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来"服务于"男人的世界"
"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这一广告语已在国内乃至世界家喻户晓了,它几乎天天在电视广告节目中出现,在众多报刊中不断登出。
金利来领带,是香港金利来集团的起家和发家的产品,是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一手创立的。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年产年销数亿条领带的"领带大王",他的产品行销于欧、美、澳、亚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曾宪梓祖籍广东省梅县,因父辈家境贫困,生活无以为计,不得不于20年代远渡重洋,到泰国谋生。曾宪梓是在国内长大的,在中山大学生物系读书。60年代初,他到泰国与家人团聚,决心干一番事业。他到了泰国后,发觉父亲虽然经商几十年,但生意仍十分平淡,收入一般。如何才能开拓事业呢?这问题使满怀壮志的曾宪梓陷入了不断思索之中。
这位毕业于高等学府生物系的大学生,深深懂得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只有几公尺厚的土壤,几公里厚的大气层,几公里深的海洋。作为一个人,就要在这么一个地球上奋斗,用好大自然赋以生存的条件,求得成长和发展,开创一个更大的生活空间。
60年代的泰国,己推行开舰策。徘徊在曼谷闹市之中,曾宪梓发现不少人穿西装,系领带,这些西装革履者,显得风度翩翩,引起人们的注目和羡慕。他想,领带虽然是件小东西,但它却是现代男人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它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想到这里,曾宪梓已形成了从领带起步的决心。
开始时,他从摆卖领带入手,从批发商或厂家那里购入少量货,自己进行摆卖零售。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曾宪梓,发觉泰国虽然是个开放市场,但并不是领带的最理想市场,这有人文的因素。他想,香港是个世界着名的自由贸易区,游客多,是集世界潮流之地,应是领带业的最有潜力的市场。
于是,在印年代中期,他只身来到香港,带着6000港元,租了一个小厂房,凭着一把尺子、一把剪子和一架缝纫机,自己进行设计、剪裁和缝制,开始其艰难困苦的创业。他每天从早晨6时一直干到深夜2时,制成领带后,又自己去推销,扛着成品挤公共巴士,走街过巷,扯着嗓子叫卖。他给自己确定一个销售指标,每天不完成就不回家。他在街上叫卖时因为他是客家人,广州话讲不好,常常闹笑话,受到耻笑,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慢慢地,这位带着浓厚的客家音的领带小商人给人们留下了诚实可亲的印象,大家都愿意购买他的领带。
曾宪梓先生是位有意志和毅力的经营者,他十分注重市场调查,悉心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动态和穿着习惯。凭着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探索领带的用料、款式、设计的创新,研制出自己产品的独特风格。
就这样,他的小作坊逐步变成有一定规模的厂房了,他不用再上街去摆卖,而是零售商店前来其厂购货了。这时,曾宪梓亦要奔波劳碌,四出活动,但不是走街串巷叫卖领带,而是到世界各地去考察市场,吸取别国生产和设计领带的经验,以及与各地市场的经销商建立关系。他先后到过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奥地利、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去了解领带制作和市场销售情况,并与那里的一些厂商建立了业务关系。
1970年,他在香港正式创立了"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自己设厂织染专用布料,开设专门设计和缝制部门。
随着业务的发展,曾宪梓先生十分注重创立·金利来"名牌(如图10.1l所示)。他认为,优良的产品品质、稳定的质量是创立名牌的基本条件,因此,他在领带制作全过程中,十分讲求质量。他特别注重科学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训、设备的不断更新。
金利来领带时刻保持质地优良,款式新颖,品种繁多,手工精细,美 观方的特点,深受各界人士欢迎。香港几十家大百货公司经销其产品的代销点遍布港九新界各地。
金利来从创立名牌到名牌推广--企业扩展,从寻求、创造优势到发展优势,从树立产品形象到树立企业形象,沿着3个方向实施三大战略,构成了金利来的发展模式。
曾宪梓认为,创立名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这一过程包括:创立名牌意识,生产出优良产品,广泛的社会认知和品牌维护4个方面的内容。
创立名牌意识,既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价值观念、气质精神、抱负,也取决于其对环境和机会的认识、把握。当年,曾先生目睹香港领带市场充斥欧美过时产品的情况,激发了创立华人名牌领带的强烈意识和信心。
