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部技术部长博士先进事迹

事业部技术部长博士先进事迹:他用行动践行着z精神

  在z活跃着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常年出差,工作在高寒缺氧、暴雨冰雹、山高路险、烈日狂风的环境中,但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们始终执着前行,在不断的挑战中体现着对企业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工作的责任,这个团队就是集团矿产事业部,而矿产事业部技术部长z博士则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作为一名z地质专业人员,z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z行为准则。“z的专业水平是一流的,人品同样是一流的”——这是领导对他的赞赏和肯定;“z将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这是同事对他的认同和评价;“我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我们的团队更专业、更优秀”——这是z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今年43岁的z从事地质工作已经24年了。1990年,z本科毕业后,在吉林工作并参与了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他又求学于中南大学。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他先后在地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余篇论文,与导师一起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7个科研项目。

  20**年博士毕业后,z加盟z。他到任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接触拜访了大量的矿业公司和勘查单位,考察筛选了数百个矿山、矿权。在公司矿权投资决策的质量把关中,在取得矿权后的勘查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许多人看来,博士应该是在舒适的环境里斯斯文文地搞科研。但z却无法这样,因为当前未被探明的矿产资源基本都分布在人烟罕至的崇山峻岭,除了需要运用专业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还需要较好的体力进行实地考察。因此,z的职业决定着他的人生就是要与艰苦环境相伴。在z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z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全国各地偏远的、环境恶劣的地区。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方圆几十公里见不到一个人;在群峰簇拥的青藏高原,严寒缺氧,强烈的紫外线灼人肌肤,层层掉皮,嘴唇开裂……可作为矿产事业部的技术负责人,哪个项目有需要,z就出现在哪里。在他看来,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地质工作者的战场,所有的艰苦在工作需要面前都变得渺小。

  记得有一次,z和同事到滇西矿山考察时,交通极为不便,车辆无法前行。而向导带来的好消息是——租到了马匹,却没有马鞍。z和同事骑上了没有马鞍的马匹,有小径,则骑马,连羊肠小道都没有的地方,就只能是牵马爬山。一天的骑马,大腿内侧磨出了一条条的血印;一周的连续徒步,脚板也磨出了一个个的血泡。

  20**年4月,在川西高原考察时,晚上没有地方住,临时用5根木头搭了个架子,两边盖上布条,算是帐篷了。z和同事王在全、黄先勇穿着鞋子,戴着帽子,和衣而卧。脚下可以看到星星,抬头可以看到月亮。半夜,繁星满天的诗意转瞬变成雨雪冰雹的狼狈,毯子和衣服上面盖了一层雪。牦牛在雪地中咯吱咯吱地走来,还以为是狗熊。

  这种大地为床、天空为被、以苦为乐的事情,在矿产事业部团队里、在z的身上,还有很多。

  20**年6月和7月,又是z接连两个月都出差在外的月份,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高原度过。6月25日,他和李革生、刘德成一起来到了海拔4680米的西藏昂仁县桑桑镇。年近六旬的刘工到达后,出现了嘴唇紫绀、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四肢无力等高原反应。z让刘工休息,他和李革生继续出发,在向导的带路下,继续考察海拔5200-5800米的矿权。众所周知,海拔50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就只有平地的60%,人即使平卧休息,心脏负担也相当于在平地干重体力劳动。而要完成矿山考察,就要做好矿石采样,去时要带上地质锤等专业工具,回来时要带上少则几公斤、多则十几公斤重的矿石样品。向更高海拔进军并且负重行走的他俩,更需要氧气和抗高原反应药物,但他们却毫不犹豫的把氧气和药物留给了刘工。过后,有人问他:“你没有高原反应吗?”他笑,说:“怎么会没有?那么高的海拔,每走几步,就要大口大口地喘气,恨不得把肺掏出来呼吸。”继而说:“那个时候,可能是靠意志而不是体力。这样的考察,其实是我对自己的一种磨练。”

  z不仅技术过硬,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带头人,管理者。他是第一个加盟z从事矿业投资的专业人员。在工作伊始,除了参与大量矿权项目的实地考察论证,为公司的决策献言献策,还要配合招聘专业人员、协调专业技术工作等等,虽然工作量巨大,但他却从没有怨言。为了帮助同事提高对矿业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z从进公司开始,就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有关人员编发学习资料,进行讲课培训。对于同事的求教,他总是耐心解答,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z常常告诫同事们:“我们的信息是公司决策的依据,如果因为我们的工作不认真、调查不彻底、分析不正确而导致公司决策失误和投资失败,那我们就是最大责任的承担者”。三年多来,z矿产事业部人员在专业技术上有了很大提升,这里面凝结着z大量的心血汗水。

