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故事:对症下药班级管理的良方

小学生德育故事:对症下药,班级管理的良方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的身上,有孩子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活的不同于他人的灵魂,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身边的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训斥,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和谐。“我们必得变成小孩子,才能成为小孩子的先生。”从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中,不难发现,教师要想了解孩子,首先得深入孩子内心,懂得他们的所需,明白他们心里想的内容才能真正意义上引领孩子在生活与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陶行知非常着名的教育案例中有这么一则《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王友犯了错误之后,并没有直接训斥他。而是分别通过四块糖果让王友明白做人的道理。本来王友是等着挨批评的,可他并没有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四块糖果,没有一句训斥,没有一句说教,在及时有效的环境下让王友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精神的鼓励,对于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呢。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就会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从心里真正了解他们。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特定的具体的人,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顽皮的天性,因此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大声呵斥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仔细揣摩他们的心理,对症下药也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学期中学生的第一次午睡,因为要开会,本来临走之前教师已经布置强化了安全纪律,学生们也都乖乖趴在桌子上准备午睡。可是在教师走后不久,纪同学就开始在班上捣乱,大声说笑唤醒了不少同学,用粉笔塞进别人鼻孔,揪别人耳朵……当教师开完会回到班级中,学生们一个个向她诉说午睡的遭遇。

  也许这是她意料之中的事情,她按捺住自己的性子把纪同学喊来谈话。经过多方的思想工作,他终于说出了自己今天这些举动的缘由。原来上周已经将他和姜同学的座位对调了,可姜同学并未执行,他只能还坐在后面,觉得委屈呀,怎么办?于是他今天就搞出一系列的事情要让老师注意他。此时教师才恍然大悟,原来真的,在每个孩子的心理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只是如果教师一不注意,没有小心呵护就会将这小小的希望扼杀在萌芽状态。后来,纪同学的作业也能及时做全,在班级中还能够主动去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虽然他偶尔调皮,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也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的,因此,如果当时教师狠狠训斥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孩子犯这么多错误的原因,也就自然不能跟孩子得到很好的交流,也就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工作中多一点细心多一些耐心,才能发现人性中最值得骄傲的品质——善良。教师本该让生活在我们的羽翼下的孩子健康一些,快乐一些。以欣赏的眼光给予每个孩子肯定,或许他们都能创造出奇迹。

篇2:小学生德育故事:德育也可以这样

小学生德育故事:德育,也可以这样

  那天由于杏坛活动,晚到班几分钟。进门一看学生都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等我来上补差课。平时总有几个小家伙吵吵闹闹的,今天安静的教室让我有点意外,心里却美滋滋的。看着学生那乖巧的眼神,我心血来潮,宣布活动。学生兴奋地收好了书包,排好了桌凳,快速地站好在阳台上。我高兴地带领他们走进操场。

  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大操场。看到空旷的草坪,个个像快要出笼的小鸟儿亟不可待地想冲向操场,我强调了纪律,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学生放好了书包。三五成群地散开道操场草坪的各处。有些玩老鹰捉小鸡,有些跳绳,有些开火车等等,个个玩得热火朝天。

  我欣赏这幅夕阳西下与学生玩乐交融的美景,陶醉在其中。一位女学生走了过来,仰起她那圆圆的脸儿,嗫嗫地问:“石老师,我可以看会儿读书吗?”我先是一怔,后是爽朗地答应:“可以呀,你可以坐在草坪上,用你喜欢的方式去看书。”没等我说完,只见她飞快地跑去从书包里拿出《人文经典》,然后坐在草坪上读了起来。我走了上去,坐在她的身边。只见她她捧着书平整地摊在双腿上,她先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帮她指正个别字的读音,没一会儿她就能一句句地读了,不一会儿竟说会背了!要知道平时她背书背得是最慢的!旁边围来许多小朋友,最调皮的一个男生说:“石老师,你好久没给我们讲故事了,可以讲个吗?”我看了看时间,离放学还有些时间,便答应了,学生乐开了花,但很快又安静了下来。我讲的是《金斧和银斧》的故事,在有些寒意的秋风中,身边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围成了圆圈。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没人愿意打扰这安详的一切。

  故事讲完了,W学生好奇地说:“石老师,为什么今天你对我们特别的好?”我说:“你们听话,遵守纪律,石老师很开心。今天上课后能很安静地等老师就是尊重老师,石老师也会同样去爱你们的。如果你们总是让石老师生气的话,老师会这样吗?……”微凉的秋风中,一位老师,一群孩子……

