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理管理知识-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这个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这个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着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总起来看,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①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②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的成员损失最小而心理满足较高;③协作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
(2)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①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②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作出贡献;③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此外,还指出,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②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③规定组织目标。 此外,美国的怀特·贝克(White Bake)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结合力"的概念,对管理理论也有很大意义。贝克指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①职能规范系统,即由于协作而划分和安排工作岗位所产生的合作系统;②职位系统,即直线的职权层次;③沟通联络系统;④奖惩制度;⑤组织规程,即使企业具有特征和个性的构想与手段。
这一学派主要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虽然组织理论并非全部的管理理论,但它对管理理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并对其他学派的形成(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有很大影响。
篇2:哈佛经理管理知识-美国管理运动
哈佛经理管理知识-美国出现"管理运动"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管理运动"(其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科学管理")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过程,时间大约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大体上有四五十年的时间。管理运动是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的过程。它为提高效率和生产率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这一运动是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主流。但是,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一百年以后的"管理运动"却出现在美国,这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当中出现的新概念,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人们重视管理。
19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废除黑奴制,开发西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1862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筹资形式枣有限责任联合股份公司(Limited Liability Joint Stock Company)。1890年封闭边境,国内人口趋于稳定,资本主义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工业革命的种种结果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大陆,使得美国的商品经济、劳动分配、工厂制度得到了发展,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社会达尔文主义"信条则承认存在无情竞争的制度,结果是"适者生存";工会运动的兴起,促使人们去研究新的管理课题枣劳资关系;宗教改革,承认教徒可以拥有个人财产,鼓励个人从事工商活动;企业、公司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经营的分散化,小规模条件下独裁类型的管理,逐渐被专业类型的管理所代替;技术的进步则引起了管理思想与哲学的巨大变化枣寻求借助技术之力增强人类活动力的适当方法,即管理。
可是,当时的企业管理非常落后,工厂工作时间长、效率低、工资也低,工人缺乏训练,雇主不懂得如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当时经营管理仍是以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为特点,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据文献记载,许多工厂的产量都远远低于其额定生产能力,能达到60%的都很少。
当时美国规模最大的公司是铁路公司。由于开发西部的客观需要,铁路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由于缺乏管理,问题很多,事故不断,效率极低。19世纪下半叶,《美国铁路杂志》的编辑亨利·普尔(Henry Pool),在分析了美国铁路系统从初创到成熟这一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许多误点和事故的原因后,指出铁路必须进行有效管理。他提出应该通过明确的组织机构系统来进行管理,即设置一套组织分工系统,汇报通讯系统,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便使管理者能及时了解铁路运行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事故发生。此外,他还提出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使组织协调,充满团结精神,要采取新的领导方式,以克服旧领导方式中墨守成规与单调刻板的毛病等等。普尔作为一位先驱者为后来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系统管理"等管理理论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对早期管理思想作出了很大贡献。
工业中存在的问题类似于铁路,企业和公司规模扩大以后,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效率、刺激、行政管理、教育等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缩写为ASME)则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会员亨利·唐纳(Henry Downe)1886年发表论文《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倡议发起运动把管理从工程学独立出来发展为一门学科。刚入会不久的年轻人泰罗听了唐纳的发言,随后就和他的同代人提出了一套实际做法、观点和思想方法。这些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 但是,仅有少数有见识的工业家和工程师认识到科学管理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还不足以形成为一个管理运动,还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向社会、向公众广泛宣传科学管理,这就是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后文另有详述)。当时东方铁路公司要提高客货运价,遭到货主和公众反对。马萨诸塞州州际商业委员会为此举行一次听证会,公众方的律师布兰戴维斯(Brandeis)邀请泰罗等11位工程师作证;只要采用科学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铁路公司不必提高票价同样可以盈利。结果公众方胜诉,同时也将科学管理引入了社会。 第二次高潮是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当时公司濒临倒闭,小斯隆(Alfred P. Sloan Jr.)就任总经理,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枣实行"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权制",建立多个利润中心。公司很快恢复元气,他们依靠的不是技术,而是管理与组织,因而也认识到管理的范围不仅仅是生产管理,而是要比这大得多。
第三次高潮是1924?932年梅约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后文将另作详述),结论引起轰动枣提出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可以看作是管理科学的里程碑之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到本世纪30年代,爆发了大危机,管理运动受到了影响。但是前后四五十年的运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引起了人们思想上、观念上的转变,对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管理运动为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所提倡 的并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保存、调研、合作、渐进"已经在人们心中、在社会土壤中扎下了根。
篇3:哈佛经理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理论
哈佛经理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这一理论是卡斯特(F. E. Kast)、罗森茨威克(J. E. Rosenzweig)和约翰逊(R. A. Johnson)等美国管理学家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要点主要有:
(1)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
(2)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周围环境(顾客、竞争者、供货者、政府等)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环境。它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在企业内部又包含着若干子系统,它们是:①目标和准则子系统,包括遵照社会的要求和准则,确定战略目标;②技术子系统,包括为完成任务必需的机器、工具、程序、方法和专业知识;③社会心理子系统,包括个人行为和动机、地位和作用关系、组织成员的智力开发、领导方式,以及正式组织系统与非正式组织系统等;④组织结构子系统,包括对组织及其任务进行合理划分和分配、协调他们的活动,并由组织图表、工作流程设计、职位和职责规定、章程与案例来说明,还涉及到权力类型、信息沟通方式等问题;⑤外界因素子系统,包括各种市场信息、人力与物力资源的获得,以及外界环境的反映与影响等。此外,还有一些子系统,如经营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等。这些子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3)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致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致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