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教育心》有感
——守住一颗朴素的心
今年夏天,我很幸运地加入了教师队伍,在学校的拜师大会上接过了学校赠送的礼物——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这礼物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期待已久的教师工作随着震撼的国歌正式开始了。想象着自己每天可以欣赏到学校的鸟语花香,穿梭于朝气蓬勃的学生群中,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侃侃而谈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切都是美好的。但现实却不尽然。一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用心变为枉然,诸多的困难让我变得迷茫,“我真的适合做一名老师吗?”眼前的一切与我之前设想的截然相反,我站在十字路口,不知所从。我的斗志和精力一点点地销蚀,曾一度我失去了前进的力量与方向。我的信念呢?
无意间翻开了之前学校赠送的《我的教育心》,书中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工作一段时间就疲倦了,而您是怎样保持您的激情的呢”。读罢,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李镇西老师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育人的过程、方式、方法、反思、总结等。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汇其中,发人深思,撼人心魂,催人泪下。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一次次深刻的反省,一步步不经意的提高,最终造就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著名的教育家。字字句句如黄钟大吕警醒着我:成功源于付出,教育家的美称是在曲折的教育实践中锻造出来的。经过这位笔耕不辍、手不释卷的学者的思想洗礼,我感悟收获颇多。
保持纯净的童心
身处物欲横流的“名利场”,功名、利禄、前程、金钱正一点点浸蚀人们的心智。《老子》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要心静智明、勤俭修身,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培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思想境界,发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自觉做到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丢,环境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减,时代变了,甘于奉献的传统不改。
纯净的童心不单单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般淡泊名利,也蕴含着不管走多远,不管明天怎样,我们仍不忘初心的期许。
当我们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踏进这片纯净的校园时,我们都梦想着成为一名平凡而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不论挫折困难如何打击我们脆弱的心灵,都要给千疮百孔的心灵筑起一道厚实的防护墙,让我们悲伤绝望时不致放弃,让我们困于压力下仍有前进的动力,让我们面临教育挑战依旧拥有胜利的信念。揣着最初的梦想,站在三尺讲台上,一颗不疲惫的心仍如当初般满怀信念与理想,洒下希望的种子。
充满真挚的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发现对这份职业拥有纯净的童心是不够的,还需要让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亲而显爱,爱而生信,信而树威,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首先要爱护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对待每位学生,以最大的耐心引导学生。学生只有接收到我们发出的爱的信号,才会激发出对我们的爱,产生“动情效应”。
我曾与一位亲密的青年老师聊天,她经常会跟我抱怨班上有位特殊学生——智商低于同龄孩子,语言沟通有障碍。作为新手班主任,遇到这样的学生确实头疼,经常会因为他的成绩而拉低班级的平均分,经常会因为他的语言问题导致班级工作无法顺利展开,这种无形的压力与困恼让她常常不知所措。半个学期过后,我们又一次坐在一起聊天,他再没有跟我抱怨那位学生,我主动的提及那位学生的情况。她面带笑容地跟我说:“一切都很好呀! ”她说,既然他是我的学生,那就是一种缘分。他的特殊让我明白了因材施教的重要的和深刻意义。我把他当做自己的弟弟般,平时趁课余时间找他闲聊,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告诉他哪些不能做,他要做到哪些班规,慢慢地他开始融入到整个班级体中。看她脸上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我真的很为她感到高兴与自豪。看似瘦弱的身躯里藏着一颗海纳百川的心胸,去接纳去欢迎来到她面前的每一位迥然不同的学生。我想这正是一位老师对一群学生的爱吧,让她不在关注学生的异样与缺陷,眼里只有学生们的闪光点与可爱之处。
善于积累智慧
在当今社会知识层出不穷,我们面对的更是不断成长的独立个体。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扩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框架,勤于开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切实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我们在积累专业、业务智慧的同时,更要善于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吸取经验,增强教学智慧。这种智慧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琢磨不断思寻。教育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所以也找不到一种通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的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老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智慧的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老师语言的智慧,因为智慧的点拨,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智慧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智慧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灵感;表现为教育机智的智慧,可以化解尴尬。智慧地教育迥然不同的学生使教育事半功倍,也使教育影响持久深刻。对性格豪爽的,可单刀直入;对性格内向迟缓的,要慢工出细活;对自尊心强的,要照顾面子;对好胜的,要先肯定成绩;对性情软弱的,要饱含鼓励和信任。细节蕴藏智慧,智慧决定成败。愿自己,也希望我们大家都在李镇西老师的未来班建设中捕捉适合自己的智慧。
月亮既然选择了夜晚,就不畏黑暗和孤寂,哪怕很微弱;骆驼既然选择了沙漠,就不惧怕风沙和干渴,坚持为行人带路前行。我既然选择了教育,就不怕清贫和心累,矢志不渝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篇2:实施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
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界历次改革中最深刻的一次。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重点放在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上。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人才的标准和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贯穿在教学中呢?下面我就这一点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结合数学史进行素质教育
数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了数学知识的积累,如用绳记数等,最后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因此,介绍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过去、现在,展望数学的将来,发展数学,为人类作出贡献。
阅读数学家故事,能激发我们学习先哲们的钻研奉献精神,继承先人的科学成就,能培养我们的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严密、细致和敏捷,能锻炼我们的数学运用能力,发扬敢于争先的精神。
二、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是实现的反映,很多数学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源于现实。
如《几何》第一册前的引言提出四个问题,很有趣,也很现实,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面的解答,又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揭发数学源于现实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产实践,是生活中奇的浓缩,是实践中妙的结晶。数学的运算,妙趣横生。请你观察12345679这几个数字,看出缺哪一个数字吗?回答是缺“8”。而12345679乘以72的运算结果你知道是多少?回答是:888888888。有的是“8”吧!表面无“8”,而结果都是“8”。再看一个算式:1111111112=12345678987654321。得到这么整齐的对称数字。
数学与生活,谁也离不开谁。1、2、3、4、5、6、7,一个星期接着一个星期,周而复始。而一个月的周历表中,任意三横三列排成正方形的9个数的和,总是等于中的哪个数的9倍。这些都揭发数学源于现实的本质,从而了解数学不是抽象的学科,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的。
