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河六便士》
他好像是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
——《月亮和六便士》
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思特里克兰德,甚至非常厌恶。像他这样的人,假如真的存在于我的生活中,我会疯掉的。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与家人平静地生活了17年后,突然在某一天选择了离开,没有征兆,没有理由,只是留下一张便条:“晚饭准备好了,我要离开你们不再回来。”这事碰到谁,谁都接受不了。可他却如此心安,那般决绝,自信满满地走了出去,抛弃了一大家子,扔掉了所有的过往、所有的关系,甚至是整个世界,一个充满亲情、法律、道德、伦理的世界,一个追求爱情、名利、权力和物质的世界。
也许,从所谓的人性角度,还会存在某种意义探讨的可能性,还会存在行为合理性的考证空间,正如书中所说的,“个性在我看来,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贸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远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但在我,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因为,如果真要如此去定义所谓的个性,我宁愿不要个性!
所以,在阅读期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是这样来定义思特里克兰德的:
一个冷酷绝情、自私自利、不可理喻的人;
一个耽于幻想、不合实际、脑子有些问题的狂人;
一个无法正常生活,注定被摒弃的疯子;
。。。。。。
尤其是在对待施特略夫的行为上——霸占其画室,抢夺其爱人、后来又抛弃她,并冷眼看待她自杀。。。让人简直无法忍受,只想大骂:你这个混球!是的,绝对的混球,且混球得极致恶劣!在他的世界里,永远只有他自己,没有别人,极度自私,没有一丁点的责任心和担当。。。这样的人,难道你能接受吗?于我而言,痛恨起来,真想把他拉出去剁了!
可是,阅读到最后几章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似乎着了魔,因为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对这个人物恨不起来了,甚至内心里一些柔软的东西还被为之激起 ,为之触动。想他在患了麻风病之后,差不多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持画画,并最终画出了那一副足以震惊世人的巨画;想他在眼睛瞎了之后的最后一年里,只是用自己的心神,静静地观看着自己的作品;想他在被人鄙弃的时间里,只要一拿起画笔就俨然是一个君王的样子;想他在听了爱塔的那句“我是你的女人”而居然为之落泪的样子;想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里,在生活的困境与绝望中,表现得异常的安详。。。。。。我真的突然觉察到,对于思特里克兰德,兴许,我们还真的可以有另一种解读的。
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是这么来评论这个人物的: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思特里克兰德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
通向自由!也即是说,也许思特里克兰德自己是一直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的,他一直知道自己是所要追寻的目标,并为之甘愿放弃所有:舒适的生活,正常的社会关系,别人的看法。。。。。他似乎一直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了某种神秘的召唤,那也许是一种声音,冥冥之中不断地暗示着远方的目标;那也行是一股力量,冥冥之中不断地牵引着前行的方向。在他看来,这种召唤,是他生存的唯一意义,胜过了世上所有其他的东西!
这种感觉,我认为并不玄虚,并不陌生。因为我们自己有时也是会感受到这种感召力的。只不过,我们往往只把它当成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在召唤面前,我们往往一半处于睡梦中,一半则限于现实的妥协里,或者全部陷于其中,一片混沌,庸庸常常,浑浑噩噩。
显然,思特里克兰德不甘如此。“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比任何人都在乎梦想,比任何人都更屈从梦想的召唤,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以,他永远不附庸风雅、爱慕虚荣;他对世俗永远不屑一顾,对名利无动于衷;他远离文明,不愿被同化,和蚕食。。。所以,在“不可得”的现实中,他选择了流浪,选择了不断地跋涉,不断地寻找。。。
在梦想召唤面前,我们惊慌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思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篇2: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爱的教育读后感:拾金不昧
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里的情感世界绚丽缤纷。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关于教育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的书——《爱的教育》。
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高尚的行为》。里面讲述的是:有三四个同学在欺侮残疾的克罗西,克罗西就和他们就打了起来。克罗西气急了,就向弗兰蒂狠命地扔了一个墨水瓶,可墨水瓶却扔在了老师的胸上。老师生气了,大家都不敢出声。最后,卡罗内因同情可怜克罗西,就“主动”承认错误。我认为卡罗内向老师说出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保护克罗西自尊心,并且不希望他受到老师的批评。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卡罗内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的高尚的品质。卡罗内用他那内心深处纯洁的灵魂打动了老师以及同学们,这种品德是在山的最高处,让人遥不可及。惭愧地回想一下,我曾经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哦,我想起来了!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
那天,姐姐带我去买文具。突然,看到了地上有20元钱。姐姐轻轻捡起那张纸票,小心翼翼地把它抚平,看不到失主,我和姐姐想:这些钱可以买好多糖果和本子,但是,我却想起了老师和父母曾经告诫我们,捡到东西要缴公,我们思前想后。最后,我们决定把钱交给民警,民警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在捡钱的.那一瞬间,其实我和姐姐有了一种想把它占为己有的欲望,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和姐姐的理智还是战胜了那股欲望。
我们要从小培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从身边各种小事做起。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见到地上有垃圾便随手带起,扔进垃圾箱;遇到盲人过马路,顺手牵起盲人的手,把他送到对面。所有的普通而又细小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品质的具体体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话也是非常有道德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我们高尚的品质。
篇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着,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www.aishibei.com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