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与社会新课标》的读书心得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开放的综合的课程。对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着重阅读了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以及实施建议部分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程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了解它,喜欢它,从而主动地从事《历史与社会》学习。我想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勇于探索的强大的驱动力。根据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历史与社会的自信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时,还可以用不同的语气,如:强调的语气、神秘的语气、激将的语气、赞赏的语气、怀疑的语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点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材料,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出生活中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使教学素材取之于生活。如在《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报纸、杂志、网络收集资料、数据,由于数据都是同学们亲手收集的材料,因此他们对世界遗产都特别感兴趣,学习的容量自然远远超过书本,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点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历史与社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不在是怎样讲清楚了,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历史与社会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运用到实践,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学观。教育过去以知识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第二,树立教师在教学新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育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填鸭式”将课本知识灌给学生,教师是主体。在新课改中教师扮好自身主导者的角色。也只有找准了自己在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的角色,才会注意发挥学生主体者的作用,也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十分注重学生的成绩,上课时以老师主体,学生只要认真的听讲,记笔记、背书,考试达到老师的要求即可,但在新课改下这种教学观念应发生变化。
第四、转变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老师要结合教材给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史料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形成了最终结论。
第五,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摸索一套有效的初中学生评价方案。历史学科的评价可以从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化,过程的发展性等角度,综合运用观察法、作品展示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总之,对于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在教学中提高认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篇2:五年级新课标数学期末测试卷面分析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卷面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期末测试按照《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段标准,重在考查学生对本册各单元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无年级学生进行了检测,根据检测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本次试题考查全面,覆盖面广。
本试卷共计六个大题,涵盖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试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二、质量分析
对本次检测的23份试卷看学生的平均分91.28分,及格率为100%,85分以上20人,优秀率为80%。不达班均分的有7人。
现将试卷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算(36分)
正确率为80%,
脱式计算里面的第三题不能运用简便算法,学生改变了运算顺序运用了简便算法。
本题是失分较多的题目,主要是学生计算能力不强,不能灵活使用乘法分配律,也没有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
(二)填空(18分)
主要错误发生在10题
差的方面及成因分析
9题、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学生不能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世界问题。
10题用字母表示求梯形的高,会使用公式计算但是用字母表示是发生问题,说明学生此项概括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运用知识(10分)
学生做的比较好,有极少数有错。
(四)看图计算(6分)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难题懒待动手比一比、画一画。
(五)实践操作(6分)
学生的问题也不少,学生阅读不认真,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分析问题不少很透彻,因而发生错误。
(六)解决问题。(24分)
做的基本可以,1---3道题基本没错,有少数学生把结果算错.
4题看似很简单的一道题,但题目中有一个特殊要求用方程解,有些同学就无从下手,还有一些学困生就无从下手,乱做一气。
三、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
1、继续加强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这次试卷看,很多学生平时学习的习惯不是很好,计算不过关,还想口算。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与能力发展并重。
3、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的估算能力,教学的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
5、教学中重视知识理解与形成过程,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会量、会画等动手能力。
四、反思
从学生做题中失分情况来看,我们老师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1、“不读题,抄错题,不带单位”,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计算马虎,准确率偏低,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天坚持10——15分钟的计算训练。
3、解决问题中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差。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导,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篇3:历史与社会新课标的读书心得
关于《历史与社会新课标》的读书心得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开放的综合的课程。对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着重阅读了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以及实施建议部分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程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了解它,喜欢它,从而主动地从事《历史与社会》学习。我想第一点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勇于探索的强大的驱动力。根据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历史与社会的自信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时,还可以用不同的语气,如:强调的语气、神秘的语气、激将的语气、赞赏的语气、怀疑的语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点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材料,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出生活中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使教学素材取之于生活。如在《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教学中,让学生去报纸、杂志、网络收集资料、数据,由于数据都是同学们亲手收集的材料,因此他们对世界遗产都特别感兴趣,学习的容量自然远远超过书本,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点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历史与社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策略不在是怎样讲清楚了,而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历史与社会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
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运用到实践,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必须树立新型教学观。教育过去以知识为本发展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第二,树立教师在教学新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育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填鸭式”将课本知识灌给学生,教师是主体。在新课改中教师扮好自身主导者的角色。也只有找准了自己在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的角色,才会注意发挥学生主体者的作用,也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十分注重学生的成绩,上课时以老师主体,学生只要认真的听讲,记笔记、背书,考试达到老师的要求即可,但在新课改下这种教学观念应发生变化。
第四、转变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老师要结合教材给学生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史料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答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形成了最终结论。
第五,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摸索一套有效的初中学生评价方案。历史学科的评价可以从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化,过程的发展性等角度,综合运用观察法、作品展示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总之,对于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在教学中提高认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