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楼梦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重读《红楼梦》

  “红楼三玉”中的妙玉,可以说是一个复杂而又一充满悲剧性的人物。正值青春妙龄,却不得不循入空门,整日免强的陪伴青灯古佛过着出家人的日子,实在是难为这个出身官宦的千金小姐了。从邢岫烟口中不难得知,妙玉的祖上本是读书仕宦人家,因她幼时多病,买了多个替身无用,所以后带发发修行,法名唤作“妙玉”,再后来父母双亡,投奔京城,又逢元春省亲,最后住进大观园中的栊翠庵。妙玉虽为尼姑,身边却又有两个老嬷嬷和一个丫环报侍,所以不难看出她身份在贾府中的特殊之处。  本来就是不得以而入佛门,妙玉又被恩准入住大观园的栊翠庵,贾府上下众多少男少女整日谈诗论经,豪华奢侈的贵族生活,对于一个只有十八岁的青春少女来说更是有着极大的诱惑。整部《红楼梦》中,有八次写到妙玉,其中有五次就写到宝玉,这不但可以衬托出妙玉的性格和为人,更说明两人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

  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带刘姥姥去栊翠庵喝茶,同行的有宝钗、黛玉、宝玉等人。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妙玉要把它扔掉,而宝玉却劝说她扔掉还不如送于刘姥姥,也好落得个人情在,妙玉欣然接受了宝玉的意见;贾母在贾府中是至高无尚的“老祖宗”,妙玉亲自为贾母捧上“老君眉”,并用小彩盅盛茶,表面上看显得既礼貌又尊重,其实妙玉并没有把贾母真正的放在眼里,贾母走时,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把门闭了。”而且还要用清水冲地;妙玉后又把黛玉和宝钗拉到耳房内,用“点犀峤”和装上“梯已花”来招待她们两人,可见在妙玉眼中,黛玉和宝钗两人比贾母要重要的多;其实在妙玉眼中,最重要的人恐怕要数宝玉了,一个出家的尼姑,又正值妙龄,把自己平日里用来喝茶的绿玉斗给一个年少的公子用,岂不说明在妙玉心中宝玉是最看重的人,从而也就更加的说明两人的微妙关系。

  第五十四回中,李纨让宝玉去乞红梅,一去便成功取回。第六十三回中,宝玉、宝琴,岫烟和平儿都过生日,而岫烟与妙玉更是有过师友之交,而妙玉却独独送与宝玉“槛外人妙玉,遥叩芳龄”的粉红笺,对世人一向“冷眼视之”的妙玉却独独对宝玉如此温和大方,不难令人理解。而宝玉却在第二天才发现妙玉的这份心意,并且还四处的拿去让别人欣赏,这无疑让妙玉的心血白白的浪费,心里对宝玉的那份独有的情愫恐怕会增添一点伤心的味道吧。

  另外,大观园中的诗情画意,公子、小姐、丫环这些红男绿女众多纷杂的闲情逸致,也给了妙玉这个身在栊翠庵的少女尼姑无限的诱惑。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几乎一通霄,当连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妙玉忽然出现并将他们带至栊翠庵中,为他们续写了全诗,并提出“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的主张。在续诗里,妙玉一展诗才,既有“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的雍雅,又有“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的诡异;既有“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的欢畅,又有“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无奈,被黛湘二人赞为“诗仙”。当黛湘离开栊翠庵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暗暗点出妙玉对黛湘二人纯真性情的欣赏和追慕,这和妙玉第一次出场贾母离去时她“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妙玉在续诗中写道:“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特别是“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两句,更是突出她长年青灯古佛生活的孤寂。妙玉、湘云和黛玉都是无父无母的青春少女,或是旅居,或是客居,或是寄居,也许正是她们这种飘泊无依,无根无家的生活才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悲剧吧。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这也许就是妙玉悲剧的真实写照吧。

  像妙玉这样一个漂亮、有才气、内心又充满无限热情的少女,虽然性格有些过激,但也不乏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女子,如果要是生在现代的话,恐怕她早已是身边追求者如云,过起红尘中男人女人的日子,或许当中还夹杂着清高的浪漫,而再也不用陪伴青灯三佛而抑郁终生了吧。

篇2:重读红楼梦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

  ——重读《红楼梦》

  “红楼三玉”中的妙玉,可以说是一个复杂而又一充满悲剧性的人物。正值青春妙龄,却不得不循入空门,整日免强的陪伴青灯古佛过着出家人的日子,实在是难为这个出身官宦的千金小姐了。从邢岫烟口中不难得知,妙玉的祖上本是读书仕宦人家,因她幼时多病,买了多个替身无用,所以后带发发修行,法名唤作“妙玉”,再后来父母双亡,投奔京城,又逢元春省亲,最后住进大观园中的栊翠庵。妙玉虽为尼姑,身边却又有两个老嬷嬷和一个丫环报侍,所以不难看出她身份在贾府中的特殊之处。  本来就是不得以而入佛门,妙玉又被恩准入住大观园的栊翠庵,贾府上下众多少男少女整日谈诗论经,豪华奢侈的贵族生活,对于一个只有十八岁的青春少女来说更是有着极大的诱惑。整部《红楼梦》中,有八次写到妙玉,其中有五次就写到宝玉,这不但可以衬托出妙玉的性格和为人,更说明两人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

