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存心得生疑惑

再读《论语》,存心得,生疑惑

通读《论语》存心得:

1、 师生之间,空洞却很真切的喜悦

  总觉得这几年议论教师的口气不对。果然今年确有人说教师节成了批判教师节。

  的确,今日教育界之怪现象确实该有许多本“儒林外史”来谴责了。

  但是,万事不可一概而论。高校行政化,导师老板化,名师嘴皮子化,名校牛气化,私校奴隶化等等,的确是所谓“教育乱象”。但是大多数老师,依然还是只能靠燃烧自己的“精神”,维持生命。

  读司马迁写孔子的困顿以及困顿之中和自己学生的相处,颇有同感。

  孔子被困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便分别向三个学生子路、子贡和颜回提了同一个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孔子的问话大意是,“诗中有一句:‘非兕非虎,却在旷野游荡’这不正是说我们吗?难道我所奉行的道义是错的吗?我们为何沦落至此?”子路有答,子贡有答,孔子不甚满意,加以点拨,而颜回的回答,却让孔子欣然而笑。颜回的回答是这样的:“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这番回答,语义坦白,简直就是现代汉语,不必翻译了。孔子听了,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颜回的家庭,比孔子还穷,后来颜回死了,作为“颜氏之子”的爹甚至希望孔子赞助点丧葬费用,这个颜氏哪里会“多财”,所谓“假如让你有了很多钱财,我就给你当师爷。”这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调侃。

  学生用“因为所行天下大道”,“所以不容于世”的逻辑安慰老师,老师也用一句不可实现的梦想来调侃一下自己和学生。

  师生之间,大概就是这样吧,谈一点大道,再说一点玩笑,即使困在山野,而且饥疾交加,却也时时有师生交流的愉悦。当今,有教育乱象,或者还可能很不少,但是,更多的还是处于这样交流中的师生吧。

  “万世师表”孔子以身践道赢得了弟子的爱戴和敬仰,他们记录他的举止言行,让他在《论语》里穿行千年万年,历史的风尘遮掩不住他的仁者心肠、君子风范。他盘膝倚案,诲人不倦;他浴沂水春风,咏仁智礼义,款款而来,走进我们的视野,温暖我们的心灵。恍惚间我时常错觉自己就是那粗楞楞的子路就是那直耿耿的宰我就是那做事畏缩的冉有,渴望接受夫子的呵斥敦促。

  回顾以我的生命丈量的三十多个春秋,那些折叠在岁月里的人和事,如一枚枚精美的叶片书签,用躯体凝固逝去的青春,呈现回忆的凄美忧伤。啊,那些饱含深意的呵斥敦促是否还静静地躺在岁月里等待我脱去成长的叛逆以亲历后的顿悟去细细品味呢?时间流转,瞬息又跌进一个冬季,拉开光阴的皱褶,那些可亲可敬可畏的面容依然生动地在脑海中浮现。如果有一天我愿意靠近真理,一定是因为他们的引领!

以《仁者爱人》为例生疑惑

  1、 第一章中,对其所安排的顺序不是很理解,难道不应该是先学文,从中得知做人的道理,才逐渐学会做人,才能进而行大道,施其博爱吗?

  本以为身为教育者,孔子会把学习当作一个人的要务,但这个老人家似乎看到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对于孔子把“孝”“弟”“信”“爱人”“仁”放在“学文”之前,我的理解是:一方面孔子可能认为“学文”很大一部分学的都是基于这些方面的,这些是起码基础,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也才有资格去发展别的东西。孔子是把这些当作为人之本了,或许在他看来,做不到这些的人,碰不得那些神圣的古籍,也不会读懂。

  孔子在此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主次,而非时间的先后,通俗地说修身和学习是并行的,交互生长的,在修身中学习,在学习中修身。

  第二章.曾子定是孔子顶好的学生,其境界之大小也与孔子相仿,所以他们之间的默契也是如此让人惊叹。难怪在《论语》中不再像仲由那类学生那样被直叙其名而是和孔子一样被称为曾子。

  其中,对于孔子的仁,我认为最值得探讨的还是孔子对恕的重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同时不免让人想到《论语》关于恕的另一段经典对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短的8个字却点出了为人处事的原则,道出了需要用一人去实践的真理。用现代化的角度理解,这讲得大概就是换位思考吧。自己都不愿意,怎么能加于别人呢?我想:恕才是仁之本吧!

  2、 第三章孔子为什么给子贡泼冷水而不是鼓励?这太打击一个上进青年了,也不符合孔子通常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的形象。(子贡这么说,孔子该很高兴啊,怎么说子贡做不到,是他认为这种境界太高了?)

