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培训案例:丰田进军美国

  案例:丰田进军美国

  1958年,丰田车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年销量仅为288辆。丰田进入美国的第一种试验型客车,是一场灾难,这种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引擎的轰鸣象载重卡车,车内装饰粗糙又不舒服,车灯太暗不符合标准,块状的外型极为难看。并且该车与其竞争对手"大众牌甲壳虫"车1600美元的价格相比,它的2300美元的定价吸引不了顾客。结果,只有5位代理商愿意经销其产品,而且在第一个销售年度只售出288辆。 1960年,美国汽车中心底特律推出了新型小汽车 Falcom、 Valiant、 Corvair与"甲壳虫"竞争,尽管丰田公司并非底特律的竞争对手,但由于美国方面停止进口汽车,迫使丰田公司进行紧缩。

  面对困境,丰田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怎样才能成功地打进美国市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营销战略。其中最要的一步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工作,以把握美国的市场机会。

  调研工作在两条战线上展开:(l)丰田公司对美国的代理商及顾客需要什么,以及他们无法得到的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彻底的研究;(2)研究外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的业务活动,以便找到缺口,从而制定出更好的销售和服务战略。

  丰田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来搜集信息。除了日本政府提供信息外,丰田公司还利用商社、外国人及本公司职员来收集信息。丰田公司委托一家美国的调研公司去访问"大众"汽车的拥有者,以了解顾客对"大众"车的不满之处。这家调研公司调查了美国轿车风格的特性、道路条件和顾客对物质生活用品的兴趣等几个方面。从调查中,丰田公司发现了美国市场由于需求趋势变化而出现的产销差距:

  调查表明,美国人对汽车的观念已由地位象征变为交通工具。美国人喜欢有伸脚空间、易于驾驶和行驶平稳的美国汽车,但希望在购车、节能、耐用性和易保养等方面能使拥有一辆汽车所花的代价大大降低。丰田公司还发现顾客时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状况的反感,以及对便于停放和比较灵活的小型汽车的需求。

  调查还表明,"大众甲壳车"的成功归因于它所建立的提供优良服务的机构。由于向购车者提供了可以信赖的维修服务,大众汽车公司得以消除顾客所存有的对买外国车花费大,而且-旦需要时却经常买不到零配件的忧虑。

  根据调查结果,丰田公司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产品-皇冠牌(Coronn)汽车,一种小型、驾驶和维修更经济实惠的美国式汽车。

  经过不懈努力,到1980年,丰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已达到58000辆,两倍于1975年的销售量,丰田汽车占美国所进口的汽车总额的25%。

篇2:市场调研培训案例:丰田进军美国

  案例:丰田进军美国

  1958年,丰田车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年销量仅为288辆。丰田进入美国的第一种试验型客车,是一场灾难,这种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引擎的轰鸣象载重卡车,车内装饰粗糙又不舒服,车灯太暗不符合标准,块状的外型极为难看。并且该车与其竞争对手"大众牌甲壳虫"车1600美元的价格相比,它的2300美元的定价吸引不了顾客。结果,只有5位代理商愿意经销其产品,而且在第一个销售年度只售出288辆。 1960年,美国汽车中心底特律推出了新型小汽车 Falcom、 Valiant、 Corvair与"甲壳虫"竞争,尽管丰田公司并非底特律的竞争对手,但由于美国方面停止进口汽车,迫使丰田公司进行紧缩。

  面对困境,丰田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怎样才能成功地打进美国市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营销战略。其中最要的一步就是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工作,以把握美国的市场机会。

  调研工作在两条战线上展开:(l)丰田公司对美国的代理商及顾客需要什么,以及他们无法得到的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彻底的研究;(2)研究外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的业务活动,以便找到缺口,从而制定出更好的销售和服务战略。

  丰田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来搜集信息。除了日本政府提供信息外,丰田公司还利用商社、外国人及本公司职员来收集信息。丰田公司委托一家美国的调研公司去访问"大众"汽车的拥有者,以了解顾客对"大众"车的不满之处。这家调研公司调查了美国轿车风格的特性、道路条件和顾客对物质生活用品的兴趣等几个方面。从调查中,丰田公司发现了美国市场由于需求趋势变化而出现的产销差距:

  调查表明,美国人对汽车的观念已由地位象征变为交通工具。美国人喜欢有伸脚空间、易于驾驶和行驶平稳的美国汽车,但希望在购车、节能、耐用性和易保养等方面能使拥有一辆汽车所花的代价大大降低。丰田公司还发现顾客时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状况的反感,以及对便于停放和比较灵活的小型汽车的需求。

