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着的希望而绽放
——读《活着》
亵渎着生命,指缝间流淌着热泪,生与死本身就让人无奈,我与自己的命运有一段友情,那份爱让心灵放飞在羽翼间,奔流出自由,翱翔在眼前的那一片蔚蓝的天空,这份友情淡漠了一切,淡泊了生与死的痛苦,却坦然地接受了那一切无畏的瞬间,坦荡至极,生命绯红,千古有谁可及,绽放何等蕴气,唯有活着。没错,只有活着,享受这一片属于生命的纯净,属于生命的魅力。
饱含着滚热的泪水,我一丝不苟地合上了《活着》,放眼仰望那一片阴沉沉的天,相信着执着的美丽,这是一个怎样百折不饶的凡夫俗子,是一个怎样永不言败的农民,他心头的泪与痛,向我们刻画了怎样的奇迹?抬望眼,唯有仰天长啸罢也。那一群自在放飞的鸽子哟!勾勒了生的喜悦,死的无奈。穿透了一切烦心痛苦事,窥视着生命绽放出的绯红,死亡似乎成了最悲哀的核。一点点地吞噬,承载着眼泪这样繁重的液体。我终于忍受不住那一片阴沉,拿起自信对于生命的刊头,为自己与生命的友谊创造出一片艳阳天。这样的生命,经不起任何人的等待与蹉跎。不需要空虚而又无尽的忧伤,耕田,收稻,割草,这样无尽的朴实,却时刻绽放着生命的绯红。
我不曾与自己的泪水争夺坚强,也从不与自己的生命投下赌注。因为我没有把握自己能承受那千钧一发的苦难,那份揪心,让心坎里拓下深深的印记。很深,很痛,鼻子酸了,双眼红了,也无法释放那份痛苦。当你绝望之时能纠缠一线希望,当你仇恨之时抚平内心的褶皱,当你放弃之时顾虑着千钧一发的险恶,那是一份怎样的苦难,怎样让人深留余心……
既然活着,就应该活出生命的绯红。强人你内心的痛苦,强颜欢笑不是英雄。而是要站起来,告诉自己绝望的不存在。生命的可贵,即使它短暂,我们就更该弥足珍贵,选择一份神圣,让心活着,让灵魂奔放,让一切痛苦都毁灭在美丽的霎那间。活着,就是一首好歌。一首添满了生活的沧桑,生命的痕迹的好歌。它谱上了一曲坚定,执着,铺洒生命的阳光,当你在绝望至极时,当你在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时,请哼出生命的歌,活着的曲。让这一份活着的勇气凝练在生命的分分秒秒,绽放在花朵笑颜的刹那间,流淌在热泪盈眶,余烟袅袅的绯红间……
活着,让我在活着的美好上镌刻上一句隽永的祝福“享受生命灿烂星空,遥远未来绽放绯红。”活着是为活着本身意义而活着,不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仰望星空,那美丽的梦境不曾破碎,那一切都在为活着的希望而绽放,而奋斗。
好好活着,珍惜活着的分分秒秒,享受生命的纯净烂漫,享受呼吸的轻松自在,享受眼前的姹紫嫣红,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感受生命的美好,收敛绝望的眼睑,仰望绯红的绽放……
篇2: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修海峰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实,福贵的人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命途:从身为地主的浮华到败家后遭压迫;从被国民党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军回家团聚;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
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现在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其实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呢,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
画面一转,是老人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下午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天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这里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有趣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时飞扬跋扈的少爷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又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这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篇3:活着读后感(2)
《活着》读后感
读完《活着》,我感到的是一种低沉的怒吼,无声的震撼。小说中没有精心雕琢的文字,没有蓄意煽动的悲情,甚至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波澜壮阔的人生。当所有人都仰望灿烂星空的时候,作者却将目光转投于最为卑微的草根之中。以作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在卑微的草根中所蕴含的令人心惊的力量。
人为什么活着?这永远是一个问题,答案也因人而异。有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物质,有人活着是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着是为了亲情与爱情。可当一个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混沌未开的人看着他至亲之人一个个离去之后,这样痛苦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其实恰恰相反,生命的意义往往藏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经受过痛苦的淬炼才能变得完整与通达。试想年轻时的福贵,终日挥金如土,游戏人生。可他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睁眼便为该如何挥霍时光而苦恼。这样的行尸走肉,又能看到什么活着的意义。而当年迈的福贵经历过人生的大悲大痛之后,给既是作者又是人物的青年讲述自己之时,在那眯缝地眼中却无不透视着超迈的豁然。如此对比之下,年轻和年迈的福贵哪个更有活着的意义呢?
活着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痛苦,可痛苦并不能代表活着的意义。人类最终追求的是从痛苦中诞生的幸福。对幸福的定义是发至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感,可放眼如今,人们的生存环境愈来愈优越,可幸福感却不升反降,究其原因,只能说富足的物质虽然提升了生活质量,却更膨胀了人类的欲望,增多了满足的需要。这样下去,幸福便如一架永无尽头的天梯,尽管不断攀登,幸福却总在上方。而福贵一家人,尽管在汪洋般的痛苦中无助漂浮,却一直有一份满足存于心中。家珍即使在儿女丧尽,重病将死之时,仍然可以满足的总结自己的一生,并在生命的最后深刻,无比温情的对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这一句话,胜过多少金山银海,胜过多少海誓山盟。
即使在无边的黑暗中,人生也总有一丝光芒如同峭壁上的缆绳,给人活下去的力量。这一丝光芒便是希望。正如雅典娜在装满洪水、瘟疫和战争的潘多拉魔盒中偷偷放入希望。命运也总会在人面临绝望之际,重新给予生存的理由。当福贵一次次亲手埋葬至爱的亲人,苦难无数次叠加,可现实仍然为他保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希望。有庆没了,还要抚养凤霞:凤霞没了,还要照顾家珍:家珍没了,还要顾及二喜:二喜没了,最后还有苦根。命运就这样一路使他绝望,却又留下一丝希望。他被这一丝希望牵引着走过大半生。可到最后,苦根也没了。这时的他还有什么希望呢?我想这时的福贵老人活着已不需要的指引,他已经真正看透了死亡。死亡,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虽不至庄子鼓盆而歌那般洒脱,却也可在心中达到一种平静和从容了吧。活着的人终究会死,而死去的人不能复生。既然与亲人重聚只是迟早,那为什么不将就着过完余生呢。人生到达福贵老人这样的状态,是痛苦或是幸福,都不重要了。
痛苦中诞生的幸福,绝望中孕育的希望和,最终凝练成两个字:活着!人生只为活着而活着,而活着二字已囊括世间所有。
纵观整部小说,作者是以福贵老人之口,从一个侧面深究人性的顽强与坚韧。当然,优秀的小说总是要有对整个时代的铺陈与评论。淮海战役,文化大革命都被设定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在后者那样的恐怖时代,更有像有庆和春生之死那样骇人听闻的现实。宏大的背景和惊人的事件最终都是为了衬托出卑微而伟大的生命,《活着》就是一部考验生命极限的作品。
当生命经过痛苦与磨难的考验之后,得出的结果是:生命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融化,但绝不会为痛苦的重压而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