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司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者先进事迹
E,1966年11月出生在E全州县E乡E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1983年8月进入到E三建担任学徒工,从最初做学徒工,到精通混凝土、模板、钢筋等多项专业工种技能,成为了E三建“作风过硬、技术过硬”的优秀作业队长。E29年如一日,扎根施工一线,所参与施工的工程获得过鲁班奖、全国装饰工程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国家3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等荣誉,从未发生过质量、安全责任事故,20**年4月6日,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苦学技艺 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工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能早点替父母分担家庭重担,E17岁从全州来到南宁打工。当时,在E三建承建的南宁北苍岭大米厂圆筒仓库项目做学徒工。每天起早摸黑,挖土方、扛水泥、捣砂浆、推斗车,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每月才得四、五十元的工钱,而技术工却能挣到七、八十元。这让E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技术才能挣到钱。从此,E下定决心学技术。白天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打混凝土,晚上挑灯夜战反复练习砌砖,每天都要练到拿不动砖刀为止。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后,他熟练地掌握了混凝土和砌砖工手艺并顺利考取了技能证书。
有了这两项技术,E并不满足。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狠劲,他跟着不同工种的师傅学习,怕忘记,他随身都会带着一个小本,www.aishibei.com把师傅教的东西现场记下来,回头再慢慢琢磨消化。就这样坚持了10年,写了满满9本。在隆安糖厂学看图纸,在崇左糖厂学装模板,在平果铝文化宫学钢筋下料,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1992年时,他已全面掌握了混凝土、模板、钢筋、架子等多个工种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范,专业技能日渐成熟,成为了E三建能独挡一面的专业工。
精益求精 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在建筑业打拼了10年之后,凭着一手过硬的技术活,E从一个普通工人干到班组的带班人,管理着几百人的劳务队伍。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993年10月,作为混凝土队队长的E,被公司急调到南宁裕丰商厦项目,负责把当时E开挖深度最深(接近20米)的四层地下室,在120天内抢出来。当时,E还没有商品混凝土,在没有先进混凝土输送设备的情况下,地下室 2.5米的梁和1米高筏板的混凝土浇注成了最大的难题。一向喜欢搞小发明的E,对工地一堆剩余铁皮花起了小心思。捣鼓了几天后,一个可拆卸式、可360度自由转换的圆筒输送器完成了。这批由他利用工地边角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直径为30公分、高80公分的圆形筒,可根据浇灌物对象的高低,灵活组合套用,可长可短,而且还可360度转换角度,相当于现在混凝土输送泵的功能。正是这不起眼的小发明,不但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地下室混凝土浇注难题,还让项目提前20天完成了节点计划,节约人工费20多万元。
同时为推进进度,E带领混凝土队20多人,连续60天加班加点,时隔19年,E还清楚地记得93年除夕那晚,在南宁满大街的鞭炮声中,E带领大伙穿着短裤雨衣,泡在泥地里通宵加班的情形。因连续抢工,差不多平均每人穿烂了五件雨衣。不过E们的努力没白费,120天如期交付四层地下室给业主,还为公司赢得了业主造价2500万元的续建工程承建权。
因为裕丰商厦项目的出色表现,E和E的班组成为了公司“作风过硬、敢打硬仗”的主力施工队。之后公司的许多重点、难点项目,包括两个鲁班奖项目都放心交给E。
20**年1月,E再次挑大梁,负责建筑面积32000m2、造价近1亿元的南宁市高新区10号区钢结构厂房的施工操作和劳务管理。E带领500多人连续80多天通宵加班加点、轮流作业,充分利用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主体与装饰、安装工程同步进行施工等方式,50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30天完成装饰部分施工,100天完成合同约定任务,创造了新的“南宁高新速度”,得到了郭声琨书记等上级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饮水思源 成为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出来这么多年,E时刻不忘家乡父老,回报社会。村里的邓家良家,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E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3年,E把邓家良www.aishibei.com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他砌砖、抹灰等技能,几年下来,他们家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盖起了新房。这些年,E从家乡带出的剩余劳动力有300多人,仅去年就实现工资收入近千万元,帮助许多家庭过上好日子。
对于身边的工友,E也是爱护有加。一天深夜,钢筋班组的一位外地工友得了急性阑尾炎得马上送医院抢救,当时工地没车,而且又风雨交加的,救人要紧,E赶紧背着他往田林县医院跑。背到医院后,E急忙挂号、交费忙前忙后,通宵守护,弄得值班医生和护士还以为E是他家亲戚。闲时E喜欢和工友们聊聊家常,整个队组如同一个大家庭。谁家要是遇到困难,都会第一个来找E,E也会尽E所能提供帮助。
