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药业证券部职责
1.直接上级
总经理
2.部门本职
公司证券事务的综合管理
3.部门职责
3.1筹备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并负责会议记录,保管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会议记录和会议文件。
3.2根据上市公司规则,责成母子公司及时上报重大事项。
3.3负责公司信息披露事务。
3.4负责及时传达证监会、上交所发布的相关政策、法规。
3.5为公司董事会作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3.6按照证监会、上交所的要求,及时报送公司生产经营情况。
3.7负责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
3.8办理公司董事会授权的其他事务。
3.9履行公司章程和公司股票上市的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所规定的其他职责。
3.10负责公司再融资工作。
3.11负责收购、兼并工作。
篇2:领导力课程:美林证券公司
美林证券公司
瞒天过海:美林证券公司推出现金管理账户CMA
有迹象表明,美林证券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推出现金管理账户CMA时,就用了瞒天过海之计,以阻止其他证券公司的竞争。
CMA将经纪账户、货币市场基金、支票账户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功能融为一身,是一种全新的资金管理账户。CMA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并且,当时的商业银行根据规定只能为储蓄账户提供5%到5.5%的利率,而CMA却能够给客户带来125%的利率,所以,美林证券公司从零售银行和商业银行手中夺取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
显然,商业银行绝不肯善罢甘休,他们以CMA触犯了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为由,纷纷提起诉讼。[译者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Act,也称《1933年银行法》,该法案是在参议员卡特·格拉斯(CarterGlass)的提案及众议院银行与货币委员会主席亨利·斯蒂格尔(HenrySteagall)的修正案的基础上被国会通过的。该法案提出了严禁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4条理由:即商业银行的证券业务是导致股市崩溃和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商业银行的证券业务引发了银行业体系的崩溃;商业银行与其证券部门在资金配置上侵害了储蓄客户的利益;商业银行在证券促销活动中存在着不正当经营的行为。此法案在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设立了一道业务分离的"防火墙",规定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除了可以进行投资代理、经营指定的政府债券、用自有资本有限制地买卖有价证券这3种投资性业务以外,不能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投资业务。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的投资银行也不能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首先发难的是一个商业银行集团,美林证券公司刚开始在丹佛(Denver)的一家报纸上宣传CMA,这个集团就跳了出来,打响了对美林公司诉讼案的第一炮。很快,商业银行的领导者们就开始大肆宣扬,国家必须出面禁止CMA,而且事实上,1981年,在犹他州(Utah),CMA就险遭被禁。甚至,当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亚瑟·伯恩斯(ArthurBurns),都公开表示怀疑CMA的合法性。
然而,美林证券公司却把这种论战视为瞒骗未来竞争对手(在极具吸引力的CMA市场上)的一个大好机会,并非常高明地把媒体的注意力吸引到那些诉讼案上去。表面上看来,美林证券公司这一举动过于大胆,但是事实上,CMA在设计之初,就重点考虑过不得有违那些联邦证券法,因此,美林公司心里很明白,出台对CMA的禁止政策的可能性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美林证券公司还做出了正确的预计:与自己呈竞争关系的经纪商不可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每一个诉讼案的每一个结果,而且,竞争对手们也不太可能在CMA的合法性还存在疑问时,就致力于相应竞争产品的研发。
此外,在CMA大举攻城掠地时,纵然是官司缠身,麻烦不断,美林证券公司也极少提到CMA其实根本没有违背任何一条证券法这一事实。这种有选择性的信息公布虽然会产生不良的诉讼影响,但却能有助于阻碍未来的竞争者提供相似的产品,从而使美林证券公司在利润丰厚的CMA市场上取得了整整5年的领导地位。若干年之后,《华尔街日报》把CMA的推出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商业行为之一,它写道:"1982年,其他券商终于赶了上来,但此时,美林证券已经卖出了53.3万个CMA,总价值为320亿美元之巨。"
领导力课程
美林证券公司很巧妙地利用了媒体,使得竞争对手们不愿下功夫去收集他们自己的第一手资料。竞争对手们想当然的以为媒体是一个精确且公正的信息来源,然而,美林证券公司的信息发布却是有选择性的,只把他们希望竞争对手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公布出去。尽管,美林公司既没有明确地公布虚假信息,也没有夸大CMA的研发费用,同时也没有明确地缩小CMA最终通过司法审判的可能性,但是,这客观上造成了竞争对手们对研发成本估计过高或对CMA成功的可能性估计过小。如此高明的春秋笔法,再加上CMA诸多诉讼案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得竞争对手们相信他们研发自己的CMA的前景堪忧,就这样,美林证券公司得以独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利润丰厚的机会。
篇3:证券部职员访谈记录
证券部职员访谈记录
访谈对象:证券部高工
访谈人 :
主问人 :
记录人 :
访谈时间:20**年x月x日上午
Q:您何时到公司的?
