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最美家庭”典型事迹(8)
z家庭先进事迹
家可以不是奢华的,但一定是温馨的,还有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老爱幼、坦诚相待等等。这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说出的。在鼠街村委会,提起z一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马老师的一家在我们村里真是表率啊,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罗宣大村的邻居如是说。
身体力行、孝敬老人
中国有部孝经,这部书给“孝”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大孝尊荣、其次弗儒、其下能养。意思是最好的孝亲方法就是:尊敬父母、荣耀父母;其次是不做恶事使父母蒙羞;最低的要求是物质、金钱供养父母。
她结婚到婆家已经10多年了,但从没和婆婆吵过架,也没和她红过脸,有什么事我们都是放到桌面上讲,在背后从不议论对方。之所以10多年中她们从没争吵,全是因为她和婆婆都是通情达理的人。z把婆婆当自己的长辈对待,从不会对她无礼,一直很尊重她。
在生活中,她常给老人换洗被子、衣服,给他们打扫房间。每个春节都给他们买新衣服,给他们压岁钱,这些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她想让他们知道,作为儿子儿媳的心里有他们。
同舟共济、事业有成
20**年,二十出头刚刚毕业的z便开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她瞄准了农村的幼儿市场,农村幼儿无人照顾,每天跟随爷爷奶奶出没于田间地头,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幼儿教师,有条件的家庭就跟随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她当时就想:为什么城里的孩子三岁半就可以进幼儿园,而农村就要到七岁才可以入学,每天听见的就是鸡鸣狗叫,每天父母就只能教授孩子:“小狗怎么叫?汪、汪…”这对幼儿的智力思维很不利,一年之后,她筹建了z县龙街乡第一所幼儿园 ——鼠街幼儿园,生源达130 人。20**年,z与丈夫在龙街小集镇上筹建了第二所幼儿园——龙街兴星幼儿园,招收幼儿120 多名,20**年又在龙街乡五福村委会筹建了第三所幼儿园——龙街团山幼儿园,招收幼儿37名。占领了龙街幼儿市场的“半壁江山”。在z一家的带动下,龙街又相继办起了两家幼儿园,为龙街的幼教事业开辟了一片天地,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十二名大中专毕业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她在办学过程中,从不计较收入多少,只在乎适龄儿童是否入学,为住校的幼儿减免生活费,为家庭困难的幼儿减免学费。她的办学理念 ——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行为不仅回馈了社会,更是他这样一名共产党员形象的诠释。他深知:做事业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欲,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最完美的状态,这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十年如一月,龙街的幼儿入园率现跃居全县第一位,这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z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年,z在丈夫回家继续创业后,进入了鼠街村委会,当选为村妇女主任、村委会副主任,党总支委员。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难的莫过于妇女工作,这是一对国情与国策之间的矛盾。而这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就是靠农村基层女专干“小媳妇”来协调控制。做好这项工作可不容易,要脚勤、嘴勤、心细、心诚,碰上难啃的“骨头”,还要有“软磨硬泡”的功夫才行 ,两年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妇女们都进入葡萄园工作,增加了收入,稳定了家庭,缓解了家庭矛盾,老年妇女也有了收入,妇女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他深知:做事业的最高境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欲,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最完美的状态,这正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 20**年6月,由于自身的努力,z同志又当选为鼠街村委会主任。她肩上的胆子更重了。
言传身教、影响儿女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确实如此,她也把这种爱延伸到了亲朋邻里、陌生人和弱势群体,对社会上的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z夫妇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每当到县城,遇到在街上乞讨的老人、残疾人,她们经常会让孩子们拿些零钱给他们,教育孩子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要有爱心,不可歧视他们。
