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产房工作制度

  产房工作制度

  一、产房工作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每一位孕产妇,并认真做好分娩准备和相关记录。

  二、保持产房内保暖、降温、灭菌设备齐全,功能良好。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C—26°C,相对湿度为50—60%。

  三、产房内应设有产程中所需的用品。药品、抢救器械与设备专人保管、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或更换,保持急救设备性能完好,呈备用状态。

  四、产科医生应熟悉三个产程的护理及处理。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按常规监护胎心及产程、绘制产程图。

  五、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常规,防止交叉感染。

  六、产妇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时处理。

  七、接产后,产科医师应认真填写分娩记录和新生儿出生记录。

篇2:产科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1.分娩室要求无尘,环境清洁,空气新鲜。每周大扫除,室内、家具、用品彻底消毒,对空气物品表面,每月作细菌监测,并记录。物品表面细菌少于8个/cm2。空气少于500个/m3。

  2、每日通风2次,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1次,有记录。

  3、每日用消毒液浸湿的抹布擦拭全部用具,每班用浸有消毒液拖把擦地面l~2次。

  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识。

  5、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抹洗,然后才能重复使用。

  6、接生用的臀垫,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非一次性的,用后应用杀菌剂浸泡,刷洗晾干再用。

  7、各类物品如体温表、剃毛刀、毛刷、洗手桶等,均按常规进形清洗、消毒或灭菌。

  8、持物筒、持物镊、敷料缸、器械盘等冲洗用品,每周进行2次清洗、消毒和灭菌并更换消毒液。

  9、接生后所用物品、器械、敷料应及时处理、更换、消毒。

  10、浸泡消毒手术器械,应标明时间,一切无菌物品必须注有灭菌日期。

  11、产妇用卫生纸,必须高压消毒、灭菌,方可使用。

  12、患者便器应固定使用,用后刷净、消毒后,方可再使用.

篇3:产房、母婴室感染管理制度

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1、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2、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二、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m2。

  1、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2、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3、婴儿用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4、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5、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6、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三、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1、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干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