A:A组建时从总公司科研所来。到证券部三个月,原来搞过网管,设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材料管理,文档管理。
Q:公司设此部门有何职能?
A:原来象办公室,管立项等,目前搞上市。
Q:部门运作情况
A:主要精力投入项目开发,领导无精力搞企业规划和管理。
Q:你部门有什么问题?
A:证券部主要应做公司上市的准备工作,应对资本运作工作做好准备。
Q:部门间如何协调工作?
A:各部门职责不清,协调不方便。如:材料方面管出入库,实际无库存,因为委托加工后直接发到现场,应由营销部门负责。部门职能不明确,可干可不干,要由领导分配,有扯皮现象。
Q:原A分几个部门?
A:技术部、营销部、技术部、工程部
Q:如缺人,向谁提出?
A:杨总管,进什么人我起不了多大作用,不一定从企业内部找。
Q:参加过培训吗?
A:两次。已是公司里很幸运的人。
Q:技术人员想不想得到培训?
A:都非常想得到培训,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公司应组织培训,脱产不现实。感觉工作一段时间受到培训非常重要。
Q:哪些人需要培训?
A:技术人员、中层以上领导。
Q:对加班加点公司怎么考虑?
A:很长一段时间无加班费,员工不可能没有意见。后来各部门骨干建议总经理给补助,实行一段时间,最近取消了,因为跟工厂的协调。
Q:现行的考核办法?
A:基本上无考核,主要凭领导印象,有加班费时要请示领导。应有一套制度调动积极性,如出差公休日不算加班。
Q:工资有无差别?
A:没有,沿用原来的国企做法,无差别。
Q:工资有无考核?
A:没有。技术骨干工厂比公司高。
Q:是否感到平衡?
A:不平衡。工作特别多,总这样下去不行,干劲不会长久。
Q:薪金的期望值?
A:每月20**~3000元。
Q:那些岗位更重要?
A:技术和营销部门。
Q:技术部收入应在多少较合理?
A:应以课题组承包形式体现,现在太少,工资定的高才能吸引人才。
Q:福利奖金如何?
A:没什么福利,奖金年底发,数额领导定。
Q:科技人员更关心什么?
A:更关心公司的发展,碍于面子不提待遇。
Q:合并后应任何发挥优势?
A:技术力量应加强,共同努力,部门设置不好可能产生矛盾。工厂管理不尽如人意,公司担心工厂拖了公司的后腿。
Q:劳动合同怎么签的?
A:合同跟开发区签的,个人考虑签2~5年,没感到约束力,目前公司没出现过纠纷。
Q:近年大学生流失情况?
A:一共走了4人,一人来了一年后去了深圳,一人半年后去了北京,从齐齐哈尔调来一个人又跑到开发区,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低。
Q:公司是否有技术交流、岗位轮换?
A:光靠工厂推出产品是不可能的,职能有交叉。轮换不现实,主要技术人员技术保密,公司也制定了技术管理条例,要求技术人员提供全套资料,应该约束技术人员的职务发明。
Q:对技术人员有何奖励?
A:工厂有,按销售额的比例奖。目前对协助人员也考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