她们经常教育儿女:我们有一张口两只手,是要我们少说多做,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常是说的比做的多,我们不仅要在金钱上帮助人,也要在技能、心灵、关爱中帮助他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热心公益,同情弱者。
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尊老爱幼是一种传承,尊老爱幼是一种文明,让敬老、尊老之风永远留在文明每个人心中,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文明与我们同行,让美德充满人间。
篇2:县最美家庭典型事迹6
县“最美家庭”典型事迹(6)
阳光总在风雨后
——记“最美家庭”z户先进事迹
z的家庭是千万户家庭中的一个普通家庭,也是大千世界里平凡的一户,她们用自己的坚强、朴实、宽容、相敬和爱护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她们没有最富裕的生活,但是有最温馨的家庭。
人生的“梦想”
她出生在z县昙华乡一个贫困落后,人口不足100人的小山村。她的童年生活中,只有弓腰驼背、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和带残疾的母亲陪伴着她。父亲虽然健在,但是自己生活在另外一个村,从来不管她。那个时候,虽然家庭残缺不全,一家人的生活也不是很富足,但因为有爷爷奶奶和母亲的勤劳善良,一家人过得自在安祥。她的中学时代,因为爷爷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把他已经出去倒插门的儿子(她的大伯)一家叫回来和她们一起生活,大伯一家好吃懒做,家里9口人的土地全靠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她严重残疾的妈妈耕种,当爷爷奶奶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养的年猪收获的时候,种一年的烤烟卖了60多元钱想用来供她上学的时候,大伯都会回家搜刮走大半。大伯一家不想让她继续读书,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那个时候,她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学,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爷爷奶奶和母亲养老送终,自己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
为了“幸福的家”奋斗不息
为了有个“幸福的家”,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始暗暗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考上了大学本科,成为昙华乡解放30多年来第一个大学本科生,成了昙华乡莘莘学子们学习的榜样。由于大伯没有实现让她辍学的目的,一直心有不甘,在她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大伯一家霸占了她们的土地和房产,使她和母亲第一次彻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第一个家,母亲只能靠乞讨为生。而她,则是依靠学校微薄的补助和奖学金维持生活学习。1996年,无家可归的母亲改嫁到石羊,20**年继父因高血压突然去世,她母亲在继父家也呆不下去了,她和母亲第二次失去了第二个家。
毕业之后,她被分配到铁锁乡中学当了一名老师。在从教期间,她循循善诱,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回报社会;她走村串户动员辍学学生入学,还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把自己所有的爱心和耐心都给了学生。当了5年的教师之后,她通过努力考取了司法所长,同时还考取了z县人民检察院的公务员。但是她毅然决然选择到贫困落后的铁锁乡工作,用自己的所学为贫困山区的人民服务。在铁锁工作的5年时间里,她一个女同志不畏艰难,跋山涉水到当事人家中调解矛盾纠纷,无偿为贫困弱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解决当地群众打不起官司的问题。20**年她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法律援助律师,这为她利用法律知识为人民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20**年8月,她被调到人口更多、工作更为复杂的新街乡工作。工作中,她认真调解好每一件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接待好每一位当事人,为他们答疑解惑。在调解纠纷时,她曾经被不讲理的当事人骂过、误解过,但是她从来不计较,只要能够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化干戈为玉帛,再大的委屈和痛苦她都能忍受;在防止矛盾激化时,面对情绪激动、手持凶器的当事人,她毫不畏惧,勇敢制止当事人的过激行为,防止矛盾激化。由于她的耐心和恒心,一件件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得以化解。
