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群体组合噪声防治

  住宅群体组合与噪声防治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会影响人们休息,干扰人们正常的生活,而且可以致人耳聋,诱发心血管系统的病症和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疾病,及视觉器官受损等,还可能降低劳动生产率,可见噪声已成为重要的公害之一。

  随着现代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噪声的危害将愈加严重。住宅小区内的噪声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道路交通噪声,一类为邻近工业区的噪声,另一类是社会生活噪声如集会、宣传、文体活动、人声喧闹等产生的噪声。为了对噪声加以控制,需要制定不同地区和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生活内容所需的噪声允许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居住环境室外噪声容许标准规定为35~45dB(A),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对该标准的修正值和居住环境允许噪声标准如表3-5、6、7所示:

  防治噪声最根本的办法是控制噪声源及削弱噪声的传递。合理的住宅群体组合可以起到防治和削弱城市噪声的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合理布局。

  在进行城市布局时,利用隔绿带对工业区与居住区进行分隔,或者利用无噪声污染的一类工业区将居住区与有噪声污染的工业区分隔,通过合理的城市总体布局,可以减小工业噪声对居住生活的影响。合理地组织城市及居住区内外交通,明确各级道路分工,减少过境车辆穿越居住区和住宅组群机会,可以有效地防止交通噪声。另外,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各项用地的合理布局,也可以防治噪声。对住宅小区中一些噪声源如学校、菜市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等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与住宅组群有一定的距离和间距,减少噪声对住宅的影响。

2.合理的建筑组合。

  通过合理的建筑组合,也可对噪声进行防治。比如可以利用噪声传播的特点,在群体布置时将对噪声限制要求不高的公共建筑布置在靠近噪声源一侧,还可以将住宅中的辅助房间或外廊朝向道路或噪声源一侧。

3.充分利用绿化减低噪声。

  绿化具有良好的反射和吸音作用,因而住宅群体组合要与绿化系统一起考虑。据测定绿篱能反射乃%的噪声;枝叶蓬松的树木,树叶面积与密度越大吸声越好,夏季可吸声7~9dB,在秋季落叶后还能平均降低噪声3~4dB。当树木成群布置时,在200~3000HZ围内的声音经过30米浓厚的乔木及灌木丛后,可减低7dB。因此在居住区或道路上充分利用绿化条件来阻隔噪声,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前,在住宅小区建设中,将城市干道或居住区干道两侧的住宅后退红线,种植绿化来削弱噪声,美化环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充分利用地形。

  在住宅群体的规划中可以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作为阻止噪声传播的天然屏障,特别在工矿区和山地城市,在进行居住区竖向规划时,应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地形条件,隔绝噪声对住宅的影响。

5.利用人工障壁。

  在居住区沿公路、铁路或城市干道一侧,可以采用吸声或隔声效果较好的人工材料作隔声障壁,也可以起到削弱交通噪声的作用。总之,在住宅群体组合过程中,对噪声进行有效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充分重视防治,才会创造出居民满意的舒适、安宁、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篇2:噪声控制设计

  噪声控制设计

  噪声来自工厂、工地、道路交通以及人们的各项行为活动。如电视机可产生噪声达75分贝,缝纫机可达80分贝,关门声可达85分贝,交通干道两侧可达70~75分贝。而人们对噪声的忍耐是有限的,例如人在夜间睡眠休息容忍噪声为30~50分贝。若产生的噪声超越允许噪声等级标准将对人不断产生危害,例如损害听觉、干扰听觉、易疲倦、失眠、消化衰退、血压增高等。为减少噪声干扰,应从各种途径控制噪声。

控制噪声的途径应从声源、传递过程与接收三个方面进行。

  1.采用改换设备、改善声源本身设计和安装方位,设置隔震措施来降低声源的发声强度和避免声源与其它媒质的确合。

  2.采用远离噪声源,进行吸声处理、隔声处理减少传递过程中噪声。

  3.采用避开暴露时间、加带防护器具和用电子控制技术以一个噪声抵消另一个噪声来控制接收过程中的噪声。小区规则设计中应有噪声控制设计。

小区噪声控制的设计步骤如下:

  (1)确定小区建筑物室外最大允许噪声级;

  (2)确定环境噪声的修改值;

  (3)确定曾有噪声暴露修正值;

  (4)确定复合噪声评价值;

  (5)根据复合噪声评价值确定间隔数;

  (6)由设计距离/间隔数求附加分贝数;

  (7)考虑传递过程中的衰减(绿化、屏障等);

  (8)最大允许噪声的计算值;

  (9)实例或依图求得实际噪声级;

  (10)比较是否满足要求。

对于大环境的噪声控制,我国颁布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该标准值分别为:

  1.0类标准:白天50分贝,夜间40分贝。

  2.1类标准:白天55分贝,夜间45分贝。

  3.2类标准:白天60分贝,夜间50分贝。

  4.3类标准:白天65分贝,夜间45分贝。

  5.4类标准:白天70分贝,夜间55分贝。

  上述规定的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分贝执行。

  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分贝。对于工业企业区,国家颁布了《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篇3:学生常见病防治措施

学生常见病防治措施

  根据《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加大学生常见病防治力度,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个别学生身体有异常反应要及时同家长联系,动员家长带学生去医院诊治,不可耽误。

  1、视力低下:每学期初开展“保护视力宣传”活动,对假性近视及边缘视力进行药物治疗,真性近视应合理配镜。治疗率达95%以上。力争近视眼年发病率稳中有降。

  2、肠道蠕虫: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定期给学生服驱虫药。力争肠蠕虫感染率控制在标准之内。

  3、沙眼:搞好个人及集体卫生,控制沙眼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学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治疗。要求沙眼矫治率为100%。

  4、龋齿:注意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提高学生有效刷牙率及龋齿充填率,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5、贫血:向学生传授平衡膳食营养知识,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督促学生及时进行治疗,矫治率达100%。

  6、营养不良、肥胖:向学校应逐步推广营养午餐,广泛宣传营养知识,对肥胖学生应进行膳食指导,注意合理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要求营养不良和肥胖率控制在标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