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GG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
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
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
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
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
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着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中摸索了成功的经验:
(1)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生活素质出发,坚持不懈地改善人的居住环境。
(2)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必须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环境秩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3)提高城市的地位,必须注重优化城市环境面貌,塑造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4)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与治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双管齐下。
(5)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和推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了广州的社会文明水平,市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为能够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感到自豪,更加自觉地为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提高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广州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表明,近三年来,广州市民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一直保持在98%以上,促进了广州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提高了广州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2000年10月世界大都市协会董事会年会在广州召开,代表们对广州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巨大变化无不感到惊讶。近两年来国内先后有210多个代表团到广州考察学习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经验。
篇2:人居环境奖申报陈述材料
一、广州市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1978年GG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
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 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
●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6年8月林树森就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之后,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他先后提出“拉开城市结构,有序地配套建设,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等城市发展策略和目标,按照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广州市的城市面貌要“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年一大变”的要求,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全力推动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州市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资金和资源配置。近几年来,广州市持续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1998年投入140.18亿元,1999年投入175.3亿元,两年的投入相当于之前18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投入的总和,2000年投入147.01亿元,20**年计划投入142.62亿元。这样的投资强度前所未有。林树森市长力主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上。
●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过程。
(1)完善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
以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道路交通路网为重点,对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高强度投入。先后建成内环路及其联络道、环城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广园路等一批城市快速路,建成3座跨江大桥,建成一批立体交通系统,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了一批城市主干道。到2000年底,广州市的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总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9.76平方米。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了全长18.48公里、总投资12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一号线,目前正推进地铁二号线的建设,并积极筹备建设三、四号线和市区至新白云国际机场轻轨,全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
(2)整治城市脏乱现象
对市区道路两侧、农贸市场周边、市区铁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珠江两岸和城市进出口等部位的脏乱现象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市内陈旧楼宇的立面屋顶进行整饰改造,“穿衣戴帽”,美化市容景观。全面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近三年来年,共清拆违法建设和临时建筑870万平方米。整治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户外烟草广告,使广州市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对环境卫生进行规范化管理,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制度,城市垃圾和粪便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
(3)治理大气污染
实施“空气净化工程”,治理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对机动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广泛推广使用燃油添加剂和无铅汽油;在出租车和公交车中广泛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汽车,不予生产、进口、销售、上牌。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或者电能等清洁能源。先后将80多家废气污染型工厂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对76家废气污染型小水泥厂,限期治理48家、关闭28家。
(4)治理水源污染
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计划到20**年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已有3座建成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1.49%。有4座正在建设之中,到20**年,广州市的工业废水处理率将达到95%,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从1998年起,投入11亿多元,对市内河涌进行清疏截污整治。并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整治,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整治工厂排污口,对127家洗漂企业限期治理81家、关闭21家、停产搬迁25家,使全市2941个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5)加快推进园林绿化建设
着眼于建设山水型生态城市,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充分利用广州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背靠白云山,面临南海,怀抱珠江的自然环境优势,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构建山水城市的新格局。新建和改造了大批城市公园。到2000年底,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到125个,总面积3075公顷。新建了大批城市绿化广场;完善了市内交通道路绿化配套工程。到2000年底,该市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4.98%和30.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0.36平方米。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全市林业用地达到30多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6)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着眼于对广州市历史名城的保护,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过程中加强了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成功地保护了西汉南越宫署御花园、南越王墓遗址、镇海楼、锦纶会馆、近代民居等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修复了西关大屋、商业街骑楼、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和黄大仙庙等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改善广州市的人居环境,林树森作为市长,对广州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倾注心血,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亲自邀请国内外的着名专家进行广州的城市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对广州市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空间形态、交通路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发展策略等等重要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制订出《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地确立了广州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他亲自组织制订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的重要文件和政策法规。他主政四年多,先后主持制订5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政策文件;颁布实施110多项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法规规章。他亲自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筹措建设资金,指导主管部门开拓资金渠道,协调有关商业银行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贷款融资,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重要工作的实施“拍板”决策;坚持对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指导,逐项抓落实;对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质量严格要求,指导建设单位创造工程项目精品;沟通协调中央、省直、部队驻穗单位支持广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
四、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广州市实现了广东省提出的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目标要求,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明显增强。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形成了由高速路网、快速路网和城市主干道路网三大路网系统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交通阻塞的问题。城市脏乱现象得到了全面整治,市容景观进一步美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环境脏乱的状况。遏制了大气和水源污染,从根本上保护了城市环境,使环境功能区的水源和空气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珠江水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怀抱珠江,绿水长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林树森市长为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平台,为广州市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设施的完善,为经济腾飞和市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了由于交通阻塞导致汽车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增强了广州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大气、水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和园林绿化系统的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一些大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往广州。近几年来,国外到广州投资的大企业明显增多。国、内外大批高素质人才自愿到广州定居就业,甚至一些久违的候鸟也纷纷重来广州过冬。城市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广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游客表示,今天的珠江完全可以与赛纳河媲美。