有了优良而且稳定的产品质量,没有广泛的社会认知,是不可能成为名牌的。要让大众都认知自己的产品和企业,就需要大量的广告投入,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树立产品形象。
1970年,金利来公司刚刚成立,资金极有限,曾先生抽出3万港元作电视广告。虽然投入不大,但成果不小,金利来领带已开始幅销。此时,随着收入的增多,他再投入上lo倍乃至100倍的钱继续做广告,使"金利来领带·名牌地位在香港确立起来。1986年,金利来领带要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曾先生采取·引而后发·的策略,提早3年在中央电视台推出广告培养起大陆公众对金利来的名牌认知与消费意识。果然又一举咸功,创造了使其领带销售量连年翻番的惊人效益。
曾先生体会到,创立名牌难,维护名牌更难。所谓更难,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竞争者蜂拥而来,大家都要争夺有限的市场。每种产品一样,当其利可图和有名气时,竞争者的同类产品将会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作为名牌的产品,必须要有更优于竞争者的产品,才能保持名牌的地位。
二是假冒产品的侵袭。俗语讲"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对公开的竞争产品尚可以用自己的优异产品特性战胜它们,但对假冒产品则有些难以发挥自己的对付力量了,它不仅是挤占市场问题,更重要是毁掉市场,有损自己名牌的形象。因为假冒产品暗中盗用了自己的品牌,而其产品质量低劣,消费者会对金利来牌子产生误解的。当然,假冒产品是侵权犯法行为,可以对其绳之以法,可惜,不知要花多大的财力才能查出假日产品的不法者。
三是来自内部质量意识的松懈。随生产量的增大,新工人增多,要确保名牌的稳定质量,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丝毫不能麻痹。
以上各方面的护名牌的挑战,绝不能听之任之,随时都会危及名牌的声誉,甚至会使艰苦创立的名牌毁于一旦。金利来维护品牌的市场策略,表现在毫不松懈的优良产品的质量追求,不做骗人的生意。在各地设立统一装修、统一形象的专卖店、专柜;不搞节日或季节降价推销,以营业总额5%的巨大资金强化广告宣传;在拥有的市场内实施推销三原则,经销商不准挑选花色,批发价与零售价由公司规定,现金交易。由名牌创立、维护到名牌推广,金利来由"男人的世界"延伸到"女人的世界",借助金利来领带的名牌效应,金利来向着男士服装、饰品、皮具和女士用品、非制衣业的百货行业扩展;经营地域上,由香港扩伸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亦包括了中国大陆市场,成为雄霸亚洲的世界名牌。同时,"金利来"衍生出另一品牌"银利来"妹妹花,其男士服装精品、领带、领结、衬衣等,也已为榜上有名的中国名牌产品,为中国广大消费者认知和接受。金利来公司的名称与金利来品牌形成一致,金利来在创立名牌、名牌维护、名牌推广的过程中,亦是金利来集团寻求、创立、发挥优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金利来集团公司由产品形象树立,而加速了企业形象的塑造,社会公众心中随着金利来产品优良和量稳定,认知金利来集团公司是一家恪守信誉、财力雄厚、生产名牌产品的公司。
曾宪梓先生深有感触地认为"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金利来企业的一种精神。企业发达了,赚很多钱,应该回报社会、帮助社会、支持国家、救助民众。这种精神取决于创业者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曾先生本着这种精神,不惜解囊支助中国各种公益事业,如捐助1亿港元中国教育事业对一些发生天灾人祸的地区亦给予巨额资金赈灾等。这些义举和善于回社会的精神,对金利来集团公司企业形象的塑造无疑起到积极作用。
摘自《中外品牌案例》白光 主编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篇2:教授管理培训讲座心得体会
走进北师大——听楚江亭教授管理培训讲座心得体会
听过很多专家、教授的讲座,其中不乏精彩者。但今天下午楚教授的讲座一定会让我难以忘怀。
楚江亭----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博士,一位开朗、睿智的教授。他为我们作了题为《幼儿园战略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参与、互动、多步式SIDR模式解析》的讲座。
聆听楚教授的讲课非常有趣,真是一种享受,同时也让我感觉到楚教授的横溢才气和非凡气质。他的授课方式新颖活泼,别具一格;氛围创设宽松愉悦;授课语言机智幽默;整整半天时间楚教授紧紧围绕主题引导我们进行了参与、互动、多步式SIDR模式演练等环节而展开,过程轻松活跃,我没记多少字的笔记,更多的时间只是用心来感悟,收获颇丰。