  调查还表明,"大众甲壳车"的成功归因于它所建立的提供优良服务的机构。由于向购车者提供了可以信赖的维修服务,大众汽车公司得以消除顾客所存有的对买外国车花费大,而且-旦需要时却经常买不到零配件的忧虑。

  根据调查结果,丰田公司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产品-皇冠牌(Coronn)汽车,一种小型、驾驶和维修更经济实惠的美国式汽车。

  经过不懈努力,到1980年,丰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已达到58000辆,两倍于1975年的销售量,丰田汽车占美国所进口的汽车总额的25%。

篇3: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的读后感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的读后感

  在这样多雨的季节,朝韩局势看似峰回路转却又跌宕启发的微妙时刻(就在昨天,双方的会谈又闹崩了),我开始阅读这本令人期待了半个世纪的关于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最寒冷的冬天》。能说这仅仅是一次偶然吗?

  《最寒冷的冬天》The Coldest Winter,《纽约时报》畅销书,《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最佳亚洲题材图书。《新闻周刊》是这么评价的:无论是充斥着见利忘义的两面派的国内政治,还是回荡着勇气和激情的战地前线,哈伯斯塔姆都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大卫.哈伯斯塔姆,本书的作者,一位普利策奖得主。硝烟弥漫的20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军的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按兵不动背后的战略意图,让毛泽东面临是否派兵入朝的艰难抉择。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最寒冷的冬天》。

  为创作本书,大卫.哈伯斯塔姆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结论。

  无论是对于远赴重洋的美军,还是交战各方的官兵来说,那是一个朝鲜历史上一百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天,我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美国政府共计派遣过多少次这样被冠冕堂皇地谓之为“维持和平”的部队,更无法考证为了这种所谓的维持和平的目的所挂掉的普通的美国士兵。使无以计数的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成为政治与利益的牺牲品,这是一个美国愈演愈烈的政治与文化特征。“充斥着见利忘义的两面派的国内政治;回荡着勇气和激情的战地前线”,这鲜明的对比已经赤裸裸地证明了这一本质。对于始终企图在全球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美国来说,虽然一次又一次以自我标榜绝对“胜利”而告终的战争都如朝鲜战争一样,很快被新一轮载着“维持和平使命”的战争掀起的硝烟所覆盖,很快被国会、两院、媒体和视焦所遗忘,可是在那些被“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在那些身经百战交付或幸存的老兵们困厄的心中,都是无法泯灭的伤痛。这里我用了困厄两个字,是因为亲口号召美军奔赴朝鲜战场,再把他们送上战场的杜鲁门总统,随后即在白宫接见记者,表明驻韩美军充其量只是维持和平的警察而已。我为总统先生精彩的修辞感到无比钦佩,我知道这就是政治形势的需要,也是战争策略的需要,然而这一暗示之后,那些将生命和青春都悉数交付给这些需要的美国士兵们有口难言的困厄与痛彻又有哪位总统先生会记得或知道。

  因为志愿军的加入,使朝鲜战争对于我们中华人民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在我打小的学习中,中华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加入朝鲜战争,仅仅局限在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八个字,《上甘岭》、《奇袭》、《金达莱》等这些影片就是我对朝鲜战争基本认识,而对“战争背后注定会有无数的政治故事”,却始终不明就里,而恰恰是这些政治故事决定了交战各方在这场战争中的所有行为。一切都是那么耐人寻味……

  微博流言,轻轻飘飘,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历史书籍厚重严肃,她要严谨,她要力求真实,因为她要警示后人!

  注:大卫·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20世纪最伟大的记者之一,最冷静最客观最犀利的战争观察员。他是美国知名传播学者以及历史学家,美国战地新闻记者,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大卫·哈伯斯塔姆1934年生于纽约市,195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0年入《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投入广泛的美国民权运动报道中,1962年成为该报驻越南西贡特派记者,1964年获普利策奖。哈伯斯塔姆曾创作了《陷入困境》《罗伯特·肯尼迪未完成的远征》《胡志明——北越的领袖》《出类拔萃之辈》等二十多本畅销书。2007年4月23日,就在《最寒冷的冬天》付梓之际,在为下一部作品进行采访的途中,哈伯斯塔姆不幸因车祸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