  到放学时间了,学生没有像以往一样在我的教唆中排好队,一切都是那么有条理。看着这整齐的队伍,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我想我们的德育不应是苦口婆心地批评,也不是吐沫横飞式地说理,德育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德育的内容与方式更加得多元化,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发展规律,从而教达到不教的地步就不远了。

篇3:小学生德育故事:师者父母心

小学生德育故事:师者父母心

  邻家有位小女孩上小学五年级了,由于是早产,智商不是很高,语数外三门加起来还不足百分。老师对她基本是不闻不问。今年暑假,小女孩她爸爸毅然辞去了收入颇丰的工作,决心回来在家附近重新找工作,边工作边辅导孩子。

  我被小女孩父亲朴素的行动感动着。

  父母的爱总是无私的,不管孩子是美或丑,是聪明或是笨拙,是听话还是调皮,哪怕是犯了错,做父母的总是不嫌弃,总是用宽容的心去耐心引导,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心情和希望。

  爱,是教师职业的第一把钥匙。作为教师,我自认为是很爱我的学生的。孩子的作业我是凡做必改,要求过关的背书作业我是一个一个的过堂,我也关心孩子的身体、心理的健康,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即使有时嗓子沙哑,身心疲惫,我也是尽量克服着。身为人师,我在不断地付出。纵是如此,还是觉得自己不够爱学生。

  看到有学生在咬手指甲,老师,你会怎么做?也许是严肃的声音:“***,你在干什么?”也许是责备的声音:“***,你又在咬指甲了!”如果唤作是自己的孩子,你还会这样没有耐心劝导吗?

  遇见这样的孩子:上学一个多月了,就连最基本的单韵母的读法都混淆不清,老师,你会怎么做?也许是直接放弃,也许是先帮他补一补,补不上了再放弃。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是朋友家的孩子,你还会这样轻易放弃吗?

  往往,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如父母的爱那般执着,没有父母的爱那样炽热,更没有父母的爱那样深沉。

  于是,我尝试着改变自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去照顾。

  班上有个小男孩,聪明,好学,懂事。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点进取之心。用他妈妈的话说就是:两个字——淡定,三个字——无所谓,四个字——少年老成。刚上一年级的小家伙们,老师不管请谁做班干部,个个欢呼雀跃,轮到他,连个笑容都没有。有时故意在他面前表扬某个学生的字母写得好,鼓励他也要向别人学习,他也只是瞟一眼。这么好的孩子,从小就“心如止水”,等长大了,怎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呢!不行,我得改变他!

  通过和他妈妈的交流得知,他曾经跟妈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幼儿园时老师就让我做小老师,那时,我读一遍,其他小朋友要读三遍。现在没意思,我们王老师也让我做小老师,我读一遍,其他小朋友也读一遍。原因明了:一是班干部做得理所当然,幼儿园时是,现在也是;二是当班干部没什么意思,和别的同学一样,没有优越感。根据这一分析,我利用一次他犯了错的机会,一方面请他暂停做班干部,请别的班干部代理,另一方面鼓励他,什么时候表现比别的小朋友好,还可以继续成为班上的班干部。在跟他讲话的过程中,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我,似乎有点不敢相信我的做法,最后还是坚定地点了点头。

  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注意观察他。我对作业写得好的孩子奖励作业本,我对课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写进表扬榜……他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对老师的表扬总是不惜一顾,现在眼里写满了羡慕。对老师的看法也不一样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们王老师现在感觉不一样了。”终于有一天,小男孩竟然主动跟我说话了(从前都是我问他答):“王老师,再过几天就是我生日了。”“是吗?祝你生日快乐!”“王老师,今天你布置的作业我都写好了。”“你知道先写作业再玩,真棒!”“王老师,你知道我有多少零花钱吗?”“不知道,有多少呢?”“317”“呀,这么多!怎么会这么多呢?”“都是我暑假里帮妈妈干活儿,妈妈奖励给我的。”同一天里,他主动跟我说了三次话,每一次内容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的。“顽疾”终于被医好了!当我把这件事告诉他妈妈时,孩子的妈妈也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真正的师爱就是“爱生如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能做到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那么,自己也会被爱包围着。

  其实,师爱就是如此简单。

  平时,我们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在对待这些学生的“问题”或是“问题学生”时,我们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先训,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实在不行就请家长来帮忙。岂不知,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要有一颗父母一样的心去包容,去等待,给孩子一个转变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条件,给学生积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师者父母心。”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埋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接纳,少一些排斥;多播种阳光,少撒些黑暗。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有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