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策划导论
1.建筑学的新体系的构成
业内人士如果能代表中国房地产的前沿,就应了解建筑学的新体系,在许多行业中,建筑是比较理性的比较古老的学科,自从有人类开始就有了建筑学(如半坡村遗址挖个坑,搭二个棍子,遮上顶就是最早的家),这朴素的概念就是建筑学的概念。
那么今天建筑学的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盖房子这么简单的概念,所以,世纪之交有必要了解建筑学的新体系。
2.建筑策划的引出
亚历山大——建筑界的鼻祖,现代设计理论的创史人,最早提出现代设计方法理论的人。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模式语言》,这里还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设计方法论》David Canter
·《建筑学方法》
·《建筑计画论》下田菊太郎
·《关于计画的研究》吉武泰水
其实,所有建筑行为,运行模式,人与环境与建筑的交流,定型化,就象我们把一个很感性的,形象的东西数字化,逻辑化一样,再确定甲、乙、丙、丁,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分类,归纳找出相对应的建筑处理方法,就象房地产运作里把不同的分成类:住宅性建筑,公共活动性建筑,旅游性建筑,娱乐性建筑,总之不同建筑有不同运行模式,同时还有操作模式,物理管理模式,使用者使用的模式,这些不同模式确定不同运作办法,这些就是《模式语言》里的设计范围。它有两点,一是对旧的东西继承吸取,二是创造新的,这里告诉我们最简单的道理:继承和发展。
我在日本学习期间,日本的建筑学专家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单凭专家的资料和经验,对现代社会生活特征、现代建筑使用方式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调查的有没有把握性和科学性?我当时回答不出来。
2.任务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及建成后的使用实效的预测如何?
3.建筑师在被动环境中工作感受如何?通过启发与刺激,我们的建筑策划这个名词的定义生成。
所以纵观我们人类发展史与建筑发展史,有了人就有了建筑学,人知道遮风避雨,挡虫害,就形成了建筑,有了建筑就有了建筑理论。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把中国的建筑法式理论化了,归纳化了。
世纪末的一个建筑盛会刚刚结束,会议强调下个世纪建筑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建筑师要有前瞻性,跟上时代的脉膊,关注自然环境,要求我们理解了解新建筑体系要研究什么?关注什么?
如图:传统理论体系:(1)城市规划,研究城市大布局,绿化,规划方法,研究邻里,古城保护等等。(2)建筑设计:构造、规划、历史、景观,室内设计,园林,建筑物理。(声、光、热)
那么:现在时代和环境要求我们:历史、人类、社会、生活、环境,这个大框架叫新的建筑学的外向型体系。现代建筑学已经成为一门无所不包的高?学科,所以建筑学即是一门古老的又是年轻的一门学科。
建筑学发展以人为中心:
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乃至很长一段时间会延续以人为中心的主题,比如很多开发商都在售楼书上打出:以人为本,人是本源,人的家园……这不仅仅是口号,是广 告,实际上是现代建筑学要研究的,也就是要研究人。正如华沙宣言上所说的,认识到人类、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认识到建筑师,规划师(这里指房 地产发展商们)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如果发展商们在做项目时,碰到的是忧国忧民的建筑师,碰到的是关心自己生活环境以及对未来发展很关心的消费 群,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关于人的共同的地方。
1.3 我国传统建设程序的回顾
在传统的建设程序中建筑师的设计依据就是业主的设计任务书。而设计任务书的制定仅仅为业主单方面运作。对设计任务书的合理性、逻辑性、科学性缺乏研究,同时设计的依据缺乏科学性。
1.4 建筑学新体系的构成。
现在建筑师要考全国注册建筑师,其中有一章专门叫建筑策划,它是建筑师的基本技能,假如我们找建筑师做设计,就可以明确要求他做建筑策划,就象我们委托建筑设计一样,要签合同, 其中交纳一定的费用,象设计费,研究费等等,但这个过程很重要,可以保证这个项目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好,否则我们自己心里没底,建筑师心里 没底,因此这种传统的程序就造成了设计任务书的合理性,逻辑性,前瞻性的缺乏,那么新体系的构成包括对传统的建设程序的怀疑。我们怎样去认识,因为城市规 划,建筑设计是传统建筑学设计理论的领域,五十年代城市发展过速,使得城市矛盾很多,比如环境问题,绿化问题,停车问题,犯罪问题等居住环境恶劣,于是在 五十年代建筑设计师提出城市设计概念,因此城市设计在本世纪出现了,而且发展很快。
(1)建筑设计是图纸,很具象,丰面组合。
(2)城市设计用建筑学的理论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建筑设计,街道美学,感性形象。
(3)建筑策划——就象城市规划一样,提出建筑设计的条条框框,约束建筑设计如何去运作。宏观指导体系:开发商要指导建筑师做设计,所以开发商要有建筑策划意识,同时建筑师要有建筑策划概念,以便与开发商沟通。所以建筑策划与开发商是相互沟通的环节。
篇2: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策划
建筑企业管理体系策划
5.4.1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目标与指标
5.4.1.1总经理负责组织制定和发布形成文件的公司整合型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并确保在公司的相关部门和层次建立整合型管理体系目标。
5.4.1.2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应建立在公司整合型管理体系方针的基础上,在方针给定的框架内展开,目标应具体、可测量,同时考虑产品要求、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风险、法律法规要素、可选择的技术方案、公司的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目标中要包括污染预防承诺,且经过努力后可实现。
5.4.1.3目标、指标的制定、检查与修订
a.每年年初,由部室、项目部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和控制措施,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办公室。办公室将各部室、项目部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进行收集、汇总。提交管理评审会讨论、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各部门。公司通过分发专文、内部会议等方式,对公司各层次人员进行目标、指标的宣贯,确保全体员工清楚了解公司及本部门和岗位的目标、指标,并付诸实施。
b.各部门每半度将本部门目标、指标完成情况上报办公室,办公室汇总后报管理者代表审阅。办公室每半年对各部室、项目部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管理者代表。
