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故事:用爱滋润孩子的心田
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批评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悔悟,并在短期内改正错误。批评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班主任的批评方式。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脾气,不同思想的学生应因人而异。严爱适度,批评学生应权衡利弊得失。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对于脾气暴躁,自我意识强的学生,教师应用“交流式”的批评,批评时糊涂些。
例如我班一位性格内向的女同学,一次月考前被某科老师严厉批评,她一气之下,该学科的卷子只写了名字,以不答试题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以此来报复老师。原因是老师得罪了她。第二天,我并没有去找她谈话,我把“惜”字写在黑板上,我对同学们说:“对于“惜”这个字我想谈谈个人的想法。“惜”的左边是个‘心’右边是个‘昔’,‘昔’的上面是,象是草,中间是‘一’表示‘地平线’,底下一个‘日’放在一起,则成为:太阳落到地平线的小草下面,意思是‘晚了’!用的左边是个‘心’,想想右边的‘晚了’就是“惜”。已经晚了的时候,我们‘惋惜’。怕它晚的时候我们‘珍惜’。
而后,我又对学生说:“我希望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幸福,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伙伴、朋友、亲人的生命以及和他们的缘分。我希望大家多珍惜少惋惜,一身边的一切。课后她主动地来找我谈心,说出了许多心里话,也和任课老师“握手言和”了。看来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应对症下药,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严爱适度,恰到好处的适度批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对他的批评,引导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认识顾全大局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激发其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动力。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学生幼稚无知,就随意地践踏学生的人格和自尊。爱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烛。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严的前提是“尊重”,真心爱护自已的教育对象,就必然要严格要求,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过分的严厉又缺乏情感的交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要合乎情理,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刻的论断:“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已的尊严感。”心理学的测量表明:“一个小孩从出生之日起,便开始具有了多种潜意识,其中包括受人尊重的本能。”这些都说明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勿庸质疑,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刺、挖苦、奚落甚至辱骂、体罚,这与严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评应当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细致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
篇2:小学生德育故事:德育也可以这样
小学生德育故事:德育,也可以这样
那天由于杏坛活动,晚到班几分钟。进门一看学生都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等我来上补差课。平时总有几个小家伙吵吵闹闹的,今天安静的教室让我有点意外,心里却美滋滋的。看着学生那乖巧的眼神,我心血来潮,宣布活动。学生兴奋地收好了书包,排好了桌凳,快速地站好在阳台上。我高兴地带领他们走进操场。
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大操场。看到空旷的草坪,个个像快要出笼的小鸟儿亟不可待地想冲向操场,我强调了纪律,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学生放好了书包。三五成群地散开道操场草坪的各处。有些玩老鹰捉小鸡,有些跳绳,有些开火车等等,个个玩得热火朝天。
我欣赏这幅夕阳西下与学生玩乐交融的美景,陶醉在其中。一位女学生走了过来,仰起她那圆圆的脸儿,嗫嗫地问:“石老师,我可以看会儿读书吗?”我先是一怔,后是爽朗地答应:“可以呀,你可以坐在草坪上,用你喜欢的方式去看书。”没等我说完,只见她飞快地跑去从书包里拿出《人文经典》,然后坐在草坪上读了起来。我走了上去,坐在她的身边。只见她她捧着书平整地摊在双腿上,她先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帮她指正个别字的读音,没一会儿她就能一句句地读了,不一会儿竟说会背了!要知道平时她背书背得是最慢的!旁边围来许多小朋友,最调皮的一个男生说:“石老师,你好久没给我们讲故事了,可以讲个吗?”我看了看时间,离放学还有些时间,便答应了,学生乐开了花,但很快又安静了下来。我讲的是《金斧和银斧》的故事,在有些寒意的秋风中,身边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围成了圆圈。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没人愿意打扰这安详的一切。
故事讲完了,W学生好奇地说:“石老师,为什么今天你对我们特别的好?”我说:“你们听话,遵守纪律,石老师很开心。今天上课后能很安静地等老师就是尊重老师,石老师也会同样去爱你们的。如果你们总是让石老师生气的话,老师会这样吗?……”微凉的秋风中,一位老师,一群孩子……
