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最美家庭”典型事迹(7)
最美儿媳——用爱撑起一个家
——记“最美家庭”z户先进事迹
z,赵家店镇黄羊岭村一名平凡的农村妇女,婚后一直和丈夫过着和和美美的生活。可好景不长,她40岁时,在村委会担任文书的丈夫心肌梗塞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就这么塌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大家庭就此天塌地陷,剩下z一个人独自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残疾的姑妈和一双正在上初中的儿女。面对困境,亲朋好友和好心的邻居纷纷劝她改嫁,然而她却把媒人拒之门外,乡亲们由此说她是“傻”媳妇。“我不识字,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一个理,女人进了婆家门,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公婆就如同我的亲生父母,照顾他们是应该的。”丈夫是家中的独子,她自打嫁进白家,就一直和公公、残疾的姑妈住在一起。丈夫不在了,z更是把公公当做自己的父亲、姑妈当成自己的亲姑妈来对待。善良的z放弃了重新改嫁的机会,毅然挑起了家的重担。
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她独自一个人拉扯着家里的老老小小,一坚持就是十二年,将自己最好的时光全部献给了这个家。十二年如一日,z下地干活不在家,公公和姑妈就像两个孩子一样静静地等着她回来做饭吃。为了更好的照顾两位老人,z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店,大家都很尊重z的为人,小卖店的生意还不错。
然而,屋漏偏逢连阴雨。眼看着生活刚见起色,z的公公又在20**年不幸患上了脑萎缩、脑梗阻、脑动脉硬化,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尽力为公公治病,但由于老人年纪大了,经过了一系列的治疗之后,也没能痊愈,只能回家自行休养。在家期间,她每天给公公端屎端尿、穿衣服、梳头、洗脸、端茶送水,公公吃不进东西去,她就用汤勺一口一口的喂。她一面操持家务,照顾着店里的生意,一面细心伺候公公和残疾的姑妈,每天忙里忙外。4年前,残疾的姑妈以82岁的高龄去世,去世时,老人走得很安详。
在z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开始慢慢好转,今年86岁的老人已经能自己借助板凳出来晒太阳,上厕所了。当有人问他,对自己的儿媳妇满不满意时,老人总是默默地留下眼泪,这场景分外令人动容。
在教育孩子上,z本着“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原则,身体力行做榜样,严格教育自己的儿女,她的一双儿女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在昆明工作。
十二载不离不弃,“傻”媳妇演绎人间大爱。在不幸面前,z不仅没有选择逃避,反而勇于挑起重担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尽到了一个儿媳,一个母亲的责任。
篇2:县最美家庭典型事迹6
县“最美家庭”典型事迹(6)
阳光总在风雨后
——记“最美家庭”z户先进事迹
z的家庭是千万户家庭中的一个普通家庭,也是大千世界里平凡的一户,她们用自己的坚强、朴实、宽容、相敬和爱护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她们没有最富裕的生活,但是有最温馨的家庭。
人生的“梦想”
她出生在z县昙华乡一个贫困落后,人口不足100人的小山村。她的童年生活中,只有弓腰驼背、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和带残疾的母亲陪伴着她。父亲虽然健在,但是自己生活在另外一个村,从来不管她。那个时候,虽然家庭残缺不全,一家人的生活也不是很富足,但因为有爷爷奶奶和母亲的勤劳善良,一家人过得自在安祥。她的中学时代,因为爷爷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把他已经出去倒插门的儿子(她的大伯)一家叫回来和她们一起生活,大伯一家好吃懒做,家里9口人的土地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她严重残疾的妈妈耕种,当爷爷奶奶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养的年猪收获的时候,种一年的烤烟卖了60多元钱想用来供她上学的时候,大伯都会回家搜刮走大半。大伯一家不想让她继续读书,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那个时候,她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学,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爷爷奶奶和母亲养老送终,自己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
为了“幸福的家”奋斗不息
为了有个“幸福的家”,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始暗暗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考上了大学本科,成为昙华乡解放30多年来第一个大学本科生,成了昙华乡莘莘学子们学习的榜样。由于大伯没有实现让她辍学的目的,一直心有不甘,在她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大伯一家霸占了她们的土地和房产,使她和母亲第一次彻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第一个家,母亲只能靠乞讨为生。而她,则是依靠学校微薄的补助和奖学金维持生活学习。1996年,无家可归的母亲改嫁到石羊,20**年继父因高血压突然去世,她母亲在继父家也呆不下去了,她和母亲第二次失去了第二个家。
