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遮雾罩
云遮雾罩:联军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的攻击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由于联军在进攻方向上一直是云遮雾罩,使得伊军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得不拉长防御战线,以致破绽百出。
联军这种行动,迫使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SaddamHussein)和他的将军们不得不将其部队分散在三条联军可能进攻的战线上。结果,尽管当时的伊拉克陆军是世界上第四大陆军,但在兵力排布上如此的面面俱到,自然导致了面面薄弱,结果,联军抓住伊军西面战线上的破绽,以势不可挡之势大举进攻。
当时,35个国家派兵组成了联军,由美国将军诺曼·施瓦茨柯普夫(NormanSchwarzkopf)统一指挥。起初,联军在伊拉克的西南面呈两个集群分布。第一个集群有5万人的地面部队,部署在沙特阿拉伯沙漠科威特城(KuwaitCity)的南部,对伊军造成直接的威胁:"冲天一拳"可以直接把科威特这个富油国家从伊军手中解放出来。而第二个集群集结于沙特阿拉伯沙漠,有着高机动性的装甲部队,空中力量和机动化步兵,其规模是第一集群的5倍,对伊拉克的西侧构成威胁。
在有了这两个铁拳之后,联军又在波斯湾(PersianGulf)着手部署第三支劲旅--自1950年美军仁川登陆后世界上最大的两栖作战部队。同时,美国海军的战列舰的巨炮不停地将一颗颗重达两千磅的炮弹倾泻在海岸线附近的伊军目标上,而且,美国海军的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还用精确制导的"战斧"式巡航导弹对伊军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此外,还有一支一万两千人的精锐部队,从航母上起飞的舰载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之下,准备利用两栖登陆舰和高速的气垫船进行抢滩登陆。
事到如此,萨达姆只能孤注一掷了,他调来了一支8万人的部队,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其精锐"家底"--共和国卫队,他将这支部队部署在南面,以防备可能的抢滩攻势。正是这一举动,大大削弱了伊军在其他地方的防御,从而给了施瓦茨柯普夫将军可乘之机。
接着,联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西部发动了地面攻击。按照施瓦茨柯普夫将军的计划,以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主的部队从南部向北猛击,同时,XVIII这支高机动性的精锐部队给萨达姆西面的软肋来了一记狠狠的"左钩拳"。先前不可一世的伊军就这样被这两记铁拳所击溃,在联军开始地面进攻正好一百个小时后,伊军不得不宣布投降,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领导力课程
众所周知,防御方由于可以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和有时间进行后勤给养,所以防御方一般被认为是战场上更强的一方。但是,这一点必须以一个假设为基础,即防御者必须知道敌方进攻的地点和方向。在"沙漠风暴"行动中,联军通过部署多重进攻力量和隐瞒其真实意图,从而使伊军如堕五里迷雾之中,只得分散其战力,结果联军便可以选择一个最有利的突破口进行进攻。一般来说,进攻者可以利用云遮雾罩之计,从而保持最大限度的机动性和给自己留有余地,从而能够等到防御者在部署中漏出破绽之际,开始大举进攻。
篇2:领导力课程:张伯伦上校和皮吉特少将,葛底斯堡战役
张伯伦上校和皮吉特少将,葛底斯堡战役
在1863年的葛底斯堡战役中,北军上校约书亚·张伯伦驻守着小圆顶,而南方联盟少将乔治·皮吉特则猛攻小坟岭(Cemetery Ridge)。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战役更好地阐明了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我们将看到,张伯伦的坚守使得北军战线免于崩溃,而皮吉特悲剧性的猛攻则常常被历史学家们戏称为"南部联盟最大的水漂"--这可是南部联盟能威胁北部联邦的最后一次机会啊!
张伯伦上校
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张伯伦上校率领着第20缅因军团(20th Maine Regiment)守护着联邦军的最左侧。尽管,他们在人数上远少于进攻的南部联盟军且相对缺乏经验,但他们还是在1863年6月2日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并将出现在联邦军侧翼的敌人阻于一个多岩的小山(即小圆顶)。这座小山对于联军防线来说就像主心骨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若南部联盟军攻占了这座小山,则可以长驱直入暴露无遗的联邦军侧翼。由此,失去这座小山对联邦军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到了7月2日的下午,第20缅因军团伤亡惨重,而且弹药也开始不足了。此时,张伯伦预计南部联盟军还将发动下一次进攻,于是毅然下令"停火,上刺刀",并且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下达了全军冲锋的命令。他那些士气高涨的战士们排成一条线,如下山猛虎一般冲向了正在逼进的南部联盟军。张伯伦的这个大胆的计划押上了他所有的部队,而且伤亡也相当之大--伤亡人数占冲锋前全团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正是因为第20缅因军团的这一英勇行为,粉碎了南部盟军的进攻,并促使战场态势向有利于北部联邦军这一面发展。
皮吉特少将
7月3日的大战前夕,罗伯特·李将军( Robert E Lee)被前两日攻击北部联邦军未果所激怒了。因此,他拟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即令皮吉特少将的部队穿越一个开阔地带,去进攻北部联邦军防线的中心--位于开阔地带的高点的小坟岭。很多南部联盟的将领们认为这个计划无异于自杀。皮吉特的顶头上司,詹姆斯·朗斯特里特(James Longstreet)将军曾这样请求李将军:"将军,我一生都是一个士兵。我和士兵一起作战,从双人组合,到班,到连,到团,到师,再到军,都是如此。我非常清楚士兵们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在我看来,没有1.5万名士兵,没法拿下那个阵地。"