六、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经验和影响
广州市在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中摸索了成功的经验:
(1)城市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人的生活素质出发,坚持不懈地改善人的居住环境。
(2)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必须注重改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环境秩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3)提高城市的地位,必须注重优化城市环境面貌,塑造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4)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必须将完善基础设施与治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双管齐下。
(5)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和推动,以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
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了广州的社会文明水平,市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为能够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感到自豪,更加自觉地为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提高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广州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表明,近三年来,广州市民对政府的满意程度一直保持在98%以上,促进了广州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提高了广州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2000年10月世界大都市协会董事会年会在广州召开,代表们对广州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的巨大变化无不感到惊讶。近两年来国内先后有210多个代表团到广州考察学习广州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经验。
篇3:镇小学党支部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材料
镇小学党支部“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材料
z镇小学党支部始建于1957年,发展至今,现我镇小学教职工有81人,其中共党员19名。党支委由z(z中心小学副校长)书记、z(z小学校长)副书记、纪检委员z(z中心小学校长)、宣传委员z(z中心小学教师)四人组成。党支部老、中、青人员比例均衡适宜。支部党员分散,有四新小学、z小学、z小学等,大部分党员在z小学。
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切实抓好党建工作,以促教育教学发展,特别是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以来,以“五好”创建为动力,以促教育教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支部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干部教职工素质得到提高,工作机制和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近年来z镇小学党支部狠抓“两支队伍”建设,即班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各校狠抓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现在各学校已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现把我z镇小学党支部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汇报如下:
一、营造和谐氛围,加强领导小组,狠抓班子建设。
为了营造领导班子和谐氛围,更好的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班子建设。领导小组把该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任务来抓,以此带动教育发展。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职工的民主参与作用,形成了凝聚人心求发展的亲和力;其次要制定了严密的实施方案,明确争创目标,采取措施,分工负责,合理安排,做到党支部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评比。学校工作开展好与不好,关键在于领导,我们注重加强班子建设,在班子内部形成民主、团结的氛围,遇事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执行廉洁自律承诺。这样的工作下来,班子成员的确忠于职守,勤奋敬业,作风扎实,责任心强,尤其是党支部书记z同志工作认真,求真务实,党性强,思路清,使我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发挥较好,形成一支富于团结的一个团体。大家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战斗力强,能出色地完成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任务。
二、塑造一支战斗力强的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塑造一支战斗力强的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书记z亲自拟好本支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计划、制度、坚持按照教育局党委工作月,安排日程,坚持组织广大党员,注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从觉悟高、责任心强的妇女和青年中去发展党员,现我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有2位女同志,4位男同志;写入党申请的有3位女同志,4位男同志。这些同志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在工作中,我们切实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材料汇编》及《党章》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党支部书记z还要求了党支部的19名党员,平时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党员,在各校要起带头作用。通过学习后,19个党员已进一步了解党的各项知识,明确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谋求教育发展。在工作中,以遵守党的纪律,过好组织生活,增强党性观念为目标。使我们党员提高了政治素质,较好的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严、活并用,建立健全一套好的工作机制
根据我镇小学支部实际,支部大,党员分散面广,常常为了召开一次支部会议,要提前一个星期通知党员才到齐的情况。已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既严又活的工作机制:
1、建立支部学习制度。定期每月召开一次党员会议,认真学习党委会议精神,落实党委部署的各项工作;
2、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定期在党务公开栏向全体教师公开党务情况,使群众及时了解党务情况,共同来监督和管理党务工作,使党务公开工作走向正规化;
3、建立了选拔任用机制。支部小组“两推一选”直接选举制度完善。召开一次支部小组代表会议,把支部工作计划、重大工程和实事工程在支部小组代表会议上进行讨论,听取党员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使支部小组的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进展。总体以上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民主自治运行机制健全,支部小组工作规范得到有效落实,校领导班子团结一致,严格履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整体工作运行规范,全体教职工对党务、校务、财务公开工作比较满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教学工作硕果累累。
自20**年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以来,在党支部书记z同志的带领下,z镇小学在诸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学校的常规管理、校园规划、卫生工作等工作多次得到县、州、省的好评。如:20**年4月参与全县小学教师自制教具评比活动中获得“组织奖”;20**年5月被中共台江县县委评为“选进基层组织”;20**年8月参加全县感恩教育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20**年9月被台江县教育局评为“选进单位”等。取得的这些成绩,都离不开上级党组织的关心和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的努力,使我镇小学党支部不断建设成为务实、民主、创新、与时俱进的基层党支部。正体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工作内容。
五、调来老师不愿走,在外打工送娃来
我镇小学党支部以人为本,心系人心,切实把教育局党委指导意见落到实处,想教职工之所想,急教职工之所急。时常采取加强学习、召开民主生活会,把教职工作为发展的主体,解决老师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为困难职工给予物质照顾和精神安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好多刚调进来的老师,原以为z小学是个炼钢炼铁的地方,任务多,压力大,不想在这里工作。可是他们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了,又不但不愿离开这个炼钢炼铁的地方,还更加乐于放开愉快的心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由于有了老师这样的热心工作、得力工作,孩子们的安全不但得到保障,而且学习成绩得到不断上升。这信息传开后,本地在外打工的父母听了,就把孩子从外面纷纷的送了进来。今年纯属从外面打工转来学生就有200多个。
六、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校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学校党建工作不是孤立的,要抓好学校党建工作,我们务必做到:
㈠、处理好党建与教育教学关系。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是我们进修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质量服务。学校应该立足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抓党建,以抓党建促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校党建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因此,在策划活动,开展各项工作时,要摆正关系,明确中心,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学校党建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
㈡、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学校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时,既要重视文化知识教育,更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把育人贯穿于学校全部工作的始终,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努力做到“管理育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㈢、处理好党务与行政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党组织和学校行政要做到目标一致、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党组织要协同行政制定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总体规划确定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团结和带领工会为实现学校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学校行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自觉接受党的监督,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为党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党务与行政水乳交融,确保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才能形成一种亲和力,使整个团体教职工工作活跃起来。
总之,由于党组织的战斗力强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较好地发挥,全校全体教职工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拼搏进取,较好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教学成绩逐年提高,开创了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