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铁锁乡中学当了一名老师。在从教期间,她循循善诱,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回报社会;她走村串户动员辍学学生入学,还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把自己所有的爱心和耐心都给了学生。当了5年的教师之后,她通过努力考取了司法所长,同时还考取了z县人民检察院的公务员。但是她毅然决然选择到贫困落后的铁锁乡工作,用自己的所学为贫困山区的人民服务。在铁锁工作的5年时间里,她一个女同志不畏艰难,跋山涉水到当事人家中调解矛盾纠纷,无偿为贫困弱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当地群众打不起官司的问题。20**年她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法律援助律师,这为她利用法律知识为人民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20**年8月,她被调到人口更多、工作更为复杂的新街乡工作。工作中,她认真调解好每一件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接待好每一位当事人,为他们答疑解惑。在调解纠纷时,她曾经被不讲理的当事人骂过、误解过,但是她从来不计较,只要能够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化干戈为玉帛,再大的委屈和痛苦她都能忍受;在防止矛盾激化时,面对情绪激动、手持凶器的当事人,她毫不畏惧,勇敢制止当事人的过激行为,防止矛盾激化。由于她的耐心和恒心,一件件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得以化解。
她始终没有忘记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她也用自己的爱心回报这个社会。多年来她坚持为地震灾区和贫困群众捐款捐物,为李一平教育基金会和群众联系户捐款,为群众联系户提供发家致富的路子,帮助他们发家致富。
用心经营“爱的港湾”
一个家庭之所以和睦,她的感悟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由于从小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倍感生活的艰辛,备受生活的磨难,所以她决心要给父母孩子一个健全、温馨、幸福的家。结婚之前,她的择偶标准就是不图他大富大贵,不图他有多少本事和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她好,对她的家人好。结婚之后,她和丈夫相亲相爱,相互包容理解,相互鼓励,共同经营着“爱的港湾”,让老人老有所养,让孩子健康成长。
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婚后,80多岁的婆婆一个人在石羊老家生活,她和丈夫利用休息休假的时间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婆婆,给婆婆带点好吃的,婆婆笑得合不拢嘴。父亲虽然从小不管她,但是父亲年老之后,她认为赡养父亲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她随时给父亲买吃的穿的,带钱给父亲看病,20**年,享年85岁的父亲去世,她和丈夫安葬了父亲,让父亲得以安息。
虽然她的人生如此艰难坎坷,但是命运之神再一次捉弄了她们。20**年底,她们的女儿被检查出患了先天性耳聋,现在的医学水平根本无法治疗,只能佩戴助听器之后送去特殊学校进行语言训练,否则女儿将终生又聋又哑。看着活泼可爱漂亮的女儿,她忍着所有的苦和痛,为孩子配了助听器,把女儿送到昆明市盘龙区残联语言训练学校学习说话。孩子在昆明学习的4年多时间里,每月需要交给学校1500元的生活费和培训费,她们夫妻每个月要到昆明看望一次孩子,孩子生病和喝牛奶等费用还要另外计算。一个月下来,夫妻两人的工资就要花去三分之二,她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但是只要孩子好了,即使让她们舍弃生命她们也无怨无悔,在所不辞。4年多时间,仅孩子的花费就支出了10多万元。当然,经过4年的特殊训练,女儿终于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开始懂事了,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女儿开始对自己的残疾问题变得敏感、自卑,随时强调自己是残疾人,不愿意出去和小朋友玩,脾气也变得很暴躁。孩子的身体已经有问题了,她们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再出现问题。20**年4月,她辞去了司法所长的职务,回县城工作,方便工作之余多陪孩子。她经常用身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实例教育开导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康快乐的心灵。
人们总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她哭,她就对你哭,你对她笑,她也对你笑。在坎坷磨难面前,她和丈夫没有选择退缩、哭泣,而是选择自强不息,笑对生活,共同努力经营着她们这个平凡而又幸福的家庭。
家,是她们奋进的起点;家,是她们休憩的港湾;家,是她们心灵的驿站;家,是她们永远眷恋的温馨乐园。她的家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它能够遮挡风雨。只要心在、爱在、牵挂在,幸福就会繁衍不息。幸福,不是轰轰烈烈的盛大浪漫,而是平平淡淡的点滴汇聚。家,是她们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是一个充满温馨与幸福的心灵归宿。不论贫穷富贵,她都知道,家里永远有一位殷殷等待着的丈夫,永远有一桌热乎乎的饭菜。唯有经历时间的磨砺才知道真正的爱是风雨同舟的陪伴,真正的幸福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没有血缘却胜似亲人般的关怀与体贴。看着可爱的女儿、体贴的丈夫、慈祥的母亲,她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篇3: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申报事迹材料
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申报材料