责任如山 成为保障性住房质量的守护者
“要像自己家盖房子一样,用心做好工程”。对在建的E三建南宁基地5栋高层住宅楼和南宁喜禾危旧房改造项目两个保障性住房,作为带班队长,E深感身上的责任,肩负的是近千名职工对居住房质量的期盼,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喜禾危旧房改造项目中,工地施工面狭窄,周边居民楼多。为保证安全,在整个基础施工过程中,E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现场,时刻紧盯着每一道工序。每一根桩从土方开挖,放钢筋,浇灌混凝土,E都亲自跟班,手把手地教作业人员规范操作;每一块模板,每一处细缝,E都会认真检查;除了对自己的班组负责,E还主动与其它队组沟通、统一思想,以建自己房子的标准来严格交叉检,互相给对方找问题,把自己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挑出来,一一整改落实;务必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专职质检员、项目监理、业主单位的检查,等全部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的施工节点施工。
为有力推进工程进度,E经常与现场的施工员、项目经理多沟通,实时掌握、了解他们对整个项目进度的计划和要求,以便对下一步劳动力组织、材料配备等做到心中有底、有备无患。同时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建议项目部采用贯梁、锚杆等多种办法对超深基础护壁桩进行加固加牢,确保周边建筑基础不受影响。此外,为提高工人们的操作技能,E还自掏腰包派一些业绩突出的工人去参加各种类型的岗位资格培训,让他们在技能上更进一步,更好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服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E扎根一线29年,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证明:农民工,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篇2:建筑公司五一劳动奖章者先进事迹
建筑公司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者先进事迹
E,1966年11月出生在E全州县E乡E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1983年8月进入到E三建担任学徒工,从最初做学徒工,到精通混凝土、模板、钢筋等多项专业工种技能,成为了E三建“作风过硬、技术过硬”的优秀作业队长。E29年如一日,扎根施工一线,所参与施工的工程获得过鲁班奖、全国装饰工程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国家3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等荣誉,从未发生过质量、安全责任事故,20**年4月6日,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苦学技艺 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工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能早点替父母分担家庭重担,E17岁从全州来到南宁打工。当时,在E三建承建的南宁北苍岭大米厂圆筒仓库项目做学徒工。每天起早摸黑,挖土方、扛水泥、捣砂浆、推斗车,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每月才得四、五十元的工钱,而技术工却能挣到七、八十元。这让E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技术才能挣到钱。从此,E下定决心学技术。白天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打混凝土,晚上挑灯夜战反复练习砌砖,每天都要练到拿不动砖刀为止。功夫不负苦心人,半年后,他熟练地掌握了混凝土和砌砖工手艺并顺利考取了技能证书。
有了这两项技术,E并不满足。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狠劲,他跟着不同工种的师傅学习,怕忘记,他随身都会带着一个小本,www.aishibei.com把师傅教的东西现场记下来,回头再慢慢琢磨消化。就这样坚持了10年,写了满满9本。在隆安糖厂学看图纸,在崇左糖厂学装模板,在平果铝文化宫学钢筋下料,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1992年时,他已全面掌握了混凝土、模板、钢筋、架子等多个工种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范,专业技能日渐成熟,成为了E三建能独挡一面的专业工。
精益求精 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在建筑业打拼了10年之后,凭着一手过硬的技术活,E从一个普通工人干到班组的带班人,管理着几百人的劳务队伍。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1993年10月,作为混凝土队队长的E,被公司急调到南宁裕丰商厦项目,负责把当时E开挖深度最深(接近20米)的四层地下室,在120天内抢出来。当时,E还没有商品混凝土,在没有先进混凝土输送设备的情况下,地下室 2.5米的梁和1米高筏板的混凝土浇注成了最大的难题。一向喜欢搞小发明的E,对工地一堆剩余铁皮花起了小心思。捣鼓了几天后,一个可拆卸式、可360度自由转换的圆筒输送器完成了。这批由他利用工地边角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直径为30公分、高80公分的圆形筒,可根据浇灌物对象的高低,灵活组合套用,可长可短,而且还可360度转换角度,相当于现在混凝土输送泵的功能。正是这不起眼的小发明,不但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地下室混凝土浇注难题,还让项目提前20天完成了节点计划,节约人工费20多万元。