楚教授的讲座内容,总体来说就是“规划”两字。大到工作,小到个人。工作当中,许多园长呈现的工作状态是“忙--茫--盲”,最后导致的后果是“泛--烦--凡”。仔细想想,大多数园长的确都是这样一种状态。同事相见,朋友聚会,总会说,最近真忙啊,工作好烦啊。追问一下忙什么呢?答日:瞎忙吧。园长没有什么规划,不能真正忙到点子上。所以楚教授提出:管理者首先要善于规划,要让教师有效参与,这样才能使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其次,管理者要善于执行,有了规划是前提,如何有效实施是关键,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这些也是管理者领导力的体现。再次,管理者要善于思考。所有这些新颖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相信在今后的管理中定能促使自己有意识地去实践。
楚教授还讲到,幼儿园的发展规律要遵循:先求规范化,再求特色化,然后要品牌,最后再求精品。一步一个脚印地逐步完善,一步一个高度地前行发展。由此想到,做人亦是如此。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不要被动,必须做好整体的发展规划,使之有特色,不断地充实,直至做到精品。
撷取讲座几个场景:
场景一:互为激励,热情高涨
楚教授在开始讲座前,首先把我们33位教师分成四个小组,打破了传统以排排坐的形式,然后要求我们全体教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并高举双手大声进行自我激励和互为激励:——“团结就是力量”、“你对我很重要”……一句句激情洋溢的激励性口号响彻课堂,气氛迅速进入高潮,全体教师毫无拘束,个个自信饱满……
感悟:
1. 对教师的培训,要少讲大道理,让大家动起来,做起来,老师们不想做,气氛沉闷,有时就差有人登高一呼;
2. 培训教师要学会迂回、幽默,就像楚教授巧借某些现象说事,巧借表演说事,大家容易接受;
3. 让教师喜欢参与培训,真正有所收获,都需要组织者和主讲者的用心和智慧。
场景二:游戏《七巧板游戏》
楚教授让大家按顺序报“赤、橙、绿”,分成三组,每一组再报“1、2、3、4……”,然后“赤、橙、绿”中相同序号的三位教师为一小组。三位教师的角色分别为园长、中层、教师。游戏提供的材料是七巧板一套,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一张,共12个。方法是:园长讲解图案的拼搭方法,教师根据园长的提示操作拼图,两者背靠背,不能交流,中层负责记录园长和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三人互换角色游戏继续。
感悟:
1.作为园长,要定好幼儿园的目标,即发展愿景,并且要让全体教职工明确目标。然后,就是用好人,充分集思广益,出好主意。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2.园长最好不要多发号司令,否则就是干扰,只要检馈、调整就行。布置工作、交待任务时的语言一定要清晰、准确。
3.幼儿园中不同的角色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园长要善于沟通,中层干部要扮演好上传下达的角色,教师要善于提问,不要一味地听话。
4.园长的工作形式要不断地创新,要破除束缚,利用政策和有效资源为幼儿园谋发展,不能天天循规蹈矩,穿新鞋走老路,总做“听话”的园长。
场景三:开展SWOT分析
第一组:要求教师对某所幼儿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第二组:要求教师在每个因素中寻找SO,其次是ST,作为幼儿园的发展目标。
第三组:要求用PEST分析框架,即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对一个组织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
第四组:要求通过绘制资源分析图,进行社区资源的分析,并要求园长对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感悟
1. 我们一直在凭经验做事,凭感觉做事,任凭事务支配着做事,参加了今天的活动,我如梦初醒。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幼儿园各种因素的优劣、机遇、挑战,分析幼儿园的资源情况,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猎机迎战,确定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与规划,让理性为幼儿园的发展导航。
2. 幼儿园规划的制定应广泛发动社区、家长、领导、教师等代表参与,应该是一个领导过程。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两点:明确目标,凝心;集思广益,聚力。
3. 幼儿园资源www.aishibei.com分析是个很有价值的话题,有时我们换一个思路看待身边的事物,也许惊喜就不期而至。我们有必要系统了解幼儿园的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源的不同价值,从互利双赢的角度开发资源,为幼儿园的发展插上双翼。
4. 我们这些教师所在的幼儿园在当地都是有影响的幼儿园,我们往往会在原有的高原期徘徊,在过去成功的方程式中沾沾自喜。其实我们应该寻找我们自身与幼儿园发展的第二条曲线,去拥抱我们新的春天!
