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党员》读后感--做最好的教师党员
《做好的党员》这本书以新颖的观点、鲜活的案例以及有效的操作性深深地吸引了我。如何迎接建党90周年呢?《做最好的党员》一书给了我明确的答案,以实际行动去做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党员就是献给党的最好的礼物。在书中第二单元“最好的党员怎样做”的一篇文章《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付玉玲同志的例子令我佩服,她用心琢磨了岗位的特点,做起事来就心中有数了;她把工作做到了每一个点子上,为了及时联系群众,她收集到了每一户主的电话。作为教师党员的我应该努力向付玉玲同志学习,弄清楚我的教育对象的特点,把工作做到“点子”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先弄清楚自己的学生——90后的孩子。上海社会科学院员杨雄教授在对90后孩子的研究分析中,归纳出了几个特点: 1、他们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钱和获得钱的渠道的重要性或多或少被过分强化。 2、90后相对缺乏一种对团队组织的忠诚感,而是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崇尚的目标。 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心智发展超前,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父母辈。4、一些社会现实让他们很早就明白应该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关注抽象的哲学。他们更关注工具理性,而不是信仰层面的东西。他们中的一些人更关心自己怎么舒服地生存下去,熟练掌握社会游戏规则。杨雄教授认为他们会随着社会进步向前发展,成为比较全面发展的一代。因此,作为90后孩子的老师应该主动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需要。从而,用灵活多变、不同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学生的学习、价值观等。其次,应与家长保持好联系,积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以便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也应抓住学生的特点,以不同的形式去展示每个学习内容。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拓展业务能力。目前学生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在不断得超前学习,老师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教学才能“百战不殆”;他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便捷的信息工具能获取大量的信息,老师只有通过拓展业务能力,才能吸引学生对学科的关注。课堂上教师应当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当认真得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抓住三维目标,以活泼生动的信息技术课堂,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学生能自觉、自主学习的目的。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是做事的根本”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把教育教学做“精”,需要花大量的功夫才能实现,我愿意不断努力,争取不断的进步,做到“有效教学”、“精化管理”。
篇2:《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在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只能是人道主义—题记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对于我这个参加工作才6年的“菜鸟”,如果夸夸其谈自己的教育方法,肯定会被老一辈们“拍砖”至“吐血”,所以参照一下伟大的教育家们谈论的教育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纵然这辈子我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机率比张吾本不吹牛的机率不会高很多,其中许多言论及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看上去和市面上常见的关于教育类的书籍没什么两样,50个名人,50段着名的言论,厚厚的一大本,起初翻开书本就昏昏欲睡,相比起来这书比《笨狼的故事》没趣多了,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坚持下去,慢慢的,其中的片段开始吸引我,犹如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一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点我与作者不谋而合—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现实教育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同时也毋庸讳言,对教育,我们还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摘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序)
读了这段序,我十分感慨,确实,现在的教育存在了太多的不真实的一面,曾经有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的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生的知识,高中生学习大学生的知识,而最悲哀的就是大学生需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比如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闯红灯等等等等最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自然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常识,但是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第一家庭要要负责,第二我们老师需要负责,但对于这个责任我们老师却有着太多的无奈,谁喜欢起得比鸡早,谁喜欢干的比驴多?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如此的急功近利,我等又有什么办法?我也想每天和孩子们说说理想,谈谈做人的基本道理,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考试,各类比赛,我又该如何面对。(好像跑题跑远了,言归正传)
这本书我只是选择了里面几段我正在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其中格鲁吉亚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段话最让我欣赏,给教育者的10条“箴言”。
第一,在意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职能是人道主义的。使儿童对教育过程产生好感,使他们成为我们在教育他们中的自愿助手—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多么善良的语言,如果我们把教育事业当成是人道主义事业在做,那么何愁做不好我们的事业呢?这里我想到了我的老婆,一个文弱的女人,场口中学的数学老师,面对场口中学这四个字,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生难管理,但我却非常佩服她,每一个她带的班级学生都非常佩服她,所以她带的班的学生的成绩在他们学校都算是比较好的,常常会看到比她高几个头的学生在认真的听她解题,这就是人格魅力。常常会看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给她发来祝福的短信,前几天看到一条短信“祝福您,我生命中的贵人”是一个毕业的学生,老婆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改变他,现在他过的很好。这就是人到主义。
第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之点,使儿童得到与我们交往的快乐,共同认识,共同劳动、游戏、休息的快乐。www.aishibei.com
第三,成人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性质—这是未来的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环境。因此,极为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相互交往,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我们力求使儿童树立的那种理想。
第四,人对人们的信赖,人对自己的生活立场的信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富有人生乐趣的交往和诗个性升华的本源。因此,我们必须爱护和发展儿童对我们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同学、对人们的信任感和对自己的信心。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行的和相互关心着人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贯穿对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尊重,应该使儿童养成关心同学、亲人和一般人的感情。确实,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珍惜他人,自私自利,毫无善良可言,面对这一切我们真正的应该好好的反思。
第六,只有在使人能感到自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在他既不认为地被抬高,也不认为地被贬低的社会里,人才能显示和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和天赋,并成为幸福的人。
第七,儿童是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但我们教育者有义务去理解儿童,应该在考虑儿童内心活动的情况下拟定我们的教育计划。
第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去变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第九,对儿童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心地善良、爱、温和、直爽、乐于助人、休戚与共,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
第十,我们应该坚决扬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利主义和墙皮命令及其种种变现形式。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些,说实在话,有点乱,我很想捋一捋,但无奈“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就这样吧。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