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桥》评课稿
20**年3月23日我在红旗实验小学瑞安优质课评比活动上,听了李zz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李zz老师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课堂无可挑剔,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记得一位老师说过,作为一线教师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做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和感悟来构建简约,实用阅读教学的课堂。李zz老师执教《桥》一课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李老师的课朴实又出众,他没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来渲染洪水侵袭村庄的场面。但是,老师直面主题,清晰明了,明确目标,集中感悟,很好地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实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课堂和掌握学生的能力。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从预习反馈开始
李老师没有用花哨的导入,矫揉造作。在用一句简单的话引出新课题后,就开始进行预习反馈,从抓住文章的关键短语入手,分为描写洪水的短语、描写人的短语、描写汉的短语和关键词入手,通过字词学习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走进文本,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之后,让学生概括写作顺序和内容。这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在学生脑子里有了对四幅画面的大概轮廓想象。之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展开对第一幅画面的进一步感知和联想。他要求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划出“水猛”的句子,用“﹏”划出“人慌”的句子,用“○”圈出深深感染你的字词,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秘密,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简要批上你的体会。
李zz老师的课题上简简单单,非常明了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他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使学生进入文本快,掌握文本也快。
二、本本分分为学生——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李老师首先以第一段为例,提问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在此,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感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恰到好处。比如,在评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句时,老师抓住“泼”,“倒”两个关键字进行语言感悟,李老师让学生用“注”,“泻”进行比较感受;此外,感受句子特点上,李老师将句中句号改为逗号,再次让学生参与课堂,去感受此时用句号的好处在哪里。
在感受山洪可怕时,李老师虽没有播放《山洪暴发》等这样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但他通过语境、情景设置,让学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处当时环境时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这句,提问学生,“如果是你,夜里惊醒,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你会怎么想?”等情景创设,让学生如入此景此境,让学生自主参与想象,联想,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场景,这时李老师又追问学生,他们会怎么喊呢?。再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提问:“你想,一个村庄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让学生去感受人们的惊慌奔跑、混乱无序的场面。在这堂课教学中,李老师擅长于用言语去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悟情。在此过程中,李老师不停地进行朗读指导,每品一句就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从读中进一步悟情,生情。李老师在课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教导学生要始终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为最终目的。
三、扎扎实实求发展——少讲多练、以读促悟,感悟形象
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四分之一时间,李老师在充分让学生感受水猛人慌语段后,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汉。在这里李老师通过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引导,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课堂中,李老师做到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带着理解、感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场面后,结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读,非常流畅地引出下文关键人物——老汉。老师不用说文章采用对比等手法突出老汉形象,学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对比出了老汉的临危不惧、镇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学生早已经感悟到老汉这个人物的高大。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种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篇2: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数学《找规律》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新、老教材中都有的教学内容,它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这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猜想,进而又进行了验证。当学生验证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去归纳,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感知的这一规律去写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样可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后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大胆创新的精神。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本节课,当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情况后,先后鼓励学生猜测:分子、分母都乘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分母都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然后在猜测与动手操作验证中,逐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最后在概括与运用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每一个活动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最后的游戏处理得不够好,学生手中的卡片太小,而且采取让手中拿有和老师所报分数相等的分数卡片的学生坐下去的方式,学生间不易看清楚卡片上所写的分数,因此学生之间不易辨别。
篇3: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听课随感
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听课随感
和风吹拂,杨柳依依,20**年湖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美丽的爱山小学新校区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计算教学中如何把握算理算法的平衡”。上课内容是(1)三下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1。(2)三下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2。(3)四上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1。三个内容分三天进行。我们听的是三下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1。不同县区的五位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手段,引领着孩子们学习计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五节课听下来,尽管比较累,但收获颇多。
回想以往自己教学计算课,三个环节:复习→新授→练习,新授中讲清“怎样算”,熟记计算方法,再侧重练习,找错,再练习。一节课下来,学生筋疲力尽,教师也索然无味。以至于一到要上计算课了,便做好“少讲多做”的准备。听了今天的课后,才发现计算课也可以上得这样生动有趣,一直忽略的算理也是那样的重要。下面就把自己的听课感受简单地归纳如下。
一.自主探索,体验成功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个新的知识点,但五位教师都巧妙地结合情境,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南浔庆同小学的王晓琴老师创设“买跳跳球”的情境,每个跳跳球23元,买12个跳跳球需要多少钱?王老师利用“每组4个,有3组”这样的图片帮助学生转化新知。又如长兴实验小学的蒋菊敏老师创设“订牛奶”的情境,由计算订半年需要多少钱到订10个月需要多少钱,最后到订一年需要多少钱,每个问题层层递进,又隐含铺垫。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联系比较,以理明算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计算教学中如何把握算理算法的平衡”,老师们都精心设计,充分体现“算理算法的平衡”。例如23×12,在笔算的教学中,每一步都与口算23×12进行对比,笔算中第一步46表示什么?相当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笔算中第二步230表示什么?相当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笔算中第三步276表示什么?相当于口算23×12中的哪一步?学生通过分步算与笔算的比较,发现内在的联系,从而结合已学的口算方法来理解算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的顺序和过程,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
三.巧设练习,以趣促算
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数学。今天五位老师的练习都精挑细选,尽管课堂接近尾声,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旧盎然。例如改错题,老师们一改以往运用教材上的改错题让学生改错,而是及时寻找课堂上生成的错例,让学生改错,以达到巩固,这样做更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又如连线题,老师巧妙地设计成“选择合适的方法,快速地帮小蜜蜂找出采蜜的花朵”。引导学生运用估算和“看个位”方法,快速地找出计算结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