篇3:企业管理培训:X理论-Y理论
X理论-Y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McGregor)在1957年11月号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中人的方面》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Y理论"。
·传统的观点
X理论
管理人员把人力用于组织要求的任务,传统的观点可大致表述为三点。这就是所谓"X理论":
管理人员要负责为了经济目的而把生产性企业的各项要素(金钱、物资、设备、 人员)组织起来;
就人员来讲,这是一个指挥他们的工作,激励他们、控制他们的活动,矫正他们的行为,使之适合于组织需要的过程;
如果管理人员不这样积极地干预,人们会对组织需要采取消极的甚至是对抗的态度。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说服、奖励、惩罚、控制;
必须指挥他们的活动。这就是管理人员的任务。我们常常概括为这样一句话,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把事做成。
在这种传统理论的背后,还有一些附加的信念,虽然不太明显,但却广为传播:
·正常人生性懒惰,他们尽可能地少做工作;
·人缺乏雄心壮志,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人领导;
·人天生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
·人本性反对改革;
·人不太伶俐,易于受骗,易于受到骗子和野心家的蒙蔽。
管理人员以这些假设为指导,在完成其任务时设想了各种可能性。在一个极端,管理人员"严厉的"或"强硬的"。指挥人们行为的方法包括强迫和胁迫(常常伪装起来),严密监督,对行为紧密控制。在另一个极端,管理人员可能是"温和的"或"软弱的"。指挥人们行为的方法包括宽容,满足人们的需要,以求相安无事。那样,人们就会易于控制,接受领导。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严厉的"做法存在着一些困难。压力引起反抗:限量生产,敌对情绪,工会运动,消极怠工等等。在当今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高的环境下,这种"严厉的"管理方法已经难以奏效。"温和的"做法也有困难。它常常导致放弃管理
可能是为了相安无事,但却导致对实绩的漠不关心。人们钻了温和做法的空子。他们不断期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而给予却越来越少。
一种流行的作法是"坚定而公正",这是一和兼采取软硬两种态度之长的企图。正如老罗斯福的"言语温和,但手中拿着大棒"。
·"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
胡萝卜加大棒的激励理论在定一定的环境中能够合理发挥作用。管理人员可以提供或不提供用以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以及安全的需要的各处手段。雇佣与否本身就是一种手段。工资、工作条件、福利也是这样的手段。当个人在为其生存而奋斗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这些手段对之进行控制。
但是,当人一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生活水平而主要由较高级需要来激励时,胡萝卜加大棒的作法就完全不起作用了。管理人员不能给一个人提供自尊、同伴对他的尊重或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只能创造出一些条件来鼓励他并他便于为自己寻求这些满足,也可以用不提供这些条件来使他不能得到满足。
但是,这种条件的创造却并不是"控制"。控制不是对行为进行引导的好办法。这样,管理人员就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奇特的处境。我们现在的专门技术知识所创造的高度生活水平,使得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唯一的重要例外是,管理措施没有造成一种对"公正机会"的信心,因而使安全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但是,管理人员由于使得职工的较低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使得自己再也不能应用传统所讲的各种方法(报酬、语言、威胁或其他强迫手段)作为激励因素。
指挥和控制的管理哲学,不论是严厉的还是温和的,已不适合于作激励之用。因为管理哲学所依据的人的需要目前已不是重要的行为激励因素。
·新的管理理论
Y理论
麦格雷戈在文中根据对人性和人的动机的不同假设提出了"Y理论":
管理人员要负责为了经济目的而安排生产企业的各项要素,包括金钱、物质、设备、人员;
消极被动或抵制组织需要并不是人的天性。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他们以往在组织中获得的经验;
激励、发展的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愿意把行动指向于组织目标,所有这些全都是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由管理人员加到人们身上的。管理人员的责任在于使得人们有可能自己认识到并发展人的这些特性。
管理人员的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对组织条件和作业方法进行安排,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把他们自己的努力用于组织目标而最艰地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这主要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掘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这就是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它不同于"控制管理"。这它不像"温和的"X理论通常会发生的那样放弃管理、缺乏领导标准或其他一些特点。
·革新思想与措施
理论的应用总是缓慢的。进步通常总是通过微小步骤取得的。与Y理论一致的些措施也正在管理的实践中逐步应用:
分权化与授权。这些措施使人免于受到传统组织过于严密的控制,使他们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来指挥自己的活动,承担责任,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
扩大工作范围。由IBM和底特律爱迪生公司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同Y理论十分一致。这鼓励组织中的人员承担责任,并提供使他们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的机会。
参与及咨询管理。在恰当的条件下,参与及咨询管理鼓励人们把创造性力量投向组织目标,使人们在涉及他们自身的事务上有某些决策权,为社会需要及自我需要的满足提供了重大机会。
实绩评价。即使简略地考察一下管理阶层实绩评价也能看出,它们同X理论是多么地吻合一致。事实上,绝大多数这类方案倾向于把人看成是装配线上等待检验的一件产品。有少数公司在试行一些新办法,其中包括由个人自己确定目标,每半年或一年对实绩作出自我评价。上级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事实上比传统方式要求有更高的能力。可是,对于许多管理人员来说,这种角色比起通常迫使他们担任的"裁制者"或"检验者"角色要知适意得多。尤其重要的是,个人被鼓励着在规划和评价自己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这对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所产生的附带影响重大得多。
用控制的办法来推行授权,就不能成为进行管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如果把参与作为一种推销商品的花招或愚弄人们使之自感重要的手段来应用,那不过是一出滑稽戏。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有信心并且自身也致力于组织目标,而不是致力于保持个人权力的管理人员,才能够掌握Y理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