  第四十一回中,贾母带刘姥姥去栊翠庵喝茶,同行的有宝钗、黛玉、宝玉等人。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妙玉要把它扔掉,而宝玉却劝说她扔掉还不如送于刘姥姥,也好落得个人情在,妙玉欣然接受了宝玉的意见;贾母在贾府中是至高无尚的“老祖宗”,妙玉亲自为贾母捧上“老君眉”,并用小彩盅盛茶,表面上看显得既礼貌又尊重,其实妙玉并没有把贾母真正的放在眼里,贾母走时,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把门闭了。”而且还要用清水冲地;妙玉后又把黛玉和宝钗拉到耳房内,用“点犀峤”和装上“梯已花”来招待她们两人,可见在妙玉眼中,黛玉和宝钗两人比贾母要重要的多;其实在妙玉眼中,最重要的人恐怕要数宝玉了,一个出家的尼姑,又正值妙龄,把自己平日里用来喝茶的绿玉斗给一个年少的公子用,岂不说明在妙玉心中宝玉是最看重的人,从而也就更加的说明两人的微妙关系。

  第五十四回中,李纨让宝玉去乞红梅,一去便成功取回。第六十三回中,宝玉、宝琴,岫烟和平儿都过生日,而岫烟与妙玉更是有过师友之交,而妙玉却独独送与宝玉“槛外人妙玉,遥叩芳龄”的粉红笺,对世人一向“冷眼视之”的妙玉却独独对宝玉如此温和大方,不难令人理解。而宝玉却在第二天才发现妙玉的这份心意,并且还四处的拿去让别人欣赏,这无疑让妙玉的心血白白的浪费,心里对宝玉的那份独有的情愫恐怕会增添一点伤心的味道吧。

  另外,大观园中的诗情画意,公子、小姐、丫环这些红男绿女众多纷杂的闲情逸致,也给了妙玉这个身在栊翠庵的少女尼姑无限的诱惑。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几乎一通霄,当连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妙玉忽然出现并将他们带至栊翠庵中,为他们续写了全诗,并提出“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的主张。在续诗里,妙玉一展诗才,既有“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的雍雅,又有“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的诡异;既有“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的欢畅,又有“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无奈,被黛湘二人赞为“诗仙”。当黛湘离开栊翠庵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暗暗点出妙玉对黛湘二人纯真性情的欣赏和追慕,这和妙玉第一次出场贾母离去时她“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妙玉在续诗中写道:“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特别是“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两句,更是突出她长年青灯古佛生活的孤寂。妙玉、湘云和黛玉都是无父无母的青春少女,或是旅居,或是客居,或是寄居,也许正是她们这种飘泊无依,无根无家的生活才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悲剧吧。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这也许就是妙玉悲剧的真实写照吧。

  像妙玉这样一个漂亮、有才气、内心又充满无限热情的少女,虽然性格有些过激,但也不乏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女子,如果要是生在现代的话,恐怕她早已是身边追求者如云,过起红尘中男人女人的日子,或许当中还夹杂着清高的浪漫,而再也不用陪伴青灯三佛而抑郁终生了吧。

篇3: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书心得

《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书心得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细节是万事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行为细节虽小,有时微不足道,却是任何一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闪光点,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把握去影响学生,这样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教师更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本书中郑教授提出在教研活动中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通过网络学习等。其实学习的机会很多看我们怎么把握,比如在教研组,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一些教学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避免自己出现不必要的的教学失误。教师想快速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天必须用一点时间进行教学反思。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反思,努力发掘课堂教学中一些不易被发现和难以解决的细节问题。教学反思也为教师经常性的修正行为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实践的策略。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通常会进行严厉的口头批评,有时教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大发雷霆,但是一味的、单调的语言批评,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或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能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样的反应中丧失殆尽。”由此可见,批评不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门艺术。

四、批评学生也是一种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学生违反纪律,如何让学生主动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是一件令很多老师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对新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通常会进行严厉的口头批评,有时教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大发雷霆,但是一味的、单调的语言批评,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或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能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样的反应中丧失殆尽。”由此可见,批评不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门艺术。

  以上从几个方面谈了我的一些看法,读了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50个细节,在平时我们也要多观察、多思考,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行为细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