c.在每次管理评审时,应对公司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和适宜性进行评审,当需要修订时, 经总经理确认后,由办公室组织修订。
d.当公司的活动、工程、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时,办公室应及时组织各部室更新调整目标和指标。
5.4.2整合型管理体系策划
总经理组织公司管理层对管理体系进行策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整合型管理体系,确保实施并实现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及《手册》4.1条款的要求。
当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发生重大变化、公司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资源配置、市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及现有体系文件需做重大更改时,总经理及时组织对管理体系进行更改的策划,以保持整合型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5.4.3环境因素和危险源
对公司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采确立该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危险源,并得到有效控制:
a.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
b.公司生产安全处分别负责组织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登记、评价工作,以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
c.公司制定《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对能够控制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确保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
生产安全处负责制定《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组织各部门和项目部进行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登记、评价工作,以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
d.识别环境和危险源的范围必须覆盖公司所有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相关方活动以及对环境和员工职业健康安全方面产生的影响。
e.识别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危险源辩识还应考虑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的活动,工作场所的设施。
5.4.3.1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
(1) 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a.向大气的排放;b.向水体的排放;c.土壤的污染;d.废物管理:e.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f.水、电、煤气、原材料及能源的消耗;g.对周围社区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2) 危险源辨识要考虑下列因素:
a.物体打击; b.车辆伤害; c.机械伤害; d.触电: e.烫伤; f.火灾;
g.高处坠落; h.化学爆炸; i.物理爆炸; j.中毒和窒息; k.其他需要识别的危险源。
5.4.3.2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评价
a.生产安全处组织成立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评价小组。
b.评价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时应考虑对环境影响和风险的规模、性质、范围、发生频次、社会关注程度、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及资源消耗等。
c.生产安全处负责组织评价小组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评价,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由生产安全处负责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各部门。山责任部门制定控制措施加以控制。
d.当施工过程的活动或服务发生较大变化以及法律法规变更或追加、更新及新开发工程或相关方要求等情况时,应适时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补充识别、评价,确定和更新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
e.生产安全处负责组织各部室、项目部定期(每年一次)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补充识别并评价确定出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并及时更新。
5.4.3.3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控制
对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需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进行控制或制定相应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进行控制,对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要执行《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 对因经济状况、技术条件等原因暂时无法实施的,要制定具体的控制计划。
5.4.3.4相关文件: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
5.4.4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公司生产安全处编制并监督执行《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管理程序》,建立获得最新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确保公司范围内及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5.4.4.1生产安全处确定获取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5.4.4.2公司各部室应随时关注国家、地方及各级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获取最新版本,并及时传达给生产安全处。
