出,要实现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须要有一个与这个流程相适应的合理的组织结构。直到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只有一个采购部,采购部下面管仓库。这是远不能适应库存控制要求的。从需求与供应链的管理流程分析,我们知道,采购与仓储管理都是典型的执行部门,而库存的控制应该预防为主,执行部门是很难去"预防库存"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考核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供应(生产、客户)。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需求与供应链管理流程,从而设置与之相应的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值得我们很多企业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