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是教师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LifelongLearning---终身学习。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只有终身不断学习才能叩开成功之门,在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幸福当然溢于言表。
孺人皆知,“活到老学到老”这句亘古不变的话。它不光出现在我国古代先哲的诗词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一千五百年前,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在经书中也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应当自摇篮起学习到墓穴”。可见,终身学习自古就是先哲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可见现在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中提出“终身学习”非空穴来风,更在肖川教授一书《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中直接与教师的幸福与否直接联系在一起。
在该书中明确阐述了教师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自如驾驭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获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所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日益成长,积累成功,体验收获,远离职业倦怠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开了知识传导者。
一、不断学习让教育理论更丰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博士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设想如果一个老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材?中小学首先应该抓好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不断学习更自信地面对生活
当我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我要笑对生活,这时我会浑身充满工作的激情;当我遇到困难,想打退鼓堂时,百折不挠的居里夫人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激励我鼓起勇气继续努力;当我抱怨自己一无是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名言会告诫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我志得意满时,“一杯水的容量”会提醒我,看似满满的一杯水还能容纳100多个回形针,自己还有许多能量可挖掘;当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在我耳畔响起;当我流连于书墨暗香,聆听谆谆教诲,就会仿佛置身于智者云集中,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弘扬。读书,让我对生活更加自信。
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轻松诙谐的书,我可以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渐渐地我进入书的世界,一天学习的疲劳和一些生活琐事的烦恼便顿消大半。此时,我便拥有了一份绝美的愉悦心情。
三、不断学习体会别样的乐趣
读了一些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禁不住拿起手中拙劣的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尝试着投稿,当自己的文章在某些报刊杂志上占有一席之地时,那种感觉,别提有多么的欣喜,这也许就是读书的另一种乐趣吧!
什么是幸福,怎么理解和定位幸福?原本脑中对幸福混杂不清、难以言述的体会,今日终于在教育博士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中,寻找到了会心的表述。原来,幸福就如此简单,只要“四有”(有盼头、有事做、有亲友、有积蓄);幸福就如此可以把握,一切均由心态。
是的,生命的苦乐全在于我们自己看,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因此,人生的意义、从教的意义、对象的意义,全靠我们的心灵去把握。“四有”之中,有谁没有呢?照此,人人应当都是幸福的!但心态不同,感受有的程度随之不同,有无幸福感也在此差别了。倘若认为从教一生,平凡清贫,何来盼头?不只是有事做,而是做不完;不是没亲友,而是无好亲友可依靠;不用说有积蓄,而是还有债。在此心态下,幸福感必将荡然无存。倘若认为,从教的盼头不是寄托在自己的前程,而是对象的成长;虽有再多的事,但这里有我的兴趣;不必要有好亲友,因为温情一点不缺;虽欠债,但有收获其他,且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如此,一切放低一点,只要拥有,不计多少,用此心态,必有自我的满足。自我满足就够了,因为幸福就是我自己的,管他别人怎么看,别用别人的心态来左右自己的心态了。
有人说,人身上都有两个频道:右边的那个频道,里面开的都是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自然的本能需求。人一生下来,这种本能都需要的,就像一盆花,天天浇水、施肥,它就茁壮成长。实际上,人的这种需求是不需要浇灌的,你越浇灌它越膨胀。然而,人的左边还有一个频道,那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我想,既然选择了从教,那就让我们关小右边的频道,开大左边的频道,那样,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世界必将不断地呈现。
“生活当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社会发展没有书籍,就好像失去阶梯”。而眼下我们学校在建设“书香性校园”的时机,读书活动有如阳光,照亮广大教师的心田,也照亮莘莘学子的未来;读书活动又如阶梯,在指引教师前行的同时,也在带领广大学生向科学文化的巅峰攀登。
篇2:终身学习是教师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终身学习---是教师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LifelongLearning---终身学习。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只有终身不断学习才能叩开成功之门,在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幸福当然溢于言表。
孺人皆知,“活到老学到老”这句亘古不变的话。它不光出现在我国古代先哲的诗词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一千五百年前,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在经书中也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应当自摇篮起学习到墓穴”。可见,终身学习自古就是先哲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可见现在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中提出“终身学习”非空穴来风,更在肖川教授一书《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中直接与教师的幸福与否直接联系在一起。
在该书中明确阐述了教师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自如驾驭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获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所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日益成长,积累成功,体验收获,远离职业倦怠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开了知识传导者。