5.4.4.3生产安全处负责收集最新版本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并进行选择,确认其适用性,建立《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清单》,经部门负责人确认,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至各部室和项目部。生产安全处保存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原件。当上述外来文件更新或追加时,应及时更新或补充《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内容,将新内容发至相关部门和各项目部,并对旧的文件做相应的标识、处理,具体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4.4.4各项目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实施对各种环境和职 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的控制,生产安全处负责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在各办公区、项目部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认。
5.4.4.5相关文件: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管理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5.4.5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为保证公司整合型管理体系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生产安全处负责组织制定形成文件的管理方案并监督实施。
(1)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a.当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在一段时间内需要采取专门措施进行控制时要制定目标、指标并编制管理方案。
b.公司管理方案须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c.各有关部室和项目部依据公司管理方案具体实施。
(2)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检查与修订:
a.各责任部门对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b.公司在每年进行管理评审时对管理方案进行评审,在整合型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发生变化或制定的措施不适应及新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出现等情况需更改管理方案时,生产安全处要及时组织各部门和项目部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
c.修订后的管理方案要经原审批人审批,特殊情况下可由经授权的人员进行审批。
(3)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应涉及与实现整合型管理体系目标和指标有关的全部可能的活动、资源及其措施。主要包括:
a.整合型管理体系目标和指标。
b.具体方法或技术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c.明确责任单位或人员及其职责。
d.预算资金。
e.明确完成的时间、进度及实施计划等。
5.4.5.1相关文件: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篇3:建筑企业管理体系:产品实现的策划
建筑企业管理体系产品实现的策划
7.1.1基本要求
公司根据GB/T19001-20** idt IS09001:20**、GB/T24001-20** idtIS014001:20**和GB/T28001-20**标准建立并保持整合型管理体系,编制整合型管理体系手册和有关的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为使手册和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中所确定的要求能在具体的生产运作中得到具体实现并能有效运行,公司针对每一建筑施工项目都要按照规定进行策划,并形成文件,文件形式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方案和技术交底等。
7.1.2产品实现策划的总体要求是:与公司管理体系的其他要求相一致,其策划的结果应适于公司的运作方式。
7.1.3在策划产品实现过程中,公司应确定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应达到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要求。
(2) 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和子过程,确定特殊过程和关键过程及针对 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
(3) 过程实施的各阶段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及所需的资源和设施。
(4) 产品实现所依据的程序、方法和作业指导文件。
(5) 确定需开展的验证、确认、监视和测量活动及相应的验收准则。
(6) 明确有关的记录要求,对建筑工程的符合性提供证据。
(7) 需采取的其他措施和方法。
7.l.4项目部针对本工程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实施,并将方案分别上报生产安全处备案。
7.1.5在每项工程开工前,质量技术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针对工程项目的特点,策划工程实现的有关过程,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顺序,编制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包含如下内容:
(1) 编制依据; (2)引用标准; (3)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4)工程概况; (5) 施工部署; (6)施工平面布置图; (7)施工进度计划、劳力计划、机械设备配备计划; (8)施工准备; (9)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0)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及各种节约措施: (1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2)工程项目验收方法及准则; (13)安全尘产、文明施工: (14)环境要求: (15)职业健康安全要求。
7.1.8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必须与公司的管理体系和其他要求相一致,并适合于公司施工管理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