同时为推进进度,E带领混凝土队20多人,连续60天加班加点,时隔19年,E还清楚地记得93年除夕那晚,在南宁满大街的鞭炮声中,E带领大伙穿着短裤雨衣,泡在泥地里通宵加班的情形。因连续抢工,差不多平均每人穿烂了五件雨衣。不过E们的努力没白费,120天如期交付四层地下室给业主,还为公司赢得了业主造价2500万元的续建工程承建权。
因为裕丰商厦项目的出色表现,E和E的班组成为了公司“作风过硬、敢打硬仗”的主力施工队。之后公司的许多重点、难点项目,包括两个鲁班奖项目都放心交给E。
20**年1月,E再次挑大梁,负责建筑面积32000m2、造价近1亿元的南宁市高新区10号区钢结构厂房的施工操作和劳务管理。E带领500多人连续80多天通宵加班加点、轮流作业,充分利用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主体与装饰、安装工程同步进行施工等方式,50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30天完成装饰部分施工,100天完成合同约定任务,创造了新的“南宁高新速度”,得到了郭声琨书记等上级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饮水思源 成为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出来这么多年,E时刻不忘家乡父老,回报社会。村里的邓家良家,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E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3年,E把邓家良www.aishibei.com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他砌砖、抹灰等技能,几年下来,他们家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盖起了新房。这些年,E从家乡带出的剩余劳动力有300多人,仅去年就实现工资收入近千万元,帮助许多家庭过上好日子。
对于身边的工友,E也是爱护有加。一天深夜,钢筋班组的一位外地工友得了急性阑尾炎得马上送医院抢救,当时工地没车,而且又风雨交加的,救人要紧,E赶紧背着他往田林县医院跑。背到医院后,E急忙挂号、交费忙前忙后,通宵守护,弄得值班医生和护士还以为E是他家亲戚。闲时E喜欢和工友们聊聊家常,整个队组如同一个大家庭。谁家要是遇到困难,都会第一个来找E,E也会尽E所能提供帮助。
责任如山 成为保障性住房质量的守护者
“要像自己家盖房子一样,用心做好工程”。对在建的E三建南宁基地5栋高层住宅楼和南宁喜禾危旧房改造项目两个保障性住房,作为带班队长,E深感身上的责任,肩负的是近千名职工对居住房质量的期盼,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喜禾危旧房改造项目中,工地施工面狭窄,周边居民楼多。为保证安全,在整个基础施工过程中,E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现场,时刻紧盯着每一道工序。每一根桩从土方开挖,放钢筋,浇灌混凝土,E都亲自跟班,手把手地教作业人员规范操作;每一块模板,每一处细缝,E都会认真检查;除了对自己的班组负责,E还主动与其它队组沟通、统一思想,以建自己房子的标准来严格交叉检,互相给对方找问题,把自己检查容易忽略的地方挑出来,一一整改落实;务必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专职质检员、项目监理、业主单位的检查,等全部通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的施工节点施工。
为有力推进工程进度,E经常与现场的施工员、项目经理多沟通,实时掌握、了解他们对整个项目进度的计划和要求,以便对下一步劳动力组织、材料配备等做到心中有底、有备无患。同时根据多年施工经验,建议项目部采用贯梁、锚杆等多种办法对超深基础护壁桩进行加固加牢,确保周边建筑基础不受影响。此外,为提高工人们的操作技能,E还自掏腰包派一些业绩突出的工人去参加各种类型的岗位资格培训,让他们在技能上更进一步,更好地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服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E扎根一线29年,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证明:农民工,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篇3: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状元的满分答卷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进事迹:“状元”的满分答卷
瘦瘦的个子,黝黑的皮肤,寸长的头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他就是被工友戏称为重钢“状元”的z。
1994年,19岁稚气未脱的z怀着满腔的热血和父亲的叮嘱,成为了一名z基层建设者,他自己也没想到,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和许多普通工人一样,z走南闯北,披荆斩棘,一步步成长起来。20**年7月,他被任命为中国z重钢大公辅项目现场施工经理,此刻等待他的,既是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更是一个未知的考场,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
一道难解的题目
80余天时间,11种规格的管道,6公里长的战线,5000余吨钢结构的安装量,这些简单的数字串联在一起,组成了一道难解的题目。
时间追溯到20**年2月,重钢指挥部暂缓4号高炉施工,主抓二炼钢区域,要求大公辅主体工程20**年8月底必须全部完工。大干的时刻不期而至,只是没有想到来得这么急、这么猛、这么陡。由于工程前期受制于图纸不能及时到位、电能不足等种种原因,大公辅主体工程燃气管道的安装只有短短的80余天,这80余天必须完成11种规格的共6公里长的燃气管道安装,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在重庆长寿这片土地上,中国z先后圆满的完成了重钢2号、3号高炉、重钢料场工程、重钢煤气柜等施工任务,被重钢誉为最值得信赖的伙伴!能退缩吗?当然不能!