一、不断学习让教育理论更丰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通过读书可以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一些教育专著,很有感触。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从“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阐述了自己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的思考,这实实在在是作者以一个学者的思想在为我们解惑;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使我的心灵受到激荡,“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随意”与“从容”,突然间我觉得以前的“随意”是一种逃避,以前的“从容”包含着惰性;博士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运用了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凝练、隽永的文字和独到教育的阐释给我深深的启迪,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观和教育观。
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设想如果一个老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材?中小学首先应该抓好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不断学习更自信地面对生活
当我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书会告诉我要笑对生活,这时我会浑身充满工作的激情;当我遇到困难,想打退鼓堂时,百折不挠的居里夫人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激励我鼓起勇气继续努力;当我抱怨自己一无是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名言会告诫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我志得意满时,“一杯水的容量”会提醒我,看似满满的一杯水还能容纳100多个回形针,自己还有许多能量可挖掘;当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在我耳畔响起;当我流连于书墨暗香,聆听谆谆教诲,就会仿佛置身于智者云集中,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弘扬。读书,让我对生活更加自信。
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仿佛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馨香。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可以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一望无际;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静美丽;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读小说,我会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或喜或悲;读抒情的散文诗歌,我会在作者淡淡的忧郁中品味他们对生命、生活、自然的态度;翻阅轻松诙谐的书,我可以尽情地放声大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渐渐地我进入书的世界,一天学习的疲劳和一些生活琐事的烦恼便顿消大半。此时,我便拥有了一份绝美的愉悦心情。
三、不断学习体会别样的乐趣
读了一些书,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禁不住拿起手中拙劣的笔,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尝试着投稿,当自己的文章在某些报刊杂志上占有一席之地时,那种感觉,别提有多么的欣喜,这也许就是读书的另一种乐趣吧!
什么是幸福,怎么理解和定位幸福?原本脑中对幸福混杂不清、难以言述的体会,今日终于在教育博士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中,寻找到了会心的表述。原来,幸福就如此简单,只要“四有”(有盼头、有事做、有亲友、有积蓄);幸福就如此可以把握,一切均由心态。
是的,生命的苦乐全在于我们自己看,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活。因此,人生的意义、从教的意义、对象的意义,全靠我们的心灵去把握。“四有”之中,有谁没有呢?照此,人人应当都是幸福的!但心态不同,感受有的程度随之不同,有无幸福感也在此差别了。倘若认为从教一生,平凡清贫,何来盼头?不只是有事做,而是做不完;不是没亲友,而是无好亲友可依靠;不用说有积蓄,而是还有债。在此心态下,幸福感必将荡然无存。倘若认为,从教的盼头不是寄托在自己的前程,而是对象的成长;虽有再多的事,但这里有我的兴趣;不必要有好亲友,因为温情一点不缺;虽欠债,但有收获其他,且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如此,一切放低一点,只要拥有,不计多少,用此心态,必有自我的满足。自我满足就够了,因为幸福就是我自己的,管他别人怎么看,别用别人的心态来左右自己的心态了。
有人说,人身上都有两个频道:右边的那个频道,里面开的都是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自然的本能需求。人一生下来,这种本能都需要的,就像一盆花,天天浇水、施肥,它就茁壮成长。实际上,人的这种需求是不需要浇灌的,你越浇灌它越膨胀。然而,人的左边还有一个频道,那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我想,既然选择了从教,那就让我们关小右边的频道,开大左边的频道,那样,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世界必将不断地呈现。
“生活当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社会发展没有书籍,就好像失去阶梯”。而眼下我们学校在建设“书香性校园”的时机,读书活动有如阳光,照亮广大教师的心田,也照亮莘莘学子的未来;读书活动又如阶梯,在指引教师前行的同时,也在带领广大学生向科学文化的巅峰攀登。
篇3:申报优秀教师共青团员事迹材料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申报优秀教师(共青团员)事迹材料
我于20**年7月毕业于学校,学校任教。回首自己4年来的从教生涯,感慨颇多。4年的教学生活点滴,记录着我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一万多个日子。在这一万多个日子里,我有过心酸,也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是感动。学生们的成长伴随着我的成长。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时刻地严格要求自己,并深刻地体会到: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以身作则,做到最好!回顾一下我从教以来的经历,可以简单的总结如下: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教师仅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我深深知道:作为老师,我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的学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天天地在形成,我们老师是他们榜样的力量,是他们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从事教育工作四个年头,我每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几年来,我以一种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默默耕耘。“言传身教”是我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引路人而一贯奉行的工作作风。我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做学生的表率。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想:作为老师,应“不以善小而不为”应从我们亲自弯腰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做起。这种师表形象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在一次上课前,我走进教室,教室时乱糟糟的,纸屑到处都是,真像一个菜市场。当时,我没有大声训学生,只是深深地看了大家一眼,然后拿起扫把扫起来。我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起扫把行动起来。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我想,这就是师德的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二、关心学生,循循善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我把爱如同春雨般润泽到学生的心灵里去。