她始终没有忘记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她也用自己的爱心回报这个社会。多年来她坚持为地震灾区和贫困群众捐款捐物,为李一平教育基金会和群众联系户捐款,为群众联系户提供发家致富的路子,帮助他们发家致富。
用心经营“爱的港湾”
一个家庭之所以和睦,她的感悟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由于从小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倍感生活的艰辛,备受生活的磨难,所以她决心要给父母孩子一个健全、温馨、幸福的家。结婚之前,她的择偶标准就是不图他大富大贵,不图他有多少本事和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她好,对她的家人好。结婚之后,她和丈夫相亲相爱,相互包容理解,相互鼓励,共同经营着“爱的港湾”,让老人老有所养,让孩子健康成长。
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婚后,80多岁的婆婆一个人在石羊老家生活,她和丈夫利用休息休假的时间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婆婆,给婆婆带点好吃的,婆婆笑得合不拢嘴。父亲虽然从小不管她,但是父亲年老之后,她认为赡养父亲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她随时给父亲买吃的穿的,带钱给父亲看病,20**年,享年85岁的父亲去世,她和丈夫安葬了父亲,让父亲得以安息。
虽然她的人生如此艰难坎坷,但是命运之神再一次捉弄了她们。20**年底,她们的女儿被检查出患了先天性耳聋,现在的医学水平根本无法治疗,只能佩戴助听器之后送去特殊学校进行语言训练,否则女儿将终生又聋又哑。看着活泼可爱漂亮的女儿,她忍着所有的苦和痛,为孩子配了助听器,把女儿送到昆明市盘龙区残联语言训练学校学习说话。孩子在昆明学习的4年多时间里,每月需要交给学校1500元的生活费和培训费,她们夫妻每个月要到昆明看望一次孩子,孩子生病和喝牛奶等费用还要另外计算。一个月下来,夫妻两人的工资就要花去三分之二,她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但是只要孩子好了,即使让她们舍弃生命她们也无怨无悔,在所不辞。4年多时间,仅孩子的花费就支出了10多万元。当然,经过4年的特殊训练,女儿终于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开始懂事了,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女儿开始对自己的残疾问题变得敏感、自卑,随时强调自己是残疾人,不愿意出去和小朋友玩,脾气也变得很暴躁。孩子的身体已经有问题了,她们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再出现问题。20**年4月,她辞去了司法所长的职务,回县城工作,方便工作之余多陪孩子。她经常用身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实例教育开导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孩子拥有一颗健康快乐的心灵。
人们总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她哭,她就对你哭,你对她笑,她也对你笑。在坎坷磨难面前,她和丈夫没有选择退缩、哭泣,而是选择自强不息,笑对生活,共同努力经营着她们这个平凡而又幸福的家庭。
家,是她们奋进的起点;家,是她们休憩的港湾;家,是她们心灵的驿站;家,是她们永远眷恋的温馨乐园。她的家没有显赫的家世,殷厚的财富,但它能够遮挡风雨。只要心在、爱在、牵挂在,幸福就会繁衍不息。幸福,不是轰轰烈烈的盛大浪漫,而是平平淡淡的点滴汇聚。家,是她们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是一个充满温馨与幸福的心灵归宿。不论贫穷富贵,她都知道,家里永远有一位殷殷等待着的丈夫,永远有一桌热乎乎的饭菜。唯有经历时间的磨砺才知道真正的爱是风雨同舟的陪伴,真正的幸福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是没有血缘却胜似亲人般的关怀与体贴。看着可爱的女儿、体贴的丈夫、慈祥的母亲,她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篇3: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申报事迹材料
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申报材料
—— z之部分事迹介绍
今年快51岁的z老师于1960年10月出生于东至南部山区——龙泉林丰小学,父母都曾是小学教师,其本人高中毕业后于1978年9月在林丰小学任民办教师,1997年由民师转为公办教师,2000年随丈夫调到邻近乡青山小学任教,在山区任教已有三十多个春秋。
她共有姊妹6个,接其后出生的两个妹妹年幼就送给农家人养了,姐姐于1978年出嫁,五妹1981年顶替到江西鄱阳石门镇当教师,小妹其时还在读小学。由于父亲青年时期就得了肺结核,身体差,每隔三五天就犯病,经常卧床不起,需要有人照顾,母亲也患有轻度的哮喘,为能减轻母亲的负担,她于1982年结婚后没有单独建立小家庭,而是和丈夫留在父母身边,并承诺当担起照顾二老的的责任。这一承诺就是三十年。
