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寻找一点精神
程子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最幸运的是每教一次《<论语>选读》,我总能或多或少汲取《论语》的智慧光芒和精神养料。
一、多情的孔子。
痴人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 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而这个多情的却生在一个无情的时代。春秋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成河的时代,一个杀人如麻时代。他多情于建立一个其乐融融、和谐安定的大同社会,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因此即使他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也不忘幽默一把,自乐一番。他带着他的学生,待他们如父如友又兄弟更是如师生,浓浓情意,令人动容。
二、悲壮的孔子
周游列国期间,他的理想不被人理解,是那么地孤独,他还被隐士们嘲笑讽刺愚弄,甚至遭到政敌的排挤和暗哨。就连弟子们也逐渐离去:“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
在一次次的困难失败面前,孔子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其实我很想跟他们一样,走他们的路线,抛开天下国家不管,我还不是跟他们两个人的思想一样的。换句话说,都是在忧世的,担忧这个国家,担忧这个时代,担忧这个社会,这种忧都是一样的,问题只是做法两样。他们可以丢下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不管,只管自己种田去,可是我丢不下来。假如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我又何必来改变它呢?就因为时代太乱了,我必须要牺牲自己,来改变这个社会的潮流。这就是孔子!所以我们知道孔子走的路线,比这些隐士们走的路更难。明知道这个担子挑不动的,他硬要去挑。一句话说,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此情此景见这个“明知不可为而去为”的孔子,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形容词去形容呢?——悲壮。
我想,孔子震撼我们的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和光明的行为。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责任意识。知其不可:明知道不会成功,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去做,为什么?是觉得我应该要做,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弟子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巳,不亦远乎?”曾子的这段话包含着两个推论,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译成问答句:士为什么要弘大坚定?因为他们任重道远。为什么说他们任重?因为他们是把仁当作自己的人生责任的;又为什么道远?因为他们除非死掉,不然就不能卸下这副担子。这就是自讨苦吃式的崇高。我上文说,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不能因为你读了不少书,甚至读了不少洋文书,知道各种主义,就能受人尊敬。你还得有所承担。
2、执着品质。如同箭一般,射出去了就永不回头,纵然苍白憔悴,伤痕累累,也要步履蹒跚地往前走;纵然天再高,我再渺小,也要踮起双脚,因为这样就可离太阳再近一点点。
3、殉道精神。为了道义,为了志向,请愿牺牲自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
最后让我用张岱的话来总结吧: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张岱《四书遇》
在疲惫的时候,在想放弃的时候,读读《论语》看看孔子,我想我能触摸到一种精神来支持我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人活着,总是需要点精神的吧。
篇2: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捧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同样,这些药剂式的经验对于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也是极好的借鉴,它能警示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告诫我们为官先要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人心易浮躁,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容易迷失自己,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承担起组织和群众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担任惠山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关怀下,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转换,融入了新的大家庭。然而,我也深深体会到,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平台,新的氛围,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道德高尚,清正廉洁。正所谓有才更应有德,因此,必须见贤思齐,必须“吾日三省吾身”。学习《论语》,学习经典,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
在《论语心得》中,于丹对我们说“做事先做人,这是最朴实而又最深邃的职业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应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只有弘扬诚信美德,才能推动我们的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努力成为恪守诚信原则的楷模,而我们的诚信,更主要地体现在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群众,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拼搏,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