7月3日,李将军不顾朗斯特里特将军的疑虑,在缺乏一个能令皮吉特少将成功的可靠计划的情况下,下令发动攻击。下午一点,皮吉特率领他的部队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冲锋。由于在冲锋时完全暴露在开阔的草地上,皮吉特的部队必须得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猛烈炮火,一个一个地倒在了无情的炮火和狙击枪下。两个小时过去了,皮吉特不得不下令撤退,将部队撤回到山脚,并向李将军报告--部队人数比进攻前锐减一万。在这个战斗之后不久,李将军把这个灾难全部归咎于自己:"不,皮吉特将军,这是我的战斗,也应该由我承担全部责任。"这场残酷的厮杀使得李将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部队,也无法再次进攻北军,不得不撤回梅森-迪克森线(Mason Dixon, 译者注:传统的美国南北分界线)的一侧,从此再也无力进犯北部联邦了。
领导力课程
张伯伦做出的"上刺刀"这一决定,极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明智的风险收益平衡(risk reward trade off)。这一决定的风险可能使他会损失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现有兵力,而收益则是打退了敌军对战略要地的进犯,使北部联邦军的战略侧翼不致空门大开。北部联邦军的防线全赖于小圆顶才得以维系,所幸,张伯伦被围困的部队最后还是力挽狂澜,扭转了战局。
而恰恰相反,即使皮吉特完成了那个"不可能的任务",拿下了小坟岭,南部联盟军的位置也决定了他们不能在庞大的北军再度形成合围之前,充分利用刚打开的缺口。李将军和皮吉特少将所冒的风险与可能取得的收益是不对等的。因此,李将军如此甘冒风险让人着实不解(冒着极有可能损失全师的巨大风险去争取微小的收益),但无论如何,这的确很清晰地说明了不明智的风险收益平衡将会导致什么样的惨剧。同时,皮吉特的士兵纷纷倒在了冲往北部联邦军防线的不归路上,也充分说明了不会打破战略僵局有多么悲惨。
篇3:领导力课程:特拉法尔加角之役
特拉法尔加角之役
特拉法尔加角之役中的纳尔逊将军
1805年,在特拉法尔加角之役中,英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把他的舰队主力集中在法国海军上将皮埃尔-查尔斯·维尔纳夫(Pierre-CharlesVilleneuve)防线的两个关键点上,从而在西班牙海岸附近摧毁了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
纳尔逊在数量和武器上处于劣势,以27艘战舰对联合舰队的33艘战舰。但是,在舰队的航海术和短距重炮这两个关键因素上,英国舰队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他决定突破联合舰队的防线并近距接战,从而发挥自己舰队的长处。他摒弃了传统的线列式战术--即把舰队一字排开并用舰炮攻击两侧的敌舰,而是把他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舰队分为两队,并垂直地穿插到敌舰中去,不过这样做,最麻烦的就是得承受敌舰铺天盖地的火力。
10月21日的清晨,在直布罗陀海峡外,纳尔逊得到了他的护卫舰--快速的侦察舰所发来的警报,由此迅速占据了有利的战位--上风,而且处于敌舰队的西面。而维尔纳夫在发现纳尔逊的舰队后,命令本来正向东南行驶的舰队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重组了阵形,并从西北向用舰队尾部对着加的斯港(Cadiz)。因为轻微的风力,整个调头的过程混乱不堪,而且队形在中间有弯曲。
特拉法尔加角之役,1805年利用旗语,纳尔逊又发出了其著名的通令:"英格兰期待每个人都恪尽职守!",随即发动了攻击。纳尔逊以"胜利"(HMSVictory)号为座舰,亲率一列舰队冲向联合舰队的第十艘战舰--维尔纳夫的"布森陶尔"号(Bucentaure)。在纳尔逊的南面,卡斯伯特·柯林伍德(CuthbertCollingwood)将军以"王权"号(RoyalSoverign)为座舰,带领第二列舰队冲向联合舰队的第12艘战舰。
在最后的接战过程中,英国舰队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纳尔逊的战舰完全暴露在联合舰队侧翼的火力中,而且自己的舷炮并不能向前攻击。纳尔逊必须冒着风险,集中他有限的舰队,凭着自己船员更为高超的航海技术和射击技术,从而突破联军的列队,幸运的是,两列英国舰队都是顺风而行的。
在接近敌方舰队的最后时刻,领头的英国战舰开始燃起熊熊大火。不过,他们还是插进了联合舰队的列队,并给予其痛击。"胜利"号用一门68磅重的短炮发射大威利霰弹,摧毁了"布森陶尔"号甲板。同时,纳尔逊其余的战舰在战斗中将联军舰队的前军(前9艘战舰)与中军分割开来。柯林伍德的列队则以楔形插入了联合舰队后卫与中军的连接点,并猛攻西班牙和法国战舰的后军。
经过5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双方均有巨大伤亡,15艘联军战舰被俘获,4艘被完全摧毁,还有14艘逃之夭夭。英国战舰无一损失,尽管有很多负伤了。维尔纳夫被英军俘获,但是纳尔逊却在他成功的那一刻,遭到一个狙击手的致命一击。"感谢上帝,我总算尽了我的职责"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的确,他完成了他的使命:纳尔逊的胜利确立了英国在19世纪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牵制了拿破仑在欧洲大陆的作战。
领导力课程
纳尔逊知道,如果他采取传统的线列式战术,与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联军舰队比拼火力,则他取胜的机会简直就是微乎其微。因此,他宁愿暂时暴露在联军舰队的火力下,也要集中力量来突破其队列,从而使交战从比拼火力转变比拼航海技术和近距射击,而这正是英国舰队所擅长的。他那非正统的但却非凡的接战把联合舰队的前9艘战舰从列队中分割开来,并且用他的舰队猛攻列队尾部的西班牙和法国战舰,而那里恰恰是联军最薄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