三、结合世界观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本身是一门严密的科学,逻辑的科学,在其中可挖掘不少辩证法的实例。
如在讲正、负数的时候,可以渗透矛盾的思想;在讲函数时,可以渗透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样一种哲学思想;在讲方程时,可以渗透平衡的思想等。
四、通过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素质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策略性的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量和形方面的本质的认识,以及达到研究或解决问题并使之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方式或程序。由于数学研究的是实现世界中的量和形,两个不同的事物,如果是有相同的量和形,它们的数学形式就是相同的。因此,数学的形式比知识(法则、公式、定理等)本身就体现了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将来从事的生产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机械的劳动,将会有较高的智力成分,能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不是形式的知识而是那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上两方面说明了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时,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的重要性。
当然,数学思想随着学习的深入,要不断升级。如在讲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学,这时就渗透了类比思想。还有方程思想、统计思想及待定系数法等思想均可通过知识的学习加以渗透。
五、通过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
学数学最终是www.aishibei.com为了应用,为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素质最终体现于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培养。如讲一道例题时,可用多种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多侧面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在亲手制作中体会数学,继而利用数学来设计创造,这是数学的升华。在猎奇中培养探索发现能力,在探妙中培养创造的灵感,在赏趣中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在审美中培养创新的本领。
六、通过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提高素质
数学是最容易判断真伪的一门学科,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答案也是明确。学数学能帮助学生形成坚毅求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七、通过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进行素质教育
数学和其它学科、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
正如音乐、美术一样,数学也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这样用美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从而转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在开放的课外活动中,你要去品赏数学之“趣”,让兴趣伴随自己学习、钻研、探索的全过程。
按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了充足的富余的时间。如果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在生活、生产中寻找数学的妙用,有利于培养智力和能力。如果能够大胆探“妙”,哪怕是“异想天开”,对于开发数学思维、培养想象能力来说,必然是收效显着。
以上是我对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一些看法。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同时,从以上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在这方面下功夫,那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我们的下一代也就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能够成为下世纪的合格接班人。
篇3:我的教育心读后感
《我的教育心》读后感
在李镇西老师的成长感悟中,除了对爱的正确理解和执行,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远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同样的道理,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是否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对待错误。所谓的如何对待,不仅仅是想方设法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指的是对错误的反思-----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那些敷衍对待自己的工作并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住头脑的人,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爬上来,也可能随时掉入另外一个错误的陷阱,而永远无法走向成功的教育。2009年秋,接了一个班风很差的毕业班.在接班时心里其实是很抵触,出于对领导的尊重勉强答应了.班上有一个叫小陈的学生在刚一接触就给我留了很差的印象:头发凌乱,外貌不端,碰到我从不向我问好.一次,他向我请假说他爷爷去世了,我当时就火冒三丈(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向我请了好几次假,每次都是什么长辈去世).咆哮着:你每天请假不是这个死就是那个死,家里人是不是都死光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但收不回来了.一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小陈那怨恨的眼光,后来做了很多补救,包括谈心、道歉,但始终没有获得他的原谅.。
二、爱,有时会变成一种伤害。
不要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
李老师原话: 我曾多次苦恼,为什么我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孩子,可一些学生对我总是很冷淡呢.我得到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伤害了学生的自尊,那么,好比是我们一方面热心地播撒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地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在书中,李老师举了多个自己教育中曾经伤害过学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数的老师或多或少犯过.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的中午或者是早自修,办公室总是有班主任在”批评”学生,老师歇斯底里地骂着,学生低垂着头,象个罪犯.虽然我们老师的出发点大抵都是为了学生好,是爱学生才会大动肝火,但,当学生象罪犯一样的站在你面前,被你指着鼻子怒骂,他们能接受你的批评吗?甚至,他都不会觉得这是批评,而是发泄.
三、比机智更重要的是尊重
我们常常追求一种教育机智,这是不错的。教师的教育机智,更多的时候表现在他们对教育时机的准确把握、对教育方式的恰当选择、对教育技巧的娴熟应用。但这种机智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智慧或者一种教育技艺,而更应该是对学生心灵的真诚尊重。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这种机智应该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而不是人为的应用。机智更多的是属于一种技巧,而这种技巧必须注入教育感情才会富有生命,换句话说,师生之间离开了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不过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
一次单元考试,从小郑同学的试卷中明显看出作弊的痕迹,于是,我想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办法,当着全班同学说,为了严肃考试纪律,今天中午将对几个同学进行重考.把小郑和几个”陪考”的学生叫到实验室重新考了一遍.结果如我所料,小郑重考的分数果然远低于原来的分数.我大发雷霆,在班会课上大肆批评………把天晚上,小郑家长给我打了电话,说小郑在家一直哭, 婉转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冷静下来想想,我也觉得自己做了过火了.我通过重考把事实弄清也就罢了,但采用这种方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他们同样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尊重.
从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教育者拥有的一颗教育心.正是这一颗朴素的教育心,才能让李老师做到真正关爱学生,善待每一个孩子.当教育中出现失误,能及时反思并改进.作为普通老师,我们和李老师有差距,但只要心中有学生,我们一样能成为一名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