“状元”是这样炼成的
如何破解难题,获得满分,不辜负重钢人的信任?时间紧迫,任务急重,原本的施工方案和计划肯定行不通。压力产生动力。z在现场发现只有二炼钢区域做好了承台基础,但二炼钢区域施工单位众多,场地狭小,立体多层面作业,吊装难度大。怎么办?经过反复研究和精密计划,一个大胆的施工计划在z脑海形成。他决定先安支架、再安管道、左右吊装、边干边退施工,哪里有条件就去哪里吊装。同时他要求班组打破常规施工,提出“流水线”施工作业理论,即将管道从钢结构加工厂直接拉到现场,白天安装、晚上拼装,实行3班倒,24小时不间断作业。
七八月的夏天,是重庆最热的季节,普通人不干活走一圈下来,都是汗流浃背。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z每天身背两三个对讲机,在炎炎烈日下驰骋在约三公里的战线上,“嘶哑”的指挥、协调、督促、把关,常常从清晨一直坚守到凌晨。作业班组人员忍不住好心提醒他道:“z,你不用辛苦,每天来转一圈就好了。”但是他满脸轻松的说道:“这么热的天你们干活的都不怕,我这个光脚的怕什么?”
整个工程干下来,他原本白皙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体重也从原来的120斤降到了100斤。以至于后来他爱人来探亲的时候,盯着z看了半天,诧异的问道:“z,你这是在重庆干的工程还是在非洲干的工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流下的汗水都化为了掌声。20**年8月14日,重钢新区纬三南路北段最后一段弯头成功吊装就位,整个重钢大公辅工程燃气管道全线贯通,比计划工期整整提前了10天。z带领着“西部铁军”战士,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奇迹,赢得了尊重,获得了掌声,给重钢人民交上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絮絮叨叨的“省钱经”
“干工程不能铺张浪费,要注重勤俭节约。”这是z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工程部有两名年轻大学生在打印施工方案的时候,多打印了5张废纸,这些废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不值一提,但是z看见后却心疼地接连问道:“为什么不懂得节约用纸?为什么不细致一些?效益是节约出来的,你们知道不?你们两个上交10块钱罚款。”也许是被他的絮叨感动了,一名大学生把罚款的收据贴在了电脑屏幕前,时刻提醒自己,能节约的坚决不浪费。
一袋焊条值五百?大伙也许觉得是在开玩笑,但在施工现场却是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一天,项目部下属一个焊工班组在完成当天的工作后,没有对焊条进行回收就下班了,z发现后立即打电话给那名班组长,叫他回来清理材料并且当场罚款500元。在项目部开大会通报时,z反反复复说道:“罚款不是目的,只是让大家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为了节约项目部建设资金,z主动接手了重钢2号高炉项目部的二手活动板房搭建工作,办公桌、会议桌都是他从重庆长寿旧家具市场淘来的,洗一洗、抹一抹,又重新使用。小到一双手套、一根焊条,大到一件工作服、一个吊车台班,他都不厌其烦地要求大家不浪费、不乱用、不乱领、不乱签,力争材料都用到实处。一点又一点的节约,一句又一句的絮叨,在z的精打细算下,整个工程算下来,仅项目部日常开支和材料的使用上,就节约了整整10余万元。
笔记本的“秘密”
喜欢动脑子、研究技术是z的一大特点,跟他一起工作的人都知道,他有一项“秘密武器”——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在这个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涂满了记号,记载着每一天的施工内容和重点。每逢遇到施工难题,他就拿出笔记本,查找数据,认真记录,反复运算。
重钢35KV空压站共有5台变压器,每台重3吨,传统方法是在变压器房内铺设枕木,然后用吊车将变压器安装到位,这种方法会对变压器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可即使存在这样的弊端,却由于变压器房内空间狭小,吊车难以操作,连传统方法也没法使用。
“你是施工经理,你帮我们解决。”作业队长一句话,责任落在了z头上。对他而言,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以往他所接触的工程都是土建、钢结构居多,对于机械安装却鲜有先例。看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笔记本这次帮不上什么忙了,研究着“秘密武器”上记载的工程案例,z突然灵机一动,“吊车吊不进去,何不把设备滑进去?”他的方法就是先在变压器房内铺设枕木,然后在上面架设好轨道,涂上润滑油,在变压器尾部装上一台液压顶升装置,利用液压系统一点一点使变压器移动到安装位置。
胸中不学,犹手中无钱也。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在z的统筹指挥下,整个工程共采用了7项新技术和先进操作方法,节约资金100余万元。
20**年8月15日,在重钢“一号工程”劳动竞赛表彰大会上,z荣获重庆“五一劳动奖章”,成了实至名归的重钢“状元”。他平静的说道:“我只是祖国一名普通的建设者,哪里有工程需要我,我就扎根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