今年开学我班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打算辍学到广东打工,我三番五次上她家做她的思想工作,她有些回心转意,但又有些后顾之忧,我跟校长作了汇报,希望学校能够为她联系一个帮扶爱心人士,我答复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再每星期资助她15元。她现在一心扑在学习上,微笑每一天。有句话说得好:“你的孩子,我的学生,你亲我更爱!”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优等生关心,而且对于后进生,我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栽培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对于后进生,我会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去年我班有一个叫刘孝福的学生,纪律散慢,作业常常不完成,常与同学闹不和,欺负小同学。虽然多次教育,但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怎么办呢?最后,我试着寻找他本人身上的优点,结果发现他这个人还真有不少优点。比如,爱劳动,每次劳动,他总是特别积极,干得起劲,另外,他还十分有礼貌,每次见到老师远远就笑着打招呼。于是我就特别注意他,一发现他做好事,就及时表扬,然后还会微笑着对他说:“今天作业完成了吗?我要检查的啊!”随时随地,我会用微笑去鼓励他,在他犯了错误时,我也从不大声训他,而是以一颗宽容而博大的心去感化他、激励他。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纪律也好多了。我想,这大概是我们说的爱心教育吧!因爱孩子而爱上教育事业。在工作中,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长兄、朋友的角色中。天冷了,我不忘叫学生多穿衣服;哪位同学生病了,我给他们送水送药;哪位同学因故缺课,我想办法让他们补上……在我的爱心及循循善诱下,我不知送走了多少优秀生。一些学生在他们给我信中说:“老师,你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我们永远记着你,永远爱你。”每当此时,我怎能不为自己是一位人民教师感到光荣和自豪呢?学生对我的欢迎和爱慕在生活中也时时体现出来。我的办公桌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水果,或是一些漂亮的小玩艺儿,这些都出自学生的手呀。当然,我的工作同时也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进我所教的班级。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三、组织活动,开阔视野
1、20**年四川汶川地震,还有今年的玉树地震,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重大。为了灾区人民,我发动学生捐款救灾,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有多捐多,有少捐少,学生们踊跃参加,献出拳拳爱心,寄给了灾区人民。
2、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烈士英勇战斗的精神,每年清明节我都组织学生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并请革命前辈给同学生们讲黄沙老苏区革命的故事,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党和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鼓励他们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国争光,将来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我还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高尚的道德案例来教育学生,以社会公德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让他们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在我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和道德素养得到了提高和增强。
四、不断学习,超越自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特别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无不把着力点放在教育上,无不从教育改革上找出路。我国深知,抓教育就抓人才,就是抓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处在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可谓任重道远。面临这种教育新形势,我怀着时代的危机感、紧迫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岗位培训和大学教育继续学习,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以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认真摸索新的教学方法,阅读大量关于教学方面的书籍、杂志。因为我坚信,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止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清澈活力的水,我就必须是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溪,或者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在教育教学中,我追求卓越,与时俱进。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总是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改革教学的方法及手段,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我还坚信“开卷有益”,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因而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总之,我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学习。教学中,我寓教于乐,大胆创新,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玩中学。工作中,我做到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班级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他们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同时,班级结成互帮互学小组,让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几年来,我勇挑公开课的重担,为校、镇的教学改革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四年来,在学校领导、全校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点点成绩:所担任的学科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常名列前茅:近几年的学科竞赛,我班学生名次总是获得最多。经常参加校、镇级公开课、试验课、展示课、优质课,均获领导和师生的好评。
几年的教育生涯,我真心爱上了教育事业,全身心地奉献于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一座舞台,让我体验了各种角色;班级工作是一个炼炉,使我练就出一身本领;班级还是一个大家庭,让我的智慧在这里碰撞,能力在这里提高……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以后的路还很漫长,我将始终手捧一颗爱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模范履行职责,无私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继续为学生服务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一个当代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走过秋的萧瑟、冬的严寒,自然就会迎来春的绿野、夏的烂漫,只有去拚搏才会赢得胜利。我必将会踏实的走好每一步,肩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将我的青春奉献给教育事业,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