  在第三章,孔子在子贡应该是说的得意的时候说出“非尔所及也”,确实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所以孔子不因他的自得,不因他为他的学生而去做一般人做的事——赞扬、鼓励他而是实实在在的说了一句:“非尔所及也。”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和看待事物的透彻性。

  子贡问过:“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子贡确乎是有些自不量力了,竟立马把自己提到如此高的地位。难怪孔子会语重心长地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啊!”看来孔子的仁政这恕是放在第一位的,要达到这么高的境界绝对不简单。

  这篇中的第三章最为打动我。因为这让我有切身的体会。比如说: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自己不想做,常常让父母帮我们做。这不就是将己所不欲的事强加给别人吗?

  第四章.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已经是达到圣的境界了。但这一点似乎与现在有点出入。像歌手丛飞,他应该符合这个要求了吧,但很多人评价丛飞是“病态”的,怕是与圣的境界相去甚远,而称赞他的人也没有想到用“圣”字。精神这东西,没有主观努力,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所以孔子所向往的,即使再高尚再优秀,但终究不起作用。人们对《论语》的研读,也只能流于表面。

  3、 第五章子路、颜渊和孔子之志有何区别?

  4、 第六章说:“不问马”而第十章又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矛盾?

  自己的马棚失了火,若让我们遇到这件事,我们大约会感觉不幸,感觉糟糕,多多少少会对看守人或其他人有责备之意,而且即使有人烧着了,或许我们也不会在第一想法上,就是问:“伤人乎?”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但孔子却 说了这句话。这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了“仁者爱人”,感受到了孔子的仁。

  5、 第七章他为什么吃不饱,是因为他仁爱而不忍吃吗?

  第九章孔子看到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贵族会快走几步表示敬慎,这是不是说明孔子很重地位?这跟“仁”又有什么联系?

  我:强调有等级之差的爱并不是爱的计量(多少)而是强调秩序伦常。

  6、 第十章孔子为仁,虽不伤鱼、鸟之根本,但仍然还是钓鱼、射鸟,是不是孔子根本就没有到达仁的最高境界,只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呢?

  为什么对飞鸟和栖宿的鸟态度不一,难道因鸟在栖息就不去打扰它,那为什么不因鸟在飞,在寻食而不去射它?为什么对它们不一样“仁”?

  7、 最后章是否有对普通百姓的鄙视意味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孔子心中怎会对他们产生真正的仁和爱呢?这样岂不是很虚伪?

  最后章的最后句什么意思?

  孔子在回答子贡有关管仲的问题时,只讲了管仲的功绩,这难道也是仁德吗?如果说现代科学家发明了原子弹是伟大功绩,那么轰炸日本广岛长崎也是仁德吗?(课后练习一)

  管仲不知礼而为仁,夫子誉之。子以仁重于礼乎?抑仁为礼之本,本立而末可废?

  他的功绩体现在“民受赐”(造福于民)上,而使“民受赐”则是大仁。

  管仲算难得了,有个孔子这么了解他。这有点像典型的舍小义而完成大义,孔子看待这件事,目光比子贡放得远。孔子从天下人的角度,从为天下安定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管仲啊!

  此一篇中,大力传唱种种美德,件件合礼之事。在孔子的世界里,仁是支柱,没有仁似乎成就不了儒家学术。人之本,人之方的面目亦在此篇中显现。孔子传颂孝悌,于是它被咏唱千古,孔子之道,以忠恕贯之,于是它成为君子修身的最终目标。……其实孔子的仁相当简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这似乎也相当容易做到,但试问古今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人?正如子贡诉于孔子,求不强加于人亦求不被强加,孔子决绝地说他做不到,为什么?人生而在世,难免有所求所欲,难免无形中给人造成伤害,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连孔子崇敬的大圣人们也做不到啊!但是孔子并不因此而否定了真正的大仁存在,譬如管仲,易主求仕,于当时,大概时有儒士唾之,但一向坚守礼乐的孔子却说其好话,你或许百思不得其解,但孔子的一番话使君胜读十年书,匹夫匹妇的小谅怎能与管仲的大仁相比,这是超脱君臣纲常的仁,普及于世人,做到立人、达人的仁者圣界啊!你或许还会问,那仁的目标呢?其实已经体现在孔子的志向中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的志普及众人,远远超过子路与友善,颜渊的自修身,那便是他仁的最终目标与境界。

总:

  人需要仁爱。仁爱使人类社会充满温暖。爱许多时候出于人对事物的喜欢,那么大家都会爱,然而对不喜欢的东西施以爱,可谓仁,就是传说中的“仁”“爱”。这种爱,需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达到,“理解”“宽容”就是一种爱。对自己不相干的事施以爱也可称为仁爱,同情他人的悲境、厄运,就是心存仁念。有了仁念,就会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对人施以仁爱。人不是神,没有精力去爱每一个人,但是可以从身边做起,如孝悌,乐于助人。这样做,爱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当你有更多精力时,就可以去爱更多人。

  ……孔子的任何理论都不是空洞抽象的,而且指导你如何在生命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达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浅显通俗的言语中包含着大智慧。孔子是思想不同于墨子,从不否认人的一些天性,他向来不反对人因血缘亲疏而产生的情感差异,而认为孝悌是人之根本,这也是他的学说在后来比墨家更容易被人接受的原因,但孔子的爱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升华到了爱众,这才是孔子的高尚所在。同时,孔子很重视人的知识修养,这是极进步也是极明智的。直到现在我们所说的“科教兴国”不也类似吗?仁是没有国界、时代之分的。

  初读整篇,知其可一以贯之,即“仁”。仁是抽象的,不只是该篇,整个孔子的学说的中心也可用“仁”来概括,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将它弄得十分清楚明白,因此我也只是谈谈自己想法。仁可以很小,小到“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虽少,必作”,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都体现了“仁”心。本篇第五条列出了颜渊、季路与孔子的志向。第一次读时不免有些失望,圣人孔子与其得意门生竟如此“目光短浅”,以如此“鸡毛蒜皮”之事为志,后细细想来,这些事并非轻而易举便可以实现的,这需要用我们的一生来实践。同时,“仁”也可以很大,本篇最后一章论管仲是否仁时,可知孔子提倡的是大仁,如果管仲殉难了,他对公子纠是仁,但这是小仁,他活下来辅佐齐桓公,实现了对齐国百姓的大仁,甚至还推及后世。正如李世民弑兄被视为不仁,但他成就贞观之治对百姓来说是大仁。故在小仁与大仁之间,我们取后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周游列国,跋山涉水,可谓智仁皆备了。其道甚大,而论其中心无外乎“仁”“礼”而已。而为人者仁,绝少不知礼者。故为仁者,道之本也。孔子的一生都在说仁、教仁,同时也在践仁。他自己的仁可谓完备,主要谈一下他的教仁,以及仁的理念。有若告诉我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非常好地概括了孔子的“仁”的根本。孔子是个理想家,也是个实干家,他的仁道不是虚无飘渺的,也不是挂在嘴上的。从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开始,从亲亲到亲人,是一个极自然和极浅易的理念。一个做到孝悌的人,不一定能为仁,但是他不会犯上做乱已经有了一个仁的方向和基石。接下来做的就是从推己到及人的过程了,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时间是人生经历是在红尘中的不断修炼。对每一件事都问问自己符合“仁”的标准没有,才能让仁熔铸到自己的生命中。孔子对于仁的实践可谓透彻,怀抱的是“安老者”“信朋友”“怀少者”的志向,对于盲乐师耐心指引,对于丧、冕、瞽者都抱敬畏之心,马厩失火而不问财货。即使这样,他说自己“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事事不违仁,仁道有成。其实所谓的仁对我们来说也无非是《中学生行为规范》那样的东西,都是老生常谈。贵在实践,贵在坚持,“为仁由己”,只有从内心发出,“吾日三省吾身”,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成就“仁”。当然这并不容易,非需大智慧、大定力同时还有大悲悯不可。这也是圣之所以为圣,盅之所以为众的原因吧。

篇2: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是孔夫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而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捧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古人云:开卷有益。这些先哲圣贤有价值的生活经验是我们现代人形成健全人格的良药。同样,这些药剂式的经验对于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也是极好的借鉴,它能警示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告诫我们为官先要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人心易浮躁,在金钱、荣誉、地位面前容易迷失自己,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守住自己,战胜自己,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承担起组织和群众的责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灵的快乐。

  担任惠山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和关怀下,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转换,融入了新的大家庭。然而,我也深深体会到,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平台,新的氛围,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道德高尚,清正廉洁。正所谓有才更应有德,因此,必须见贤思齐,必须“吾日三省吾身”。学习《论语》,学习经典,就是荡涤我们的思想浮尘,升华我们的道德因子。

  在《论语心得》中,于丹对我们说“做事先做人,这是最朴实而又最深邃的职业之道和人生之道。一切应从修身立德开始。”确实,诚以为人,诚以立业,诚以威国。诚实守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也是社会行为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只有弘扬诚信美德,才能推动我们的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更应努力成为恪守诚信原则的楷模,而我们的诚信,更主要地体现在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人民群众,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颗心来,无愧于人、无愧于岗位,永远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拼搏,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