—— z之部分事迹介绍
今年快51岁的z老师于1960年10月出生于东至南部山区——龙泉林丰小学,父母都曾是小学教师,其本人高中毕业后于1978年9月在林丰小学任民办教师,1997年由民师转为公办教师,2000年随丈夫调到邻近乡青山小学任教,在山区任教已有三十多个春秋。
她共有姊妹6个,接其后出生的两个妹妹年幼就送给农家人养了,姐姐于1978年出嫁,五妹1981年顶替到江西鄱阳石门镇当教师,小妹其时还在读小学。由于父亲青年时期就得了肺结核,身体差,每隔三五天就犯病,经常卧床不起,需要有人照顾,母亲也患有轻度的哮喘,为能减轻母亲的负担,她于1982年结婚后没有单独建立小家庭,而是和丈夫留在父母身边,并承诺当担起照顾二老的的责任。这一承诺就是三十年。
八十年代初,自己的一儿一女先后出生,其时,一家人挤在不足三十平米的学校宿舍里。其母担任着学校校长,一心伏在学校工作上,家务事就做得比较少,丈夫还是初出茅庐,也要以事业为重,还不太会做家务,她就逐渐主动承揽了家务。冬天,她天不亮就起床起灶(那时农村还没有液化气)做饭,生好五六个火炉,父母各一个,两个孩子一个,借读在身边读书的小外甥一个,一切安置妥了,一家人吃了早饭,大家都上班上学去了,她在上课前,抓紧时间洗刷好锅灶碗筷,将自己身上收拾干净,衣着整洁地开始上午的教学工作。中午放学后,又要抓紧时间做几个合口的农家小菜,让一家老小围在一起中餐,晚上也是如此,洗衣浆衫后,忙完一家老小,已是晚上八九点了,才在台灯前与丈夫一起准备第二天的课。这样的生活工作方式,年复一年,持续有近十年。
进入九十年代,她母亲到龄退休,二老住回到离校两里地自建的房屋里去了。她父亲在她精心照顾下,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身体比以往显得好多了,但毕竟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更离不开有人照顾。她除星期天住回家中,料理家务。工作日里每天下午放学后她都要和丈夫赶回家中,将水缸挑满,准备好第二天的菜,再赶回学校照料孩子,督促他们学习、睡觉。这其中有几年,她大姐孩子读完小学回到父母身边念初中去了,可其从小被抱养的两个妹妹都生活在偏僻的小村庄里,成家后家境十分贫寒,尤其是五妹,夫妻二人都是弱智低能,生活极度贫困,他们都把孩子送来,意思是让外婆照料,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她)二姨。这两个小外甥从上学前班开始,从吃喝到穿衣,从玩耍到读书,她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分彼此,任劳任怨,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他们小学毕业,回到自己所在镇中学读书。
一九八八年,她丈夫开始当任乡基层教育主要负责人,工作忙了,白天在家的时间少,更顾不上在家务上帮助她。那时,铁炉乡(现已合到龙泉镇)交通不便,也没有饭店旅馆,区、县领导来检查工作,或是乡村领导来谈工作,中午就餐,她只好挽起袖子下厨;有的来不及赶回,她就带着客人回到家中,收拾好房间,铺好床,让他们夜宿,自己又赶回学校照顾孩子。前任的不少县乡领导都知晓此事,他们曾半玩笑地算过帐:在铁炉的十几年间,她为铁炉乡教委节支了不少于三万元的开支,这在当时教育经费十分紧缺的境况下,实属不易。农村老师有个风俗习惯,每逢春节,三五结伴,互相走动,带瓶把酒,斤把糖,拜年。近三十年来,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二左右,她就身不离厨房,两手不闲,从早到晚,招待来客;从正月初六开始,她就督促丈夫带上糖和酒,挨家还年,做到礼尚往来。原铁炉乡工作过的教师和现青山乡工作过的教师,大多吃过她所做的饭菜,喝过她制作的茶水,了解她的人无不称赞她对人热情,为人贤惠善良。
从2000年起,她因丈夫工作变动,调到青山(离家近四十里)任教。可她没有为了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而疏忽了对父母的敬孝。十多年来,除了寒暑假住回家中照顾父母;工作时间里,每逢星期五放晚学或是与丈夫一同骑摩托车,或是搭乘同路教师的摩托车回家住,风雨无阻。她父亲几十年服药未曾停过,药的负作用,以致于多病并发,晚年经常大小便失禁,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作恶状。特别是在其父弥留之际,她一连几个月,每天放晚学后都要赶回家,给老人家洗换衣被。此举感动了邻里乡亲。知亲的人都知道,其父从三十多岁患结核病,多次死而复生,最终能活七十五周岁才离开人世,真是一个奇迹,这与其二女亲情精心照顾分不开的!
她照顾老人做到无微不至,用心用情;抚育两个孩子也同样是称职的母亲。如今两个孩子在他们夫妻的共同培养下,已长大成人。儿子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在江苏常州第二中学任高中教师,工作才五年已是校团委书记;女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在央视风云传媒公司电视制作部任职。
她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严格履行小学教师的职责,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教中学,学中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低年级班主任工作经验。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与同事关系很融洽,还从未与同事发生过有冲突的矛盾。她还从未连续请假超过三天,几乎没请过假,就连生孩子也是在暑假,没请一天假。他参加了所有的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学习,三年中师函授毕业,三年专科函授毕业。她在铁炉工作的二十几年,每次统考,所任学科成绩大多名列前茅,最低也是前三;在青山的十年,每次统考所任学科成绩也同样如此,这都是有档案可查的。她的班主任工作也同样出色,很受同行、学生、家长的好评。但是这么多年,还是在1990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德育教师,她从大局出发,因考虑自己的丈夫是乡中心学校(20**年前称教委)主要负责人,所以自己不争这有限的表彰名额。
z所做的事是很平凡的,谁都能做到,但能象她那样坚持几十年,的确很难见到,的确难能可贵,可称得上是“五好家庭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