  曾经有人问王博士:“闲下来最喜欢做什么?”他说:“带着妻子女儿走走。还有,美美地睡一觉”。是的,执子之手,让亲情濡染长期奔波的身心;沉沉入睡,让肩负的压力和责任稍稍远离。z何尝不想多陪陪妻子女儿,但这份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和家人的聚少离多。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他和同事们一道,离开各自天南地北的家,奔赴野外。出门时,还春深似海,再回时,却已夏花烂漫,抑或秋桂飘香了。偶尔的小聚,也是匆匆复匆匆,来不及温情款款,来不及互道珍重。

  每次离家再回家,z总会记得给妻子和女儿带一点小礼物:一个钱包,一条手链,一双草鞋,一条哈达……而每次必带的,一定是一块石头。当住校的女儿周末回家,只要看到餐桌上的石头,就知道爸爸回来过,又走了,留下的殷殷期盼和如山父爱,全在这不会说话的石头里了。

  为了使z没有后顾之忧,硕士学位的妻子甚至辞退了舒适的工作,一心一意地操持家务、照顾女儿。千里之外,相思情长。更多的时候,她和矿产事业部其他员工的家属一样,如同爱的守望者,默默等待自己的爱人如候鸟般归来……

  技术上,甘为人梯;工作中,乐于助人;生活上,严于律己。z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能量,不断输送给同事,输送给事业。作为一名z技术负责人,z凭着自己的认真敬业,凭着自己的才华知识,得到了领导的赞誉、同事的认同。z这位从容、成熟、自信、坚韧的z地质人,踏踏实实地用行动践行着z精神。

篇2:集团创新发展贡献个人技术员先进事迹

集团创新发展贡献个人技术员先进事迹

  养鱼人的侠骨柔情

  z来自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只有31岁的他,却有着11年的三文鱼养殖经验。20**年在女儿刚满一周岁的时候,z毅然投身zz公司,在青海z这片水域,从建设到组织生产,从鱼病防治到技术钻研,到孵化场员工的生活和文化建设,z带领的小团队各方面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养殖的三文鱼成活率要高于其他两个组,每次的文体比赛也总有他们团队的好名次。肯钻研,爱学习,一边干一边总结一边改进,就是z这两年一路走来的写照。

  z镇z村是一个离最近集镇也有25公里的村庄,地广人稀,且平均一年有3个月是5级以上的风季,最大风力可达7级。晚上睡在水上工作间,起风时就摇晃得厉害。“真有点提心吊胆,不习惯的人很难入眠呀。”在水上工作间住过一晚的同事感慨的说。从zz公司到z村,需要先坐车再坐船,“奔波”一小时才能到,而就是在这片人烟稀少的水域,20**年z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就成功打造了一个年孵化200万粒三倍体鱼卵水上孵化培育基地。但在建设初期,就碰到了风浪造成的车间设施溢水,引起鱼苗损失的难题,这可把z急得是团团转。

  最先通过放置漂浮物、安装挡水板等措施虽说有所好转,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溢水产生的安全问题。改进的脚步从不歇止,思考的创意永无止境。经过多方试验,z最终发明了可以调控水位高低的排污管,看似“简单”的控制管,但却凝聚了z的无数心血。这个排污管技术构思巧妙,结构简单,能迅速降低水位,在任何恶劣天气下确保鱼苗的安全,又能有效保证养殖数量。排污管一投入到生产使用中,当年就减少鱼苗损益20万尾,为公司今后开展国内首创的水上苗种孵化、培育,提供了最为关键的设备保障技术,也间接地节省了孵化设施近一半的硬件投入。

  作为一名技术员、一名老员工,z以其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在公司的两年多时间里,z以自身所学扎实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为公司的三文鱼的孵化工作和成鱼的疾病防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服务,也为公司培养输送了部分基层业务骨干。除了做好一名技术员的本职工作外,z还是整个孵化场的整体负责人,在管理孵化场的生产、技术等工作外,还要为员工们的后勤服务操心。他组建的团队,凝聚力强,有较好的集体荣誉感,这些都与z的用心管理是分不开的。