到放学时间了,学生没有像以往一样在我的教唆中排好队,一切都是那么有条理。看着这整齐的队伍,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我想我们的德育不应是苦口婆心地批评,也不是吐沫横飞式地说理,德育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德育的内容与方式更加得多元化,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发展规律,从而教达到不教的地步就不远了。
篇3:小学生德育故事:师者父母心
小学生德育故事:师者父母心
邻家有位小女孩上小学五年级了,由于是早产,智商不是很高,语数外三门加起来还不足百分。老师对她基本是不闻不问。今年暑假,小女孩她爸爸毅然辞去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决心回来在家附近重新找工作,边工作边辅导孩子。
我被小女孩父亲朴素的行动感动着。
父母的爱总是无私的,不管孩子是美或丑,是聪明或是笨拙,是听话还是调皮,哪怕是犯了错,做父母的总是不嫌弃,总是用宽容的心去耐心引导,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心情和希望。
爱,是教师职业的第一把钥匙。作为教师,我自认为是很爱我的学生的。孩子的作业我是凡做必改,要求过关的背书作业我是一个一个的过堂,我也关心孩子的身体、心理的健康,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即使有时嗓子沙哑,身心疲惫,我也是尽量克服着。身为人师,我在不断地付出。纵是如此,还是觉得自己不够爱学生。
看到有学生在咬手指甲,老师,你会怎么做?也许是严肃的声音:“***,你在干什么?”也许是责备的声音:“***,你又在咬指甲了!”如果唤作是自己的孩子,你还会这样没有耐心劝导吗?
遇见这样的孩子:上学一个多月了,就连最基本的单韵母的读法都混淆不清,老师,你会怎么做?也许是直接放弃,也许是先帮他补一补,补不上了再放弃。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是朋友家的孩子,你还会这样轻易放弃吗?
往往,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如父母的爱那般执着,没有父母的爱那样炽热,更没有父母的爱那样深沉。
于是,我尝试着改变自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去照顾。
班上有个小男孩,聪明,好学,懂事。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点进取之心。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两个字——淡定,三个字——无所谓,四个字——少年老成。刚上一年级的小家伙们,老师不管请谁做班干部,个个欢呼雀跃,轮到他,连个笑容都没有。有时故意在他面前表扬某个学生的字母写得好,鼓励他也要向别人学习,他也只是瞟一眼。这么好的孩子,从小就“心如止水”,等长大了,怎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呢!不行,我得改变他!
通过和他妈妈的交流得知,他曾经跟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幼儿园时老师就让我做小老师,那时,我读一遍,其他小朋友要读三遍。现在没意思,我们王老师也让我做小老师,我读一遍,其他小朋友也读一遍。原因明了:一是班干部做得理所当然,幼儿园时是,现在也是;二是当班干部没什么意思,和别的同学一样,没有优越感。根据这一分析,我利用一次他犯了错的机会,一方面请他暂停做班干部,请别的班干部代理,另一方面鼓励他,什么时候表现比别的小朋友好,还可以继续成为班上的班干部。在跟他讲话的过程中,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我,似乎有点不敢相信我的做法,最后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注意观察他。我对作业写得好的孩子奖励作业本,我对课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写进表扬榜……他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对老师的表扬总是不惜一顾,现在眼里写满了羡慕。对老师的看法也不一样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们王老师现在感觉不一样了。”终于有一天,小男孩竟然主动跟我说话了(从前都是我问他答):“王老师,再过几天就是我生日了。”“是吗?祝你生日快乐!”“王老师,今天你布置的作业我都写好了。”“你知道先写作业再玩,真棒!”“王老师,你知道我有多少零花钱吗?”“不知道,有多少呢?”“317”“呀,这么多!怎么会这么多呢?”“都是我暑假里帮妈妈干活儿,妈妈奖励给我的。”同一天里,他主动跟我说了三次话,每一次内容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的。“顽疾”终于被医好了!当我把这件事告诉他妈妈时,孩子的妈妈也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真正的师爱就是“爱生如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能做到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那么,自己也会被爱包围着。
其实,师爱就是如此简单。
平时,我们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在对待这些学生的“问题”或是“问题学生”时,我们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先训,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实在不行就请家长来帮忙。岂不知,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要有一颗父母一样的心去包容,去等待,给孩子一个转变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给学生积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师者父母心。”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多播种阳光,少撒些黑暗。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有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