八十年代初,自己的一儿一女先后出生,其时,一家人挤在不足三十平米的学校宿舍里。其母担任着学校校长,一心伏在学校工作上,家务事就做得比较少,丈夫还是初出茅庐,也要以事业为重,还不太会做家务,她就逐渐主动承揽了家务。冬天,她天不亮就起床起灶(那时农村还没有液化气)做饭,生好五六个火炉,父母各一个,两个孩子一个,借读在身边读书的小外甥一个,一切安置妥了,一家人吃了早饭,大家都上班上学去了,她在上课前,抓紧时间洗刷好锅灶碗筷,将自己身上收拾干净,衣着整洁地开始上午的教学工作。中午放学后,又要抓紧时间做几个合口的农家小菜,让一家老小围在一起中餐,晚上也是如此,洗衣浆衫后,忙完一家老小,已是晚上八九点了,才在台灯前与丈夫一起准备第二天的课。这样的生活工作方式,年复一年,持续有近十年。
进入九十年代,她母亲到龄退休,二老住回到离校两里地自建的房屋里去了。她父亲在她精心照顾下,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身体比以往显得好多了,但毕竟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更离不开有人照顾。她除星期天住回家中,料理家务。工作日里每天下午放学后她都要和丈夫赶回家中,将水缸挑满,准备好第二天的菜,再赶回学校照料孩子,督促他们学习、睡觉。这其中有几年,她大姐孩子读完小学回到父母身边念初中去了,可其从小被抱养的两个妹妹都生活在偏僻的小村庄里,成家后家境十分贫寒,尤其是五妹,夫妻二人都是弱智低能,生活极度贫困,他们都把孩子送来,意思是让外婆照料,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她)二姨。这两个小外甥从上学前班开始,从吃喝到穿衣,从玩耍到读书,她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分彼此,任劳任怨,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他们小学毕业,回到自己所在镇中学读书。
一九八八年,她丈夫开始当任乡基层教育主要负责人,工作忙了,白天在家的时间少,更顾不上在家务上帮助她。那时,铁炉乡(现已合到龙泉镇)交通不便,也没有饭店旅馆,区、县领导来检查工作,或是乡村领导来谈工作,中午就餐,她只好挽起袖子下厨;有的来不及赶回,她就带着客人回到家中,收拾好房间,铺好床,让他们夜宿,自己又赶回学校照顾孩子。前任的不少县乡领导都知晓此事,他们曾半玩笑地算过帐:在铁炉的十几年间,她为铁炉乡教委节支了不少于三万元的开支,这在当时教育经费十分紧缺的境况下,实属不易。农村老师有个风俗习惯,每逢春节,三五结伴,互相走动,带瓶把酒,斤把糖,拜年。近三十年来,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二左右,她就身不离厨房,两手不闲,从早到晚,招待来客;从正月初六开始,她就督促丈夫带上糖和酒,挨家还年,做到礼尚往来。原铁炉乡工作过的教师和现青山乡工作过的教师,大多吃过她所做的饭菜,喝过她制作的茶水,了解她的人无不称赞她对人热情,为人贤惠善良。
从2000年起,她因丈夫工作变动,调到青山(离家近四十里)任教。可她没有为了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而疏忽了对父母的敬孝。十多年来,除了寒暑假住回家中照顾父母;工作时间里,每逢星期五放晚学或是与丈夫一同骑摩托车,或是搭乘同路教师的摩托车回家住,风雨无阻。她父亲几十年服药未曾停过,药的负作用,以致于多病并发,晚年经常大小便失禁,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作恶状。特别是在其父弥留之际,她一连几个月,每天放晚学后都要赶回家,给老人家洗换衣被。此举感动了邻里乡亲。知亲的人都知道,其父从三十多岁患结核病,多次死而复生,最终能活七十五周岁才离开人世,真是一个奇迹,这与其二女亲情精心照顾分不开的!
她照顾老人做到无微不至,用心用情;抚育两个孩子也同样是称职的母亲。如今两个孩子在他们夫妻的共同培养下,已长大成人。儿子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在江苏常州第二中学任高中教师,工作才五年已是校团委书记;女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在央视风云传媒公司电视制作部任职。
她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严格履行小学教师的职责,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教中学,学中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低年级班主任工作经验。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与同事关系很融洽,还从未与同事发生过有冲突的矛盾。她还从未连续请假超过三天,几乎没请过假,就连生孩子也是在暑假,没请一天假。他参加了所有的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学习,三年中师函授毕业,三年专科函授毕业。她在铁炉工作的二十几年,每次统考,所任学科成绩大多名列前茅,最低也是前三;在青山的十年,每次统考所任学科成绩也同样如此,这都是有档案可查的。她的班主任工作也同样出色,很受同行、学生、家长的好评。但是这么多年,还是在1990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德育教师,她从大局出发,因考虑自己的丈夫是乡中心学校(20**年前称教委)主要负责人,所以自己不争这有限的表彰名额。
z所做的事是很平凡的,谁都能做到,但能象她那样坚持几十年,的确很难见到,的确难能可贵,可称得上是“五好家庭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