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桥工程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保证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操作在受控状态下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承建的预制桩工程。

3 职责

  3.1 生产部为该文件的归口管理部门。

  3.2 工程项目部负责实施。

4 工作程序

4.1 施工准备

  4.1.1 清除施工现场妨碍施工的高空、地面和地下障碍物。

  4.1.2 平整打桩范围场地,修建临时道路和预制桩堆放场地。

  4.1.3 设置施工临时设施,接通供水、电管线。

  4.1.4 做好施工放样工作

  a) 按桩位布置地桩,用小木桩、竹桩插入桩位中心;

  b) 以地桩为中心,用石灰画出与桩的外围同形位置。

4.2 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4.2.1 混凝土预制桩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

  4.2.2 桩起吊时,应保持平稳,一般采用两点起吊,

  4.2.3 运桩必须平稳,不得损伤,支垫点应设在吊点处,严禁在场地上直接拖拉桩体。

  4.2.4 堆桩场地要平稳结实,不得产生过大或不均匀沉陷,堆放层数一般不超过四层。

4.3 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

  4.3.1 焊接接桩

  当桩下段沉至离地面0.8-1.5米时,即吊上节桩,对准后用电焊焊固定,连接角钢,如有间隙用铁片垫实焊牢(钢板宜用低碳钢,焊条宜用E43)。然后进行对角分段焊接。节点在焊接前应清除污物,焊缝应饱满,焊时两人对角进行。

  4.3.2 法兰接桩

  上下节对准后,用螺栓拧紧螺帽,有间隙时用纸板衬垫,经锤击数次后再拧紧一次,然后焊死螺帽。(钢板和螺栓宜用低碳钢)

  4.3.3 硫磺胶泥锚接

  4.3.3.1 硫磺胶泥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4.3.3.2 锚筋应刷清并调直;

  4.3.3.3 锚筋孔内应有完好螺纹,无积水、杂物和油污;

  4.3.3.4 接桩时,接点平面和锚筋孔内应灌满胶泥;

  4.3.3.5 灌注时间不得超过两分钟。

4.4 混凝土预制桩的沉桩和送桩

  4.4.1 在打桩前,应用2台经纬仪对打桩机进行垂直度调正,使导杆垂直,并应在打桩期间经常核查,随时保持导杆的垂直度。

  4.4.2 锤与桩帽、桩帽与桩之间应加设弹性衬垫,如硬木、草垫等。

  4.4.3 桩锤、桩帽或送桩应和桩身在同一中心线上。

  4.4.4 沉桩顺序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a) 根据桩的规格,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b) 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先深后浅;

  c) 当一侧有毗邻建筑物时,应有毗邻建筑物一处向另一方向施打;

  d) 密集桩群,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四周对称施打。

  4.4.5 沉桩停止控制如下

  4.4.5.1 桩端位于一般土层时,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为参考。

  4.4.5.2 桩端达到坚硬、硬塑的粘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类土、风化岩时,以贯入度为主,桩端标高可作参考。

  4.4.5.3 贯入度已达到而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每阵10击的贯入度不大于设计时,即可停止沉桩。

  4.4.6 桩顶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0-+100mm。

5 支持性文件

  5.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5.2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6 质量记录

  6.1 打(试)桩记录

篇2: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

  混凝土强度应分批检验评定。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应由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和配合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组成,对施工现场的现浇混凝土,应按单位工程的验收项目划分验收批,每个验收项目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确定,对同一验收批的混凝土强度,应以同批内标准试件的全部强度代表值来评定。

  检验评定混凝土采用统计方法和非统计方法。预拌混凝土厂、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和采用现场集中搅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应按统计方法进行评定;零星生产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或现场集中搅拌的批量不大的混凝土,可按非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和非统计方法分为3种情况进行。

  (1)当混凝土的生产条件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一致,且同一品种混凝土的强度变异性能保持稳定时,应由连续的三组试件组成一个验收批,其强度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mfcu≥fcu,k+0.7×σo

  fcu,min≥fcu,k-0.7×σo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20时,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fcu,min≥0.85×fcu,k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20时,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fcu,min≥0.90×fcu,k

  式中mfcu—同一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MPa;

  fcu,k—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MPa;

  σo—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差,MPa;

  fcu,min—同一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最小值,MPa。

  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差,应根据前一个检验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数据,按下列公式确定:

  0.59m

  σo=——∑△fcu,i

  mi=1

  式中△fcu,i—前一检验期内第i验收批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m—前一检验期内用以确定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的数据总批数。

  每个检验期不应超过三个月,且在该期间内验收批总批数不得少于15批。

  (2)当混凝土的生产条件在较长时间内不能保持一致,且混凝土强度变异不能保持稳定时,或在前一检验期内的同一种混凝土没有足够的强度数据用以确定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差时,应由不少于10组的试件组成一个验收批,其强度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mfcu-λ1×sfcu≥0.9×fcu,k

  fcu,min≥λ2×fcu,k

  式中sfcu—同一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差,MPa,当sfcu的计算值小于0.06×fcu,k时,取sfcu=0.06×fcu,k;

  λ1,λ2—合格判定系数。

  验收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差sfcu应按下式计算:


Sfcu=


\
n
∑f2cu,I-nm2fcu
i=1
n-1

  式中fcu,i—验收批内第i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值,MPa;

  n—验收批内混凝土试件的总组数。

  合格判定系统,应按下表取用。

合格判定系数表

试件组数 10~14 15~24 ≥25
λ1 1.70 1.65 1.60
λ2 0.90 0.85

  (3)按非统计法评定混凝土强度时,其强度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mfcu≥1.15×fcu,k

  fcu,min≥0.95×fcu,k

篇3: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由7-Φ↑s5高强钢丝组成钢丝束或用7-Φ↑s5高强钢丝扭结而成的钢铰线,通过防锈、防腐润滑油脂等涂层包裹塑料套管而构成的新型预应力筋。

  它与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之间没有粘结力,可以永久地相对滑动,预应力全部由两端的锚具传递。这种预应力筋的涂层材料要求化学稳定性高,对周围材料如混凝土、钢材和包裹材料不起化学反应;防腐性能好,润滑性能好,摩阻力小。对外包层材料要求具有足够的韧性,抗磨性强,对周围材料无侵蚀作用。

  这种结构施工较简便,可把无粘结预应力筋同非预应力筋一道按设计曲线铺设在模板内,待混凝土浇筑并达到强度后,张拉无粘结筋并锚固,借助两端锚具,达到对结构产生预应力效果。由于预应力全部由锚具传递,故此种结构的锚具至少应能发挥预应力钢材实际极限强度的95%且不超过预期的变形。施工后必须用混凝土或砂浆妥加保护,以保证其防腐蚀及防火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结构适用于跨度大于6米的平板。单向板常用跨度为6~9米,跨高比约为45。

  对跨度在7~12米,活荷载在5KN/m↑2以下楼盖,可采用双向平板或带有宽扁梁的板双向平板的垮高比约为40~45,带柱帽和托板的平板、密肋板或梁支承的双向板,适用于建造更大跨度或活荷载较大的楼盖。

  无粘结预应力筋也可应用在较大跨度的扁梁上或井字梁和密肋梁上,梁的高跨比:楼层不超过25;屋顶层不超过28。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结构有利于降低建筑物层高和减轻结构自重;改善结构的使用功能,楼板挠度小,几乎不存在裂缝;大跨度楼板可增加使用面积,也较容易改变楼层用途;施工方便、速度快;节约钢材和混凝土;

  可用平板代替肋形楼盖而降低层高等,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用于办公楼、商场、旅馆、车库、仓库和高层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