  对员工工作中的失误,z会严厉批评并加以强调工作要求和技术指导,但在生活中又是善良的老好人。冬天的z水面气温零下10多度,实习生小杨没有棉衣,又因是外地人,对这里环境条件不适应,z就把自己的大衣、棉帽拿给他……正是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实习期结束后,很多学生主动提出要求继续留在孵化场进行顶岗实习,直至毕业后成为公司正式职工。20**年10月份公司开展文化活动,z组建的小组经过短短时间的组合,最终以两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公司总成绩第一名,z和他带领的团队的拼劲和干劲有此可见一斑,要知道,就人数而言,他所在小组是最少的。

  z认为,组建了公司自己的三文鱼鱼苗基地是让他最有成就感的事。“目标确定后,全力以赴,就是成功的秘诀。”小组的一名员工说,这是z和他们分享的秘诀,而在工作中,z也一直以积极的心态要求自己和团队成员。“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所以我们的团队是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把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这样才会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益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z三文鱼养殖必将成为中国第一,走向世界!”这是z鼓舞士气经常说的一句话。在青海z水库,这位普通、朴实、热情、活力的北方汉子,一位平凡的企业员工,却用创新理念书写着不平凡的事业。

篇3:施工技术员先进事迹

施工技术员先进事迹:向梦想奋进

  20**年参加工作的z,虽然经过五年的工程洗礼,但仍保持着纤瘦文弱的书生气。一双睿智的眼睛充满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一副单薄的身板渗透出一股子冲劲和韧劲。

  刚参加工作他就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五年规划:半年内熟悉工作环境,完成学生与员工的身份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一年内成为一名能独立负责大项目施工技术的技术人员;三年内有自己的专利和创新;五年内成为公司技术队伍里的佼佼者。

  一个个目标的制定,一份份辛勤的付出。在攀钢冷轧棒材厂技改、柳钢1450热轧板带完善工程、柳钢热轧、冷轧检修等工程的学习、历练和总结中,他先后取得了《S型离心泵叶轮快速拆装台》、《上压式AGC液压缸快速更换台架》、《弯窜辊缸更换夹具》三项新型实用专利;创新改良了冷轧重卷线张力辊轴承抓具、联轴器抓具等施工机具;图文并茂的编写了《热轧粗轧辊端万向节快速更换》、《步进梁曲柄更换流程》、《助卷器皮带更换流程》维检“作业指导书”;成功申报了“柳钢1450板带完善工程之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四川省优秀安装工程”。20**年,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获得了机装分公司20**年度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称号,终于为他的五年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合格的技术员是严格的按技术标准、规范循规守矩的组织施工,优秀的技术员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不断地创新改进,推陈出新。z无疑就是一个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用他的话说,学习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搞技术就必须要有“三心”、“四多”,即:责任心、上进心、解惑心;多学、多问、多想、多做。而他也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自己的。

  刚参加工作时,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成为他工作的拦路虎,为使自己尽快融入到技术员这个角色里,他把施工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当成师傅,从熟悉图纸到图纸与施工现场的融会贯通,从开工到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从现场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到与甲方的沟通签证,每一个环节他都带着问题去,抱着收获回,一个项目还没完,他就基本具备了一个合格技术员的水平。为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Solid Works三维软件,与班组员工一起学习钳工、焊工、管工、起重工等一些相关知识,为自己后来的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负责柳钢冷轧检修工程技术时,面对着每天拆、修、装的重复工作,他没有像别人那样走过,看过就算了,而是用心把每个设备出现的问题、检修的频率、检修需要的时间、人力及物资等都细细的记下,主动与班组人员沟通,了解班组维修时存在的困难,希望技术人员能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等。通过平时的观察,他发现冷轧重卷线张力辊轴承检修的频率很高,而且检修时的拆装费时费力,很多轴承拆下后损伤太大,无法再重复使用,成本较高。怎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呢?他反复的思考着这个问题。通过对施工工艺、施工机具等方面的分析,他找出了影响整个工作效率和成本的关键,那就是传统的“框式”轴承抓具。针对这一问题,他翻阅专业书籍,到班组听取有经验的老师傅的意见和建议,画出工具草图,反复的推敲论证,最终设计制作出了新的“板式”轴承抓具,不但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安全系数,还有效的节约了成本。从使用新抓具至今已更换16盘轴承,节约直接成本12万余元。这一机具的改良创新受到了甲方和班组的一致好评。

  z,在一个很多人都认为学不到东西,出不了成绩的维检技术岗位上,却做出了令许多技术人员都艳羡的成绩。通过五年的汗水和努力,他不仅成为了柳钢项目部质量技术负责人,还成为了机装分公司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的代表,获得了公司20**年度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称号。于他来说,成为机装分公司技术岗位的佼佼者仅是一个开始,他的梦想是能获得更多的专利,能有更多的小发明,能成为同行业里的精英、专家,获得集团、省市、国家级的荣誉称号,现在